走到溫江,聞到飯香!
有人說溫江人的胃,是被時間腌漬過的。那些藏在巷子口、擠在老街邊的鋪子,用一碗抄手、一碟鹵味、一勺紅油,喂飽了幾代人的鄉(xiāng)愁。今天我們“毛起吃”不聊網(wǎng)紅店,只分享那些扎根在溫江人記憶里的老字號——它們或許沒有精致的擺盤,但每一口都是扎扎實實的歲月滋味。

牟抄手:薄皮紅油,溫江抄手界的“扛把子”

開了三十多年的牟抄手,是溫江抄手的代名詞。皮薄得近乎透明,卻韌而不破,肉餡剁得極細,咬開瞬間汁水混著紅油的香辣直竄喉頭。

怪味抄手是隱藏菜單,大頭菜碎浸在紅油里,咸辣中帶一絲回甜,像極了川味江湖的縮影。


搭配一份紅油雞片,雞肉裹著花椒的麻、紅油的香,嚼到舌根發(fā)顫才叫過癮。
藿香冷鍋魚:草藥香與麻辣的碰撞

一天能賣300斤的冷鍋魚,溫江本地人口中的“老字號”!

雖名為“冷鍋”,端上桌卻是滾燙的一鍋。藿香的草本清香中和了紅油的燥,魚肉嫩得筷子一夾就碎,新鮮現(xiàn)殺的花鰱,鮮得能抿出膠質(zhì)。

老一輩溫江人說,這是“祛濕解暑”的秘方,但年輕人只在乎那一口麻辣與鮮香的極致平衡。
天佑祥萬春老鹵:鹵味愛好者的朝圣地

萬春鹵菜的“黃鹵”代表,天佑祥的肥腸是教科書級別的存在。

肥腸鹵得軟糯卻不爛,油脂保留得恰到好處,入口先是微甜,后勁的椒麻直沖腦門。

豬蹄和豬尾巴也值得一試,膠質(zhì)黏唇,咸甜拿捏得穩(wěn)如老手。素菜里的藕片脆生生裹著鹵香,吃完恨不得把湯打包回家拌面。
·04·
老西門金鉤海味抄手:90年代的老溫江味

溫江人對“海味”的執(zhí)著,在這家店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湯頭用金鉤蝦、香菇和筍片熬煮,鮮得直白,味精和胡椒下手重,反倒成了老一輩的記憶開關(guān)。

抄手皮薄餡扎實,肉餡肥瘦三七分,咬開滿嘴油潤。干拌抄手配一勺自家辣子,香得連碗底都想刮干凈。
·05·
蔣記蕎麥面:現(xiàn)壓的蕎面,嗦的是筋道

蕎面現(xiàn)壓現(xiàn)煮,粗糙的口感反而成了特色。


湯頭用新鮮花椒提味,麻得清爽,加一勺泡菜和筍子,酸辣激得人直嗦嘴。老客最愛點“蕎面+紅油雞片”的組合,雞肉緊實,雞皮脆彈,紅油香而不燥,吃完連湯都要喝光。
·06·
趙姐豬耳朵:紅油耳絲,霸占半條街的煙火

沒有招牌,沒有環(huán)境,但趙姐的豬耳朵能讓整條街變成露天食堂。


耳絲切得薄如蟬翼,紅油香得勾魂,辣、咸、甜層層遞進,連墊底的芹菜都吸飽了湯汁。標配的豆湯5元一碗,清淡中帶著蔥香,和紅油耳絲是絕配。

飯點去?做好拼桌的心理準備。
·07·
天橋土豆:糖醋麻辣,學生時代的嘴巴癮

開了十幾年的路邊攤,從手推車到門面,土豆炸得外脆內(nèi)綿,糖醋麻辣味是靈魂——甜中帶酸,辣里藏麻,混著折耳根和香菜,一口夢回校門口。

加一根火腿腸或藕片,裹滿調(diào)料后直接上手啃,才是地道的吃法。
·08·
彭記蛋烘糕:4塊錢的“溫江經(jīng)典小吃”

溫江的“排隊王”,老板還沒出攤,顧客就排長隊了……


蛋烘糕界的性價比之王,限量搶購,人均限量12個!



4塊錢能塞進3片麻辣牛肉或半勺鹵肥腸。皮子軟糯帶焦香,餡料從傳統(tǒng)芝麻糖到麻辣牛肉,選擇多到犯難。唯一的“缺點”,排隊真的太久了,等得惱火?。?/p>
溫江的老字號,幾十年的老味道,它們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味道,拴住本地人的胃,也成了這座城市最生動的底片。若你來,別嫌棄它們的簡陋與樸實,坐下來吃一碗抄手、啃一個蛋烘糕,或許就能讀懂——什么叫做“吃的是回憶,咽下的是江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