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每到春季,全國各省市的綠地上都會“長”滿人,尤其是野菜瘋長的田野、森林、河邊。淺露青葉的折耳根、蕨菜、茭白、水芹菜、艾草等紛紛成為桌上美食,甚至令無數人聞之顫栗的藿麻也一躍成為了南方人燙火鍋的食材。

相較南方,北方大多城市總是回溫晚、綠得慢,直到4月左右才能在田埂上覓得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稍早的有茵陳、薺菜等食葉的,還有越冬的鬼子姜、寶塔菜等食根莖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city dig——原指“城市挖寶”,一種在城市周邊開展的類似尋寶的休閑活動。春天則特指挖野菜。(圖/小紅書截圖)

河南人從野外回到廚房,接下來就是“蒸春”。小時候,我經常和母親一起到地里挖野菜,她總是能將那些看上去平平無奇的食材變成美味。

其中最常用的烹飪方法是蒸:將面粉裹在野菜上,先上籠屜蒸熟后,或澆上鮮辣的蒜泥汁,成為一道爽口涼菜;或下鍋加蒜苗、韭菜等炒制后,成為一道熱菜。

茼蒿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茼蒿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母親告訴我,這種做法是她從外婆那里學來的,也是很多河南人代代傳承的記憶。如今,在河南的餐館里,還能經??吹秸舨说纳碛?。雖不似洛陽水席、道口燒雞、黃河大鯉魚等聲名遠播,味道卻毫不遜色。

可以說,如果春天到了河南,不嘗一嘗這限定的蒸菜味道,就算白來了。

吃蒸菜,就是吃春

在河南駐馬店市驛城區(qū)有一家稍顯古色的飯店,白墻灰瓦和高高豎起的房角讓人一眼就能想到煙雨如織的江南,甚至店名都帶了“江南”二字。但有意思的是,這家店主打的不是南方菜系,也不是駐馬店特色美食,而是信陽菜。

去年,我前往駐馬店拜訪朋友時,她曾特意帶我到這家店里就餐,并極力推薦道:“這家店看著不華麗,但有很多特色美食。”其中一道名為“三色蒸菜”的主食,尤讓人印象深刻:紅白綠三種顏色的食材分開擺在盤子里,每種食材上都裹了一層淡淡的面粉。

三色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色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朋友告訴我,這道菜是由胡蘿卜絲、土豆絲和芹菜葉加鹽、裹面粉上籠蒸制的,不僅可以當主食,也可以作為一道菜品。她說:“我會帶每個來駐馬店的朋友品嘗三色蒸菜?!?/p>

用蒸菜宴客在我的家鄉(xiāng)洛陽并不多見,以至于我后來還十分新奇地同另一位朋友推薦,對方卻告訴我,蒸三絲在商丘也十分常見,不少主人家宴客時還會特意點這道菜,以表達日子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爸徊贿^,我們多用胡蘿卜、白蘿卜和茼蒿,不過我更喜歡蒸掃帚苗?!毖粤T,她問我:“難道洛陽不吃蒸菜嗎?”

洛陽必然是有蒸菜的,不過相較飯店里的正規(guī)軍,各家廚房出品的蒸菜總是野味十足,且多在春季出現(xiàn)在餐桌上。幼時的掃帚苗、柳樹芽、榆錢等裹上面粉,或被做成榆錢窩窩頭,或被做成蒸掃帚苗、蒸柳樹芽。一些野外生長的林木,甚至可實現(xiàn)全身食用。

榆錢窩窩頭。(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榆錢窩窩頭。(圖/圖蟲創(chuàng)意)

其中最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種被稱為“構樹”的苗木,它在不少城市被用作行道樹,一些地方還會用嫩葉喂養(yǎng)家畜。

而在洛陽,母親每到春季就會用構樹葉做綠面條,具體做法是將構樹葉過熱水后榨成汁,再和在面粉里做成手搟面。原本白色的面粉經構樹葉浸染,變成綠油油的面條,口感似乎也更筋道。

父親尤愛這一口,而我們這些小輩卻更喜歡蒸構樹穗:只需將穗子洗凈裹上面粉,再上籠蒸熟后,把調配好的料汁澆在上邊。入口咀嚼,蒜泥的濃香、辣椒油的辛香及醋汁的酸爽瞬間便可霸占味蕾,混合出獨一無二的滋味。

野生構樹穗制作的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野生構樹穗制作的蒸菜。(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所有野菜中,野菊花是我們家上座率最高的,它一年可采摘兩次,多于春天和秋末冬初出現(xiàn)在田壟上。烹飪時,可以在蒸熟放涼后,于熱油里加入蒜苗、大蒜等辛辣刺激的配菜,炒成熱菜;也可以直接過熱水后,加入雞蛋、肉末做成餃子或包子的餡料。

