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孝義市公安局新義派出所的一隅,有這樣一間特殊的工作室——永安人民調解室。這里沒有高懸的法槌,卻始終跳動著為民解憂的熱忱;沒有威嚴的審判席,卻搭建起鄰里共情的橋梁。配備專業(yè)調解員、標準化辦公設備與獨立調解空間的它,如同一座“矛盾過濾器”,將家長里短的“千千結”化作社區(qū)和諧的“連心鎖”。永安人民調解室聚焦為民服務,通過三項舉措促和諧:
一、調解糾紛的情與理:暖情化冰 巧解千千結
近期,轄區(qū)內某校兩小學生在籃球場發(fā)生意外碰撞,兩家長爭執(zhí)月余,上訴至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甚至數次報警對峙。調解員孫大姐和王老師主動介入,先以“上門看望孩子和補課”為由拉近距離,再帶著雙方家長到醫(yī)院了解被撞孩子的身體檢查情況,傾聽醫(yī)生專家意見,用親情、數據和專家建議打破了“公說公有理”的僵局。而后調解員又通過講解所涉法律條款等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促成雙方簽訂《人民調解協(xié)議書》,雙方家長同意握手言和,一場劍拔弩張的“拉鋸戰(zhàn)”終成朋友的“和解曲”,為這次糾紛調解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新義派出所永安調解室自今年三月份運行以來,成功調解糾紛案例十余起,專業(yè)地化解了各類矛盾糾紛,筑牢了基層治理防線。
二、調解員的“三重角色”:用溫度捂熱法理
在這里,每位調解員都是行走的“矛盾滅火器”——
做傾聽者:不急于判對錯,先給情緒一個出口。面對哭哭啼啼的當事人,遞上一杯熱茶;聽著激烈的爭吵,用“您說得有道理”接住怨氣,讓“氣鼓鼓”變成“慢慢說”。
做解鈴人:既懂家長里短的“情”,又熟法律法規(guī)的“理”。調解中常說:“咱們先講講人情,再看看法條,總能找到都過得去的坎兒?!?/p>
做連心橋: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幫雙方找到“最大公約數”。小到樓上漏水樓下遭殃,大到企業(yè)用工糾紛,他們總能用“換位思考法”“案例引導法”,讓對立者坐下來,讓僵局變轉機。
三、調解室的“大能量”:微處見真章 和諧固根基
這間不足20平米的調解室,承載著基層治理的大擔當:
- 化矛盾于萌芽:今年三月份以來,共調解糾紛十余起,成功率達98%,90%的矛盾化解在派出所層面,未升級為治安案件。
- 暖民心于細節(jié):設立“隨手記”臺賬,記錄每個糾紛的“關鍵堵點”;開通“24小時接訪”通道,讓當事人的“怒氣”、“怨氣”有“發(fā)泄口”;建立回訪清單,讓調解案例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
從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調解室的燈光常亮如星。這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有日復一日的“磨嘴皮”、“跑斷腿”,但正是這份“把群眾的小事當大事”的執(zhí)著,讓法理與情理在方寸之間共生共融。(任春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