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娟 實習生 馮駿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一年來向廣大讀者推薦優(yōu)秀書籍391部,通過不同的文化視角、豐富的文體內容以及多種手法的敘事表達,構建出一個涵蓋多維度立體、涵蓋古今、涉獵中外的文化景觀。

從原創(chuàng)類文學作品到貫通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研究,從熱點議題到細微生活……青未了薦書榜,既有對歷史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有對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展現(xiàn)。

探究個人與時代脈搏共振

文學作品是體現(xiàn)時代共振的文化強音,而情節(jié)的設定、人物的命運、作者的心境共同構筑其中動人的篇章。

讀一讀聶華苓的文字,便可知她的一生跨越地理與文化的邊界,大步邁向遠方,她曾以“根在大陸,干在臺灣,枝葉在愛荷華”自喻,其創(chuàng)辦的“國際寫作計劃”更是成為全球文學交流的樞紐。從奧爾罕·帕慕克到莫言,從米沃什到王安憶都受其影響。視角轉到先鋒文學作家殘雪,只有小學學歷的她,從事工廠女工、裁縫等工作輾轉謀生,卻在32歲以《山上的小屋》發(fā)表于《人民文學》,體現(xiàn)了殘雪式異象空間的象征化書寫特征,展現(xiàn)了精神探索者的心路歷程。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點評:“殘雪作品原本潛在攜帶著間或來自女性生命體驗的文化僭越力量?!?/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學作家思想與歷史脈搏共同跳動,章開沅在《凡人瑣事:我的回憶》中以自傳形式串聯(lián)起百年中國史。從世家少年到流亡學生,從大學校長到布衣學者,他的回憶錄不僅是個人生命的記錄,更是一部微縮的近代史。章開沅曾引用詩句:“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边@些他所謙稱的“凡人瑣事”,正是史學家對現(xiàn)實的參悟紀實,不僅折射了百年來的世事風云和幾代人的人生際遇,也記錄了近百年中國社會變遷中不可抹去的親歷者蹤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馮驥才作為當代著名的作家、畫家和文化學者,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投身于城市歷史遺產和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新出版的《非遺學原理》,收錄了馮驥才為非遺學“立論”“立言”的理論文章,被譽為“非遺學科建設的開山之作”“非遺學理論的奠基之作”。從“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主持到推動傳統(tǒng)村落保護,再到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他的努力讓瀕臨消失的文化記憶得以延續(x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文學大家的文字解讀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時代與文化?!督鹩乖u傳》是金庸研究者劉國重參閱數百種資料撰寫的金庸傳記,該書呈現(xiàn)了金庸豐富而傳奇的一生,同時結合生平,對金庸如何創(chuàng)作出十五部杰出的武俠小說做了分析?!督鹩乖u傳》講述的是金庸與文學互相成就的故事,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對文字充滿敬畏的小說家金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于2025年4月13日在秘魯利馬逝世,享年89歲。在中國,略薩被稱為“結構現(xiàn)實主義大師”和“拉美文學爆炸”四主將之一。1990年秋季號《巴黎評論》刊登了一篇對略薩的訪談,談到了他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閱讀趣味?!扒辔戳恕睍话婷嫱扑]了這篇文字。略薩表示,“如果某一個作家決心把一切獻給這份職業(yè),那就要傾其所有為文學服務,而不是以文學服務于其他?!甭运_的逝世讓拉美文學爆炸的余暉再次被聚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個人與集體,是作者筆下人物形象和內容的主體。2024年4月,袁凌創(chuàng)作的紀實文學《我的皮村兄妹》出版,書中一篇篇人物特寫,共同構成了皮村文學小組成員的一張大合照。作為非虛構作品,作者以朋友的身份近距離接觸這些生活在皮村的勞動者,又用溫情脈脈的文字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展現(xiàn)給大眾。

袁凌對皮村文學之家的成員們進行長達7年的追蹤與相處,以體貼又深情的筆觸,記錄下文學如何照進這些北漂打工者的人生。作者希望可以為這些熱愛文學的人留下一份文字:“為這個群體留下一份記錄,是一件需要著手的事情。畢竟雖然已經有了那么多的報道和拍攝,多數工友的人生故事和夢想仍舊處于聚光燈之外?!?/p>

關切細節(jié)重構恢弘史脈

當代歷史研究從單一、某處的文化地域擴展到全球視角,以眾多細節(jié)重構恢弘的大歷史。

在《寬容與執(zhí)拗:迂夫司馬光和北宋政治》一書中,北京大學宋史學者趙冬梅教授以多年研究積淀為依托,自司馬光的家世淵源追溯而起,將其初入仕途至嶄露頭角,再至成為股肱之臣,乃至走上宰相高位,進而影響宋代歷史走向的人生經歷進行了講述。通過司馬光的仕途浮沉,讀者得以窺見宋代“士大夫精神”的光輝與局限,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讓歷史研究不再是冰冷的編年史,而是充滿人性溫度的故事。

