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期回顧:《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 卷二(八)
《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 卷二(九)
二、諸境開合者,先用十如為首。何者?此經(jīng)命章絕言稱歎十如。
今更說五境,云何同異耶?十二因緣與十如開合者,名異故言開,義同故言合。無明支合如是性。行支合如是相。識、名色、六入、觸、受合如是體。愛合如是緣。取合如是力、作。有合如是因。
生、老死合如是果、報等(云云)。
又總合者,如是相合行、有兩支。如是性合無明、愛、取三支。如是體合識、名色乃至老死七支。如是力還是煩惱道三支,無明、愛、取能生業(yè)力。如是作,還是行、有二支,能為苦作業(yè)也。如是因還是行、有二支,為七苦作因也。如是緣還是無明、愛、取三支,能潤業(yè)取苦也。如是果還是行、有之習(xí)果也。如是報還是行、有之業(yè),招名色等報。此兩番通用思議十二因緣。合六道十如是。
次用不思議十二因緣合四聖十如者,無明支轉(zhuǎn)即變?yōu)槊?,明即了因,成聖人如是性。惡行支轉(zhuǎn)即變?yōu)樯菩?,善行即緣因,成聖人如是相。識、名色等苦道轉(zhuǎn),即法身,成聖人如是體。愛、取二支轉(zhuǎn)成聖人菩提心,即是如是力。有支含果,變成六度行,即成聖人如是作,亦轉(zhuǎn)成聖人如是因。此有支轉(zhuǎn),有二種:正道轉(zhuǎn)成如是因,助道轉(zhuǎn)成聖人如是緣。老死支轉(zhuǎn)成法性常住,成聖人如是果、報(云云)。又,總作者,體、力、作三法秖是煩惱、業(yè)、苦,變成法身、菩提心、六度行等。勤習(xí)三法,在內(nèi)成性,在外成相,正意成體,誓願深遠成力,立行成作,牽果成因,相助成緣,剋發(fā)成果、報(云云)。若細分四聖,節(jié)節(jié)有異,今取大槩,故通釋耳。經(jīng)云:「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苟艘嗟米魍ㄡ屢?。

四種四諦合十如者,生滅、無生兩種苦、集,是六道十如。如是相、如是性是集。如是體是苦。如是作、力、因、緣又是集。如是果、報又是苦(云云)。生滅、無生兩種道、滅,是析、體二乘及通菩薩十如。如是相、性即是道。如是體即是滅。如是力、作、因、緣皆是道。如是果、報又是滅。無量、無作兩種苦、集,即是四聖界外果報十如。集諦即是界外如是相、性、力、作、因、緣也??嘀B即是界外如是體、果、報等(云云)。無量、無作兩種道、滅,即是四聖界外涅槃十如。道諦即是涅槃性、相、力、作、因、緣等,亦是般若、解脫也。滅諦即是涅槃體、果、報等,亦成常住法身也(云云)。
四種四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生滅、無生兩苦集,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緣。生滅、無生兩種道滅,即是兩種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無量、無作兩苦集,即是兩不思議十二因緣也。無量、無作兩道滅,即是兩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可解。
七種二諦合十如者,藏、通、別、圓入通凡四俗,皆是六道十如也。藏、通兩真是二乘十如也。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六道十如;無邊是二乘十如。圓俗此通九法界十如。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真,皆是佛法界十如也。
七種二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藏、通、別、圓入通凡四俗,即是思議兩種十二因緣。藏、通兩真即是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十二因緣;無邊是思議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圓俗即通界內(nèi)、外四種十二因緣也。別入通、圓入通、別、圓入別、圓,凡五種真,即是界外不思議十二因緣,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也。
七種二諦合四種四諦者,實有二諦,即生滅四諦也。幻有二諦,即無生四諦也。別入通、圓入通兩俗,還是無生苦集也。別入通真,是無量道滅也。圓入通真,是無作道滅也。別俗、圓入別俗,此是無量苦集。圓俗是無作苦集。別真是無量道滅。圓入別真、圓真,是無作道滅也。
五種三諦合十如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是六道十如。別俗、圓入別俗,有邊是六道十如;無邊是二乘十如。圓俗,意通九界(云云)。五種真諦皆是二乘、菩薩等十如;五種中諦皆是佛界十如也。
五種三諦合四種十二因緣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是六道思議十二因緣。別、圓入別兩俗:有邊是思議六道十二因緣生;無邊是思議十二因緣滅。圓俗,義通(云云)。今且用是四種十二因緣,五種真諦即是思議十二因緣滅,亦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緣生。五種中諦即是不思議十二因緣滅。