與一般家常餃子相比,用野菊花苗做成的食物,總是自帶一股菊花的馨香以及淡淡的藥材苦,因此,母親總會說:“吃蒸菊花就是吃春,吃完春就不會生病了?!?/p>

與菊花一樣被賦予養(yǎng)生意義的,河南還有許多其他品類的野菜,比如茵陳、柳樹穗、洋槐花等,甚至是長在路邊的鬼針草也被視為有清熱敗火的奇效,因此,也有人將茵陳、蒲公英等曬干后泡茶飲用。

粉蒸蒲公英。(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粉蒸蒲公英。(圖/圖蟲創(chuàng)意)

值得注意的是,河南可食用野菜雖多,但經驗不足者卻有可能因為誤食形似者,出現(xiàn)腹瀉、嘔吐等癥狀。像馬齒莧和漆澤,乍看外觀上并無明顯不同,但前者可以利膽,后者卻有可能使人腹瀉嘔吐。

我小時候到田里挖野菜時,經常弄混“毛妮菜”及其贗品,兩者渾身都毛茸茸的,開藍色或粉色的小花,但形近者味道發(fā)澀,與“正牌”天差地別。

好在,我雖不止一次采錯野菜,母親卻從未苛責,只當是累積經驗了。

一碗蒸菜,歷時千年

離開河南到北京工作后,尋找野菜仍是春天戶外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不過,有家鄉(xiāng)味道的野菜難尋,當地人食用的野菜也多有出其不意之處,比如苦牒子、泥胡菜等都是后來才認得的。

即使偶爾碰見野菊花、構樹穗,也多是在公園里,往往被視作野草,或與其他種植的花卉一起享受人工澆水、打藥等服務。這類植物長出的葉子往往不可食用,且口感欠佳。

種在路邊的構樹。(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種在路邊的構樹。(圖/圖蟲創(chuàng)意)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秋季眾人爬山時,難得在幾株柿子樹旁看到了幾株金黃的野生菊花。細小的花瓣藏在已現(xiàn)頹敗之色的鬼針草里,竟也出奇鮮艷。

將根部嫩芽細細采摘下來,裝到口袋里,我?guī)缀跻宦范荚谙朐撛趺闯赃@些難得的美味。但沒想到一路仔細呵護的菊花苗奇苦無比、難以下咽,而這足以讓在外漂泊的人心碎了。

這件恍惚想起來的小事,讓我憶起了今年網上有關蒸野菜的一則新聞:一位外地游客在河南購買了一份蒸構樹穗,食用后就因過敏被送醫(yī)就診,原定的行程也只能草草結束。

這兩件事讓人不由相信,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神奇之處——野菜也有地域限制,有些能蒸的野菜,換個地方便只能換種吃法,或選擇放棄食用了。

香椿也是河南人最愛吃的春季限定之一。(圖/圖蟲創(chuàng)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香椿也是河南人最愛吃的春季限定之一。(圖/圖蟲創(chuàng)意)

我曾問過母親:“為何每年都要蒸野菜?”母親卻同我講起了她10歲左右發(fā)生的一件事。

那時候正值改革開放前期,不少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十分低下,甚至是食用油都成了難得之物,人們日常也多以水煮菜果腹。

在這種情況下,姥姥到地里采了許多蒼耳子,并用之榨了一小壺油。母親告訴我,榨出來的蒼耳子油如香油一樣醇香,卻具有毒性,她和家人吃完不久便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中毒現(xiàn)象,有的上吐下瀉,有的已經昏迷不醒。

類似的場景,曾多次在河南這片土地上出現(xiàn),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大約是1942年前后,河南發(fā)生饑荒,人們被迫只能食用野菜、樹皮果腹。由于油、鹽短缺,炸或炒更是難以實現(xiàn),蒸煮自然成了烹飪食物最易實現(xiàn)的方法。也正是一代又一代河南人通過不斷試錯,篩選出了那些口感好、可食用的“野草”。

蒸洋槐花。(圖/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蒸洋槐花。(圖/視覺中國)

每年春季,河南的土地上長滿了挖野菜的人,只不過如今人們不再是為果腹彎腰。蒸春菜既已形成飲食習慣,也是為了養(yǎng)生。

少油、少鹽的烹飪方法和自然生長的野菜,正符合年輕人對于有機飲食的定義。況且在河南的野菜食譜中,有不少中藥材的身影——茵陳、構樹子、蒲公英、灰灰菜等田間地頭常見的野菜——都被中醫(yī)認為具有防治中暑、感冒,以及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能。

不少減脂期的年輕人,主動選擇吃健康蒸菜。(圖/小紅書截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少減脂期的年輕人,主動選擇吃健康蒸菜。(圖/小紅書截圖)

在歷史上,醫(y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都曾多次到河南行醫(yī)問診、采藥制藥,匯編當地人的采食經驗。河南禹州至今還有“藥不到禹州不香,醫(yī)不見藥王不妙”的說法。可以說,正是千年的生存智慧,譜就了河南的飲食文化。

如今又到春季,河南的大街小巷里想必已經處處蒸菜香,只等待食客來臨了。

編輯 曾寶氣

校對 嚴嚴

運營 馬社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