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潮流是個圈,這話放在手機市場中也同樣適用。

比如在造型方面,前兩年可能還流行科幻酷炫風,今年就開始走極簡復古風;比如系統(tǒng)UI設計也頻繁在「擬物」和「極簡」之間反復橫跳;再比如在屏幕層面,曾被手機廠商視若珍寶的曲面屏逐漸被直屏取代……我們經常能在手機上看到這種反反復復的輪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你不能說是廠商沒活硬整,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因為當時的技術難以達到廠商的設計愿景。隨著技術的成熟,曾經有「缺陷」的方案才重新被廠商記起。比如雷科技發(fā)現,曾經風靡過的「超薄手機」設計,大有再度成為手機工業(yè)設計新風向的趨勢。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何還要“超薄”?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何還要“超薄”?

根據小雷目前收集的資料,可以確定的是蘋果、三星、紅魔、OPPO和vivo都會在今年推出主打超薄設計的機型。

以蘋果的iPhone 17 Air為例,根據外媒MajinBuOfficial公布的機模上手照片來看,iPhone 17 Air的機身厚度(5.5mm)幾乎僅有iPhone 16 Pro Max的一半(8.25mm),如此纖細的機身,讓原本對iPhone毫不感興趣的小雷也開始期待起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MajinBuOfficial)

三星在去年年底也發(fā)布了機身厚度僅有5.74mm的S25 Edge,小雷曾在MWC25上見到真機,唯一可惜的是現場依舊不允許上手體驗。但從圖片中也能看出,S25 Edge的超薄機身讓它有了普通手機完全不具備的優(yōu)雅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如果是為了追求好看,超薄設計必然是不可忽視的一點,但超薄設計會帶來哪些弊端呢?先讓小雷為你簡單梳理一下。

第一,續(xù)航時間暴減。這一點大家應該不難理解,根據目前的爆料,iPhone 17 Air的電池容量還不到3500mAh,三星S25 Edge也只塞入了一塊3900mAh的電池,在這個國產手機人均六七千毫安時的時代,這兩臺超薄手機的續(xù)航表現想必不用小雷多說大家都能猜到。

第二,核心配置閹割。除了電池體積暴減外,像機身內部非常占空間的相機傳感器和散熱措施都會被砍一刀,可謂是為了極致的手感犧牲了一系列周邊配置。

第三,造價成本的激增。這不單指早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在研發(fā)完成后廠商還需要多次調試和優(yōu)化才能把產品推向市場,再加上超薄機型需要單獨開模且銷量不高,也意味著其成本很難被快速分攤,回報周期被拉長,別說短時間內,可能兩年甚至三年都難以回本。

既然明知體驗可能會大打折扣,為何手機廠商們還要去趟這個渾水呢?原因很簡單,它們需要一臺足夠新穎的產品來攪動整個市場,但大家也都是在已有的成功模式上進行微調,而非冒險嘗試可能失敗的顛覆性創(chuàng)新。對于巨頭企業(yè)來說,每一次大刀闊斧的改動都有可能帶來巨大的隱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超薄機型在小雷看來,與近兩年火爆的小屏手機有異曲同工之妙,小屏旗艦和超薄機型用戶享受的是超配的體驗和單手持握的快感,價格和體驗缺一不可,他們并不是市場的新用戶,而是一個更加挑剔的老油條。如果在價格和配置之間沒能取得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很有可能無人問津,這也意味著超薄手機想要一飛沖天的難度,遠超我們的預期。

后發(fā)優(yōu)勢明顯,電池技術讓國產廠商更有底氣

后發(fā)優(yōu)勢明顯,電池技術讓國產廠商更有底氣

與蘋果三星不同的是,國產廠商們會優(yōu)先在中端或是低端產品線試水超薄機型,因為在這類產品上廠商可以做更多的配置取舍。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價位面向的群體大多能接受一臺犧牲影像和散熱換來好手感的產品。

更別說電池技術本就是國產廠商們的發(fā)力領域之一,例如榮耀的青海湖電池,小米的金沙江電池,華為的硅碳負極電池,OPPO的冰川電池,vivo的藍海電池,這些都在積極提升電池當中的硅含量。在高硅碳負極電池的加持下,手機電池在體積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容量從早期的5000到6000,再到今年的8000mAh,其進步速度是肉眼可見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vivo官方)

例如已經確定明日發(fā)布的紅魔10 Air,其就搭載了了一塊6000mAh的電池,不過機身厚度也因此提升到了7.85mm,僅比主流手機薄了0.5-1mm左右,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一臺「超薄手機」,當然這也與紅魔10 Air本身的游戲手機定位有關。

但這只是國產的第一臺超薄手機,小雷堅信后面推出的國產超薄手機都能在紅魔10 Air 的基礎上做到瘦身且加大電池。

其次在影像層面,國產廠商已經逐步學會不單依靠旗艦級的硬件才能擁有旗艦影像體驗,例如OPPO近期發(fā)布的Find X8s,就用不那么出彩的硬件配置結合自家的獨特算法擁有了非常頂級的拍攝體驗。而且廠商們也在通過改進鏡頭架構、采用更緊湊的光學設計等手段,實現在不犧牲影像性能的前提下,減小攝像頭模組的體積和厚度。

雖然國產品牌可能會稍慢一步,但是其整體配置和續(xù)航可能會是最好的,畢竟目前市面上的小屏旗艦都能做到盡善盡美,那么大屏超輕薄旗艦同樣做到次旗艦水準也并非天方夜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那么有了技術做保障之后,小雷認為超輕薄旗艦的需求并不會低。以市場份額年年攀升的折疊屏手機為例,用戶既想要折疊屏手機的大屏特性,也想要輕薄產品,而市場也證明極致堆料的折疊屏手機并不怎么受用戶歡迎,反而是那些主打輕薄且配置均衡的折疊屏成了銷量主力軍。

哪怕是普通的手機市場也有當下火熱的小屏旗艦、影像、性能等都配齊的Ultra旗艦,還有標準的均衡旗艦等,只要廠商們能做出一臺超輕薄且配置均衡的產品,它的銷量就不會差,畢竟誰會拒絕一臺又輕又薄還好用的手機呢?

我們很難再回到當年那個主流產品只有5mm左右厚度的時代,但至少像是「磚頭機」那種為了極致功能而完全漠視手感和便攜性的產品,應該是不會再出現了。

寫在最后

寫在最后

正如開頭所說,「超薄手機」的復興并非廠商沒活硬整,而是手機行業(yè)在技術、需求和市場之間不斷探索和權衡的結果。未來我們不僅能看到續(xù)航與輕薄兼得的機型,也有望看到越來越多超輕薄手機誕生;當然,也少不了眾多7000mAh乃至更大電池的超長續(xù)航手機,在線上市場接著卷。

而對于用戶而言,手機廠商如何用更具新奇感、更具科技感的功能來吸引他們,激發(fā)他們的購買欲望,是當下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當下各大廠商在影像、形態(tài)、外觀和性能上的「內卷」已經相當激烈,是時候換個賽道繼續(xù)發(fā)展了。

那么,你看好超薄手機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