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1942年,延安的油燈在寒風中搖晃,毛主席此時還在油燈下辦公,同時心里十分惆悵,現在墨汁都要省著用了。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魯南鐵道游擊隊冒死穿越百余道關卡,將1萬兩黃金送進延安。

這沉甸甸的黃金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突破鐵幕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邊區(qū)財政廳的檔案顯示,

1942年延安的軍民人均棉布占有量不足0.3匹,寒冷的冬天仍然有三成戰(zhàn)士穿著露棉絮的單衣,墨汁更是只能用鍋底灰調制,紙張需雙面書寫,鉛筆要用到手指拿不住為止。

更嚴峻的是糧食危機,邊區(qū)糧食產量較1937年下降了40%,部分地區(qū)甚至出現吃土充饑的情況。

蔣介石切斷藥品的供應則更致命,醫(yī)療條件極其簡陋,大多數傷員只能用鹽水消毒、草藥敷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延安在寒冬中掙扎時,遠在千里之外的山東招遠縣,一場驚心動魄的黃金爭奪戰(zhàn)正在展開。

日軍占領招遠后,發(fā)現了被稱為東亞第一金礦的玲瓏礦。

日本人求財心切,強迫礦工三班倒,平均每天要工作16個小時,這樣的高強度工作讓人痛苦不堪,僅僅三年時間,就有兩千多名礦工猝死。

在中共膠東區(qū)委的組織下,礦工們開始組織反抗斗爭,讓日軍每生產的10兩黃金,其中就有2兩流入八路軍手中,這些黃金或許可以解決延安的燃眉之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膠東軍區(qū)成立專門的黃金運輸隊,將金條藏入棺材,偽裝成送葬隊伍通過日軍關卡。更絕的是,鐵道游擊隊在津浦線上設了埋伏,隨時突襲日軍運金列車。

1942年,毛主席正在號召延安的百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一支特殊的運輸隊正從山東出發(fā)了。

魯南鐵道游擊隊隊長劉金山在接受任務時立下軍令狀:"人在金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穿越津浦線十分驚險,戰(zhàn)士們扮成迎親隊伍,將金條藏在花轎底座,隊長掏出從日軍倉庫搞來的清酒款待過關的日本兵,等他們醉倒后換上軍裝。

這種偽裝戰(zhàn)術在百余次關卡中屢試不爽,但也有隊員不慎暴露,最終被日軍刺刀挑死在微山湖畔。

這1萬兩黃金經過千辛萬苦抵達延安后,立即投入戰(zhàn)略物資采購。

邊區(qū)貿易局的賬本顯示,黃金被兌換成醫(yī)用紗布、盤尼西林、步槍子彈、印刷機,延安就此打破了封鎖。更重要的是,它支撐了南泥灣開荒運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金押運隊的壯舉振奮了所有人的精神,他們似乎在用行動告訴延安的百姓,既然他們能夠歷經艱辛穿越百里封鎖線,延安人民就能戰(zhàn)勝饑荒!

這種精神激勵下,邊區(qū)掀起生產熱潮,一年之后,糧食產量一路飆升,甚至回升到了戰(zhàn)前水平。

這場黃金爭奪戰(zhàn),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人民戰(zhàn)爭的含義,這些都是普通民眾的自發(fā)參與,充分彰顯了共產黨發(fā)動群眾的強大能力。

正如毛主席所提出的那樣,戰(zhàn)爭最為深厚的根源就是民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共產黨深入群眾,激發(fā)民眾的愛國熱情與反抗精神,將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強大合力,使人民成為抗戰(zhàn)的堅實后盾。

1942年的那1萬兩黃金,在黃土高原的窯洞里化作希望的火種,它照亮的不僅是邊區(qū)的寒冬,更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道路。

在最艱難的時刻,正是這種力量讓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參考資料:

《陜甘寧邊區(qū)經濟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 年

《魯南抗戰(zhàn)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12 年

《解放日報》相關報道,1942-1943 年合訂本

口述史資料:參與黃金運輸的老戰(zhàn)士訪談記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13萬兩黃金送延安》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