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士大夫的黃金時代,更是“華夏群星閃耀”的文化巔峰??婆e興盛催生了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蘇軾等一批“文臣儒臣”。他們以儒學為立身之本,心懷“為天地立心”的家國理想,在政治、文學、思想等諸多領域施展才華,推動宋代政治文明走向鼎盛。我們如何從這些先賢身上汲取智慧?又如何將這些智慧應用于當代文化的復興與發(fā)展呢?4月12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第349期“中山講堂”,特邀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趙冬梅,以“華夏群星閃耀時”為主題,探尋北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與文化智慧。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趙冬梅,以“華夏群星閃耀時”為主題在第349期“中山講堂”開講。
趙冬梅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理事,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圣安東尼學院訪問學者,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漢學系、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香港教育大學訪問教授。她致力于宋代制度、政治文化和歷史人物傳記的研究、寫作與傳播,著有《寬容與執(zhí)拗:迂夫司馬光和北宋政治》《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大宋之變:1063—1086》等書;譯著有《天潢貴胄:宋代宗室史》《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向》等。
盡管宋朝疆域不及漢唐,但嚴復、錢穆、陳寅恪等民國學者均將其視為中華文明的轉折點。陳寅恪更直言“華夏民族之文化,造極于趙宋之世”。這種空間概念上的小帝國對于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卻有著跨越時間的深遠影響力,可稱之為“小帝國的大風范”。趙冬梅指出,宋代也是科舉取士的鼎盛時期,在71位北宋宰相中,65人出身科舉,占比高達 92%,構建了帝制時代最為典型的文官體系。這一時期,科舉制度通過“糊名”“謄錄”“鎖院”等制度創(chuàng)新,使“個人決定家族”的科舉社會逐步取代了“家族決定個人”的貴胄社會。這種制度變革不僅重塑了官僚結構,更孕育出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救時行道為賢,犯顏納說為忠”為核心的新型士大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情懷,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的勇氣,皆為此種精神的生動注腳。
在新人、新政與新文化交相輝映的時代背景下,華夏文明迎來了群星璀璨的黃金時代:蘇軾的朋友圈堪稱“文化天團”,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好友秦觀、黃庭堅、晁補之等皆為文壇翹楚。學術領域,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鑒》,程顥、程頤、朱熹等理學家則奠基了影響深遠的宋明理學體系;技術層面,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術,更讓知識傳播突破階層界限,為文化繁榮奠定了技術根基……可謂是“有千古風流人物,耀華夏古今”。趙冬梅以范仲淹為例,展現(xiàn)了士大夫如何踐行儒家理想。面對劉太后攝政,范仲淹直言“天子無北面”,雖未能阻止冬至朝賀,卻以“無效的反對”堅守禮制底線;太后薨逝后,他從大局出發(fā),主張“掩其小故以全大德”,維護了皇權交接的穩(wěn)定。在杭州饑荒中,他創(chuàng)造性地實行“以工代賑”,通過組織龍舟競渡、寺院修繕等舉措,既賑濟災民又激活經(jīng)濟,這種“公罪不可無,私罪不可有”的擔當,正是北宋士大夫群體的生動寫照。
對于帝制時期儒家政治“最好成績”的形成原因,趙冬梅強調了皇帝因素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傳統(tǒng)。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留下的“太祖誓碑”,為北宋留下了不殺大臣、不殺言事官的政治傳統(tǒng)。同時,北宋前期追求“安利元元”的施政原則,體現(xiàn)了儒家仁政,也是取得“最好成績”的重要因素。然而,從王安石變法開始,雖然實現(xiàn)了富國的目標,但在政治上卻導致了北宋政治的法家轉向。這種轉向不僅削弱了士大夫的共治傳統(tǒng),更使北宋政治從 "允執(zhí)厥中" 向集權轉變,為南宋權相政治埋下伏筆。
本次講座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吸引了現(xiàn)場兩百多名讀者及線上1.4萬人次網(wǎng)友觀看?;迎h(huán)節(jié)圍繞“士大夫精神對當代的啟示”“宋代制度變革的得失”等話題展開,現(xiàn)場氣氛熱烈。有讀者表示,此次講座既具學術深度又富人文溫度。一位歷史愛好者感慨:“趙教授將歷史人物‘還原’為有血有肉的理想主義者,讓我們看到宋代群星如何以智慧與擔當照亮華夏文明?!敝v座結束后,趙冬梅教授向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捐贈新作《趙宋:如是我見》,館長方家忠接受贈書,并表示該書將納入館藏,供讀者借閱研習。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始終致力于推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爸猩街v堂”自創(chuàng)辦以來,已舉辦349期講座,涵蓋歷史、文學、科技等多領域,持續(xù)為公眾提供精神滋養(yǎng)。未來,“中山講堂”將繼續(xù)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以多元視角解讀文明脈絡,助力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何夢怡 通訊員 左朗辰 方嘉 苗苗
圖片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提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