五種三諦合四種四諦者,別入通、圓入通兩俗,即無生苦集也。別俗、圓入別俗、圓俗,通是無生之苦集,亦是無生之道滅,亦是無量之苦集也。別入通、圓入通兩真,本取但空邊,是無生道滅也。別真、圓入別真,即是無生之道滅,於無量是苦集。圓真,於無生是道滅,於無量、無作是苦集。別入通中,是無量道滅。圓入通中,是無作道滅。別中,是無量道滅。圓入別中,是無作道滅。圓中,正是無作道滅。
五種三諦合七種二諦者,簡前兩二諦不被合也。次、二種二諦,二俗,即是五種三諦家五種俗。二真,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真;不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中。後三種二諦,三俗,空邊即是五種三諦家真;有邊即是五種三諦家俗。三真,即是五種三諦家中。又作一種說,如後簡前二諦不被合,後五俗,有真、有俗;後五真,有真、有中。
一實諦合十如者,一一法界皆具十界,簡卻九界,但與佛法界同也。簡三種十二因緣,但與一種十二因緣滅同。簡三種四諦,但與一實四諦同。簡七種二諦,但與五真諦有同、不同。簡五種三諦,但與五中諦同(云云)。言無諦不可說者,合十如,如名不異,即是空寂。言辭相寂滅,不可說示,即是十種皆如義也。諸無明滅乃至老死滅,其義甚深,甚深即無諦同也。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即與無諦同也。七種真諦皆不可說。最初真諦不可說者,如身子云:「吾聞解脫之中,無有言說?!箾r後六耶?非生死、非涅槃,既非二邊亦無中道,即五種中諦與無諦同也。一實名虛空,虛空無一,云何有實?即無諦同也。無諦自無所存,平等大慧無若干也。雖無若干,若干無量,舒之充滿法界,不知從何而來。無量無若干,收之莫知所有,不知從何而去。不來不去,即是法佛(云云)。
復(fù)次,七種二諦,赴緣開合,轉(zhuǎn)轉(zhuǎn)相入,一一又各有隨情、隨情智、隨智等。餘五義例亦應(yīng)有,今不具載。何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自思之!

問:諸境理既融會,何意紛葩,更相拘入耶?
答:如來觀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大機未熟不令起謗;小機若熟不令失時。隨其所宜,應(yīng)單應(yīng)複,偏圓相入而成熟之,聞即得益。華嚴(yán)雖具鑒十界,兩界熟故,別、圓二種而成熟之。三藏亦鑒十界,二乘性相熟故,用生滅而成熟之。方等亦鑒十界,四界熟故,用四種相入而成熟之。般若亦鑒十界,亦四界熟故,用三種相入而成熟之。法華亦鑒十界,一性相熟,但一圓諦而成熟之。若無善巧方便,出沒調(diào)熟,云何境智而得融妙耶?譬如畫師,尚能淡入五彩作種種像,況佛法王於法自在,而不能種種間入調(diào)伏眾生耶!
問:上明六境等,此經(jīng)聽可無名,有其義不?
答:十如名義已備於前。
四種十二因緣者,〈化城品〉明生滅十二緣?!雌┯髌贰档x虛妄,是不生十二緣?!捶奖闫贰翟疲骸阜鸱N從緣起」,是界外無量、無作兩種十二緣。
四四諦者,〈譬喻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是生滅四諦。〈藥草喻品〉了達空法,是無生四諦。又云無上道,及〈方便品〉但說無上道,如來滅度等,是界外無量、無作兩種四諦也。十如差別是世諦。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即真諦也?!窗矘沸小翟疲骸敢嗖环謩e有為、無為,實、不實法?!褂惺撬字B;無是真諦;「亦不分別」是遮二邊、顯中道?!磯哿俊翟疲骸阜侨?、非異」,「非異」非俗,「非如」非真,三諦義也?!捶奖闫贰翟疲骸父援惙奖悖@第一義。」是一實諦也。又云:「唯此一事實」也。若言「說無分別法」,又「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無諦義也。

▍版權(quán)聲明:
○ 本文轉(zhuǎn)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fā)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zhuǎn)載請保留版權(quán)聲明。
○ 版權(quán)歸創(chuàng)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quán)所有人的合法權(quán)益,如涉及版權(quán)爭議,請著作權(quán)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dāng)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