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鎮(zhèn)海區(qū)廣袤的平原水網(wǎng)間,憩橋村鮮為人知。據(jù)傳,憩橋始建于宋代,因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在一次巡視海防時途經此橋,在一涼亭小憩片刻而得名。

近千年來,這個由貝氏先祖開埠的古村落,至今保留著“貝半村”的家族格局,縱橫交錯的河網(wǎng)間矗立著十余處清代民國古建,其中尤以古橋與將軍府第最為矚目,更因走出清末海防名將貝氏兄弟貝錦泉、貝珊泉而載入中國近代海軍史冊。

古橋遺韻

橫亙村中心的憩橋堪稱浙東石橋營造的典范。這座始建于宋代的陡拱單孔石橋,以梅園石精砌而成,橋身雖僅數(shù)丈余,卻暗藏玄機。橋面青石板上深逾寸許的車轍印痕,見證著明清時期浙東運河支線的繁忙航運。橋墩兩側有“路亙南北徙龍虎,水跨東西貫慈鎮(zhèn)”的陽刻楹聯(lián),不僅昭示此橋在當時的水陸樞紐地位,更暗含貝氏先祖“龍虎際會”的期許。側面的“憩橋”二字雖已斑駁,裂紋中透露出歷史的厚重感,更添一份古樸韻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憩橋

與憩橋形成時空對話的愛菱橋,雖為民國重建之物,卻承襲了古村的水系記憶。橋名“愛菱”取自《越絕書》“越人水居,斷發(fā)紋身”,暗喻村民與水共生的智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愛菱橋

貝氏宗祠

貝氏宗祠建于清中晚期,是貝氏家族的重要場所。據(jù)村里老一輩介紹,宗祠原是村里最氣派的建筑,由門樓、戲臺、大殿、東西廂房組成,享堂東壁還懸有沈葆楨贈貝珊泉的“四海鏡清”匾額,但如今已不見戲臺,進門樓對面大殿被改造成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東西廂房成了活動室。這些建筑雖歷經風雨侵蝕,但仍能窺見昔日的輝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貝氏宗祠

將軍第

貝氏宗祠西側的將軍第建筑群,是解讀憩橋村軍事文化基因的密鑰。這座占地三畝的清代武官宅邸,現(xiàn)存門樓、正廳、東西廂房及后花園遺址。“將軍第”三字由左宗棠題寫,正廳威遠堂高懸“朝端柱石”匾額,梁架間尚存海獸紋彩繪,其昂嘴雕作錨鏈形制,彰顯主人水師將領身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軍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軍第桂花廳

西廂房的桂花廳,實為貝氏宅邸的會客別院。這座清光緒初年營建的精舍,因庭中兩棵百年桂樹得名,其月梁上有“海天浴日”浮雕。

1883年秋,時任兩江總督的水師將領“進退有度”的期許,現(xiàn)已成為解讀晚清海防思想的重要物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左宗棠題寫墓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沈葆楨題寫墓碑

如今,院內還存放著左宗棠、沈葆楨為貝氏兄弟題寫的墓碑石刻。

憩橋救火會舊址

憩橋救火會舊址鐫刻著古村的近代化印記,開創(chuàng)了寧波民間消防自治的先河。這座民國初年落成的中西合璧建筑,底層拱券門廊存放德制手壓火龍,二樓瞭望臺配有銅鐘。門庭上端塑雕“救火會”標志,左邊為一把斧頭,右邊為一把榔頭,下方磚墻方框內雕刻“憩安救火會”五個大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憩安救火會

更值得稱道的是,救火會骨干多系退役水兵,據(jù)傳他們將艦船旗語改造為火場指揮信號,這種軍事技術民用化的智慧,恰是憩橋村“武風文脈”交融的生動寫照。

水師遺蹤

漫步在憩橋村的河網(wǎng)和小巷間,軍事遺存與農耕文明奇妙共生。據(jù)《四明貝氏宗譜》記載,自明嘉靖抗倭時期,貝氏男丁除科舉入仕外,多選送戚家軍教習營受訓,這種尚武傳統(tǒng)在晚清海防危機中終成碩果。

貝錦泉出身貧寒,靠劈竹篾編織竹器為生。偶然受同鄉(xiāng)邀請去上海葡籍外輪做水手,熟悉學習了海輪駕馭能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村馬頭墻

若干年后,在滬的寧波幫長輩購置“寶順”輪以后,讓他從事司炮舵,后就任管帶。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赴福建辦船政,盛情邀請貝錦泉擔任新購外輪“華福寶號”的管帶。這意味著他從此涉足海師官場,且由管帶、副將、總兵一路飆升,死后被追封為武一品建威將軍,追悼場面異常隆重。

貝錦泉任定海總兵期間,其弟貝珊泉被招為船工,先后任“超武”輪管帶、水師總兵、候補副將等,期間受沈葆楨勉勵,有贈聯(lián)“鐵生將軍如米功,海域靖晏萬民頌”。借典故勉勵貝珊泉要苦練捍衛(wèi)祖國海疆的本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軍第威遠堂

貝珊泉在1885年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海之役任“元凱號”兵輪管駕,守衛(wèi)在鎮(zhèn)海口,屢向法艦開炮,使法國人難以迫近隘口,履歷戰(zhàn)功,賞為“盡先補用副將”。病故后被清廷追封為“振威將軍”。

當夕陽為憩橋鍍上金邊,河水倒映著將軍第的馬頭墻,此刻的古村將家國情懷鐫刻進磚瓦之間,仿佛一幅歷史長卷,既有小橋流水的婉約,更有金戈鐵馬的豪情。

除了近代海防將軍,憩橋村還走出我國中科院院士、生物學家貝時璋。如今,村里還保留著貝時璋院士故居,一幢典型的江南民居院落,坐北朝南,樓房五間兩弄,整個建筑建于清光緒中期,大門旁鑲有“貝時璋舊居”大理石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貝時璋故居

這座深藏寧波平原的冷門古村,以其獨特的“武韻水鄉(xiāng)”氣質,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譜系增添了剛健渾厚的篇章。這里不僅是江南水鄉(xiāng)的標本,更是解碼中國近代海防史的精神地標。

Tips:

地址: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貴駟街道憩橋村。

交通:建議自駕,導航搜索“憩橋村”即可直達,村里有停車場。公共交通,寧波地鐵2號線聰園路站換乘公交375路或鎮(zhèn)海駱駝城區(qū)乘坐398路到憩橋站。

門票:免費。

周邊還有:鄭氏十七房、寧波植物園等景區(qū),可組合游玩。

感謝你的閱讀,你的每一次點贊、分享和留言都讓我心生歡喜。

如果喜歡請關注@Trip在路上,我們一起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