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最特別的人,那一定逆行者。
做人最特別的地方,那一定是反人性。
太多的人,口口聲聲說,要做自己,混到一定的年紀,就被周圍的人同化了。
唯有那些獨特立行的人,才真正活成了自己,越往后越厲害。

01
讀別人不想讀的書。
北宋的范仲淹,幾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
母親改嫁,他在繼父的安排下,就讀于醴泉寺。因為家庭窮困,他每天只能喝粥。
隔夜的粥,已經(jīng)凝固了,他就用刀畫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
有同學見他可憐,就從家中帶來美食,送到他手里。他拒絕了,說:“我怕自己吃慣了美食,就吃不下稀粥了?!?/strong>
在二十二歲的時候,母親談起了他的身世。范仲淹淚流滿面,然后辭別家庭,前往南都應天府讀書,成為了博通儒家經(jīng)典的學生。
多數(shù)人讀書,功利心特別強,也不能博覽群書。從而出現(xiàn)“半桶水”的狀況,還喜歡以文人墨客自居。
真正厲害的人,會海量讀書,也會深度思考。讀書多了,人更加謙卑,不敢高談闊論。
把厚厚的書讀薄了,人生就變得厚重了。
02
說別人不敢說的話。
范仲淹入朝做官后,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也堅守朝廷的規(guī)章制度。
宋仁宗十九歲的時候,劉太后還垂簾聽政。范仲淹就提建議,應該讓皇帝當家做主。
劉太后過生日,要舉行大型宴會,范仲淹就認為,和禮儀有沖突:“皇帝有事奉親長之道,但沒有為臣之禮。若與百官朝拜太后,有損皇上威嚴。”
天下有災情的時候,范仲淹直接找到宋仁宗,說:“如果宮中停食半日,陛下該當如何?!?/p>
大家都想說,又不敢說的話,通過范仲淹的嘴,說出來了,因此大家都很佩服??墒欠吨傺停瑓s因此得罪不少人,也常常惹怒皇帝。這也直接導致他多次被貶。
很多官場上的朋友,勸說范仲淹:“你啊,少說幾句行嗎?”
范仲淹很肯定地告訴朋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strong>
職場上,人都有阿諛奉承的習慣??墒敲總€人都這樣,職場就會變成一言堂,根本就無法服務天下百姓了。
沉默,是 一把雙刃劍,要么爆發(fā),要么消亡。厲害的人,在沉默的時候,是聽取消息,思考,開口的時候,是慷慨陳詞,正義凜然。
敢于為百姓發(fā)聲,為正義吶喊,這比沉默好一百倍,是放大社會正能量。

03
做別人都怕做的事。
泰州的西溪,靠近大海。
每次漲潮,海水就會淹沒村莊,導致良田被毀,房屋沖垮。幾代地方官員,修建了堤壩,都被海水沖毀了。
關鍵時候,范仲淹被派往海邊工作。他找來一些谷殼,放在海邊。
漲潮的時候,谷殼被沖到岸邊,形成了一條彎曲的線。范仲淹說:“這條線,就是海水最后抵達的地方?!?/p>
接著他安排大家,沿著線修建堤壩,就再也不擔心漲潮了。
寶元元年,西夏軍頻繁攻擊大宋,兵臨延州城下。大宋一片驚慌。
范仲淹臨危受命,去駐守邊疆。
到了邊疆,他不和西夏軍正面對抗,而是號召大家種地,開荒,做好長久戰(zhàn)的準備。西夏軍一直被耗著,自然疲憊,不得不和大宋議和。
人有畏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性。只有厲害的人,才會敢于啃硬骨頭。
每個人都希望躲在強者背后,遠離風雨。但是誰來做強者呢?安逸,使人走向墮落啊。
大家都回避的事情,你積極做了,那么你就一定會出類拔萃。
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你怕什么,就來什么。
而那些不怕的人,反而能夠鎮(zhèn)得住各種爛事,在逆境中崛起,真正是亂世出英雄。
04
結別人都想遠離的人。
范仲淹寫的《岳陽樓記》,時至今日,都在走紅。
當年,范仲淹的朋友、同事、同學滕子京,被貶岳州。很多的老同事,都遠遠地躲起來了,怕被連累。而范仲淹卻寫文,鼓勵滕子京。
范仲淹還有一個表弟滕元發(fā),從小就放蕩不羈,讀書的時候也逃學,到寺院里偷吃狗肉。親戚都很討厭滕元發(fā)。
范仲淹卻積極幫助表弟。后來,表弟被宋英宗賞識。
趨炎附勢,是很多人想做的事情,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失利,墻倒眾人推。這是很多人的社交現(xiàn)狀。
厲害的人,卻懂得“冷廟燒香”——在別人落難的時候,幫一把,等人崛起了,就有了很鐵的關系,能夠得到回報。
大家都遠離的人,其實是暫時困頓,也最需要有人雪中送炭。這樣理解,社交有了方向。

05
范仲淹在初出茅廬的時候,被很多同事嗤之以鼻。
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就這樣評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p>
后來,范仲淹用一生,證明了自己的能耐。讓王安石刮目相看。
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點贊范仲淹——“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jié)無疵?!?/strong>
誠然,一個人習慣走大家都喜歡的路,說大家都喜歡的話,做大家都熟悉的事情,很快就會有起色,但是不會長久。
厲害的人生,一定是獨樹一幟的,是以辛苦開始,以幸福結束。
有一位哲學家說:“人,要么孤獨,要么庸俗。”
在庸俗中被同化,在孤獨中熬出精彩,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別怕孤獨前行,走下去,你就是社會的中堅力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