史書上輕輕翻過的一頁,便是她們波瀾壯闊的一生。2024年,作為深耕魏晉南北朝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羅新主編的新書《彼美淑令:北朝女性的個體生命史》,正是通過墓志揭示前所未知的女性故事,呈現(xiàn)了中古史的新視角和新敘事。這一切,因為許多墓志的出土,才得以窺見。其實,史書上沒怎么著墨的她們,也有著雖被時代裹挾卻值得說道的故事。書中記錄的這些女性或許是政治聯(lián)姻的棋子,或是家族興衰的見證者,但她們的喜怒哀樂、才華與困境,在羅新的筆下得以復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著名歷史學家樊樹志在二十年前就提出了“晚明也有大變局”的創(chuàng)見。他的新著《人世事,幾完缺——啊,晚明》,以十三篇文章展現(xiàn)了一位耄耋歷史學家嚴謹的學術研究和六十余年治史閱世的個人思考。王子今教授的《灞橋折柳:中國古代行旅生活》,則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的歷史文化書籍,書中不僅關注行旅的物理層面,如交通方式、住宿和飲食,回顧中國古代的行旅生活,除了可以更真切地了解許多生動具體的歷史事實之外,又能夠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風俗畫卷,領略其中雋永幽婉的意趣風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縱觀歷史,不是一個單一鏡頭的拍攝,而是立體全視角的影像。在新書《天下格局:文明轉換關口的世界》中,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以“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的大歷史觀,分析了古代中國的“天下國家”體制。中國傳統(tǒng)中“以人為本”與“世界大同”的理念,能夠為現(xiàn)代文明沖突提供調和路徑。這種將歷史研究與現(xiàn)實關切結合的思路,彰顯了史學的當代價值。

漫談中感悟生命的智慧

作為研究唐詩宋詞的大家,莫礪鋒的《莫礪鋒演講錄》以通俗的語言闡釋古典詩詞的現(xiàn)代意義,將專業(yè)性、前沿性和普及性融為一體。他認為,杜甫的悲憫、蘇軾的豁達、李白的狂放,不僅是文學遺產,更是治愈精神焦慮的良藥。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邵毅平在《中國詩歌:智慧的水珠》一書中,以優(yōu)美的文筆、開闊的視野、透徹的分析帶讀者走入古典文學的曲徑通幽處,在隨興的漫談中,體味古典之美與智慧。

葉嘉瑩是詩詞的女兒、風雅的先生。古典文學研究學者葉嘉瑩先生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歲。她把一生獻給了古典詩詞的傳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與詩有關。在已出版的口述傳記《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中,深厚的古典修養(yǎng)塑造了她的精神世界,她的柔韌與堅定,成就了古典文化在當代中國的推進與傳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葉嘉瑩在《紅蕖留夢》中坦言:“詩詞救贖了我?!彼冀K以詩詞為精神支柱,更將這種力量傳遞給無數讀者。她的授課視頻在網絡上爆火,證明古典詩詞并非陽春白雪,而是能與現(xiàn)代人產生深刻共鳴的生命密鑰。

有趣有料文字的誘惑

有些書籍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批判現(xiàn)實、啟迪未來的工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科普作家孫亞飛的新書《你一生的化學反應》中闡述:呼吸、睜眼、說話、走路、飲食、工作、旅行,甚至包括戀愛、思考、生育、衰老、逝去……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一次次化學反應。書中沒有用專業(yè)術語解答化學與人體的關系,而是以通俗易懂、有趣有料、搞笑好玩的寫作方式,告訴讀者化學對一生的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食物是解讀不同文明的密碼,飲食寫作與思考正在不斷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新路徑。食物觸動味蕾,靠的是味道;逗弄唇齒,靠的是口感;抵達心腸,則歸功于承載的情感。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因撰寫中國美食而被人們認識。2024年她帶來了新書《君幸食》。“總有人問我為什么來到中國,我回答:是為了吃。我并不是在開玩笑。從飲食中,我們足以了解中國?!毙聲窒頃?,扶霞如是說。在扶霞看來,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學;是治愈身心的良藥,也是文明與荒蠻的分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林衛(wèi)輝的《此生有味》以蘇東坡的足跡為線索,串聯(lián)起70余種地方美食。從黃州的“東坡肉”到儋州的“烤生蠔”,食物不僅是蘇東坡的慰藉,更是他“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精神寫照。通過美食,讀者得以觸摸一個更鮮活、更溫暖的東坡形象。張子藝的《尋味西北》以羊肉、面食等為媒介,展現(xiàn)西北人在嚴酷環(huán)境中的生存韌性。周松芳的《廣東食語》顛覆了“食在廣州”的固有認知。如今的《廣東食語》,所找到的史料廣大精微,足以開闊“食在廣州”的視野。

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未了副刊推薦的由391部書籍鋪就的文化圖景中,不同學者以實地探訪為據,借助考古文獻守護文化根脈;不同作家以平凡人文學、先鋒敘事、非虛構寫作記錄時代脈搏;不同作者以歷史文化、文學作品為橋梁構筑與讀者的思想融通。書以載道,這些書籍延續(xù)著文化的表達和傳承,不是對歷史和現(xiàn)代的簡單復述描寫,而是借助情感和認知煥發(fā)出文學的新生力,為讀者帶來觸摸典籍、握手大家的文化傳播新范式。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