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蘇軾(1037-1101)等文人開始關(guān)注繪畫與詩詞藝術(shù)之融合,視畫為“無聲詩”,詩為“無形畫”或“有聲畫”。如蘇軾《韓干馬》:“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不語詩”、黃庭堅《次韻子瞻子由題憩 寂圖二首》:“李侯有句不肯吐,淡墨寫出無聲詩”、張舜民《跋百之詩畫》:“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在此背景下如何表現(xiàn)“有聲”畫,對畫家既具挑戰(zhàn)性,同時也成為繪畫發(fā)展特殊的面向。傳世畫作中不少呈現(xiàn)“聽松”“聽泉”“聽雨”“聽琴”等表現(xiàn)自然界或人文世界之中的聲音或樂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悅耳-傾聽畫里的聲音”展覽海報

本月19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新展“悅耳-傾聽畫里的聲音”,觀眾可以駐足傾聽古畫中的妙音。展覽展出16件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據(jù)傳宋代許道寧的《松下曳杖》、元代張雨《書聽泉亭絕句》、明代文徵明《聽泉圖》、文嘉《秋江聽雨》、李士達《坐聽松風圖》、清代王翬《畫瀟湘聽雨圖》、民國張大千《秋樹讀書》、溥儒《聽琴圖》等作。

讓我們一起賞讀幾件藏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傳宋 許道寧 《松下曳杖》 冊

在北宋語境之中,“有聲畫”原本指“詩”,例如釋惠洪(1070-1128)“宋迪作八景絕妙。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余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因為之各賦一首”。但從藝評家鄧椿《畫繼》:“宋復(fù)古(宋迪)八景,皆是晚景,其間煙寺晚鐘,瀟湘夜雨,頗費形容。鐘聲固不可為,而瀟湘夜矣,又復(fù)雨作,有何所見,蓋復(fù)古先畫而后命意,不過略具掩靄慘淡之狀耳。后之庸工學(xué)為此題,以火炬照纜,孤燈映船,其鄙淺可惡。”可見鄧椿已關(guān)注一些具有詩意的畫題,例如《瀟湘八景》之中“瀟湘夜雨”“煙寺晚鐘”,實難以繪畫形式傳達聲音意境。然而現(xiàn)存南宋繪畫,如傳許道寧《松下曳杖》,則透露出表現(xiàn)松韻天籟的企圖,為南宋“有聲”畫創(chuàng)作。

畫幅左下“道寧”款,舊簽題為北宋許道寧(約11世紀)作,然從松竹人物等畫風已受到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活動于12世紀末期)影響來看,應(yīng)為南宋后期作品。畫中湖畔蒼松翠竹成蔭,策杖的文士由小徑走出,正駐足凝聽松韻天籟,文士的巾帽衣帶,也被風吹得微微揚起。這類以平面繪畫企圖呈現(xiàn)詩詞涉及“聽松”的有聲意境,對南宋畫家而言頗具挑戰(zhàn)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人法書 張雨 《書聽泉亭絕句》:句曲外史賦聽泉亭絕句。疊石為山小結(jié)亭。亭皋白水浸空青。要知魚鳥忘情地。卻是無聲最可聽。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徵明聽泉圖》 軸

《聽泉圖》中,一道清泉由遠而近,穿越疏林坡渚之間,背景為一片煙嵐,疏林漸漸隱沒于其中。紅衣士人坐在岸邊,身體微傾凝神聽泉。作者文徵明(1470-1559)題詩并款識于畫幅上方:“空山日落雨初收,煙樹沉沉水亂流。獨有幽人心不競,坐聽寒玉竟遲留”。詩句借玉質(zhì)冰寒比喻清冷雅潔的流水。全幅呈現(xiàn)日暮雨后,幽人遠離名利競逐,獨自感受山林靜謐氣氛,甚至達到忘神的意境。王守(約1493-1550)、王寵(1494-1533)兄弟為文徵明忘年交,亦于畫上題詩。此作為文徵明大約五十歲時的作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李士達 《坐聽松風圖》 軸

李士達(約1550─1621),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萬歷二年(1574)進士,善作山水。此畫作于萬歷丙辰(1616)秋。李士達崇尚山水畫“蒼、逸、奇、遠、韻”五種特質(zhì)。畫中前景為四棵造型奇古的松樹,一位文士抱膝坐于松石間,閑適地聆聽松風。一旁童子或于坡邊采芝,或蹲坐解開書卷,或爐前煽火烹茶。坡石上放置風爐、黃泥茶壺、朱漆茶托、白瓷茶盞、以及水甕等茶器。全幅意境幽美,遠離塵囂,聽松品茗為樂。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 無款 《月屋聽琴》 冊

明代無款《月屋聽琴》畫面中,夜晚月色昏暗,一位文士在屋中擺設(shè)琴桌,坐于圓凳上彈琴。屋外一群人受到琴聲吸引,紛紛靠近屋外傾聽。其中一人因暗夜摸黑,跌倒在地,旁人正試圖將他拉起。全幅既飄散悠揚琴聲,又充滿庶民趣味。本幅無款,畫風接近明代蘇州職業(yè)畫家周臣(約1450-1535)風格,繪制年代大約在十六世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 王翬 《瀟湘聽雨圖》 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國 張大千《秋樹讀書》

展覽信息

悅耳-傾聽畫里的聲音

時間:2025.4.19-2025.6.22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 陳列室202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