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無錫馬拉松賽場上,一名選手在比賽中突發(fā)心臟驟停,倒在賽道上。

現(xiàn)場醫(yī)療救援隊和志愿者迅速反應,立即實施心肺復蘇并使用AED進行除顫,患者很快恢復了心率。

隨后,他被120救護車轉運至救援直升機,患者被緊急送往無錫市人民醫(yī)院。

這名選手長期參加馬拉松,但本身有高血壓病史和心肌缺血表現(xiàn),賽前已感身體不適卻仍堅持參賽。

令人意外的是,他在被搶救蘇醒后的第一句話,竟是詢問“我的完賽包還能領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獎牌的執(zhí)念

在無數馬拉松賽事的終點線附近,我們見證了無數參賽者幾乎拼盡全力,只為跨過那條象征勝利與榮譽的終點線。

然而,這種對完賽包和獎牌的執(zhí)念,已然成為一種病態(tài)。盡管與死神擦肩而過,最關心的并非自己的病情,而是是否能拿到象征完賽的紀念品。

這背后是成就饑渴癥的真實寫照,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執(zhí)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些跑者將獲得獎牌的照片貼滿朋友圈,甚至將獎牌數量作為自我標簽,而退賽或未能完成目標時間則被視為不可接受的失敗。

不僅如此,每年都有新聞報道,某些跑者在未登記參賽的情況下試圖混入賽道,只為搶奪紀念獎章;還有人不惜出高價從二手市場購買完賽包。

一項對300名跑步愛好者的調查顯示,超過40%的人將完賽視為證明自律、毅力和優(yōu)越性的途徑。

對獎牌的執(zhí)念,本質上是一種對價值的錯誤定位。跑步不應成為攀比的工具,更不該成為自我消耗的漩渦。

我們需要反思的是,為何一項本應有益身心的運動,會漸漸演變?yōu)橐环N對虛榮和成就的盲目追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唯快是王”的迷思

在馬拉松跑圈中,“唯快是王”的觀念正成為一種令人擔憂的趨勢。許多跑者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速度和破三(指完賽時間在三小時內),而忽略了身體的承受極限。

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高強度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可能對心臟肌肉造成損傷,提高心房纖顫等問題的風險。

然而,這并未成為一些跑者的警醒,他們依然沉迷于打破個人紀錄的快感。

2023年某大型馬拉松比賽中,一名選手因心臟驟停倒地,所幸急救及時才挽回生命,事后他表示自己賽前帶病參賽就是為了實現(xiàn)速度目標。

據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大約有20%的業(yè)余馬拉松跑者曾因為訓練過量而導致運動損傷,其中包括肌肉撕裂和關節(jié)炎等問題。

一些資深教練強調,科學的訓練計劃和適度的速度追求才是長期健康跑步的關鍵,而非透支體能、冒險求快。

倘若“唯快是王”成為現(xiàn)在跑步圈一種普遍認知,跑步帶來的不僅是健康,而可能是不可挽回的傷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跑步成癮的警示

健身的初衷應是促進健康與生活的平衡,但現(xiàn)如今,一些跑者卻陷入對跑步的沉迷,逐漸偏離本意。

他們嚴格追求訓練計劃,不惜犧牲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及工作上的責任。

這種“跑步成癮”現(xiàn)象已從單純的健身行為演變?yōu)橐环N生活偏離。

根據健康調查數據顯示,約有15%的長跑愛好者存在過度訓練行為,這一比例在馬拉松參賽者中更高達22%。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心理學研究表明,跑步成癮不僅僅是一種對運動的依賴,更是對逃避現(xiàn)實問題的一種潛意識路徑。

一位跑者在采訪中透露,在長時間的比賽與訓練后,婚姻觸礁,公司裁員,而他最終只能用持續(xù)跑步來麻醉自己。

一些跑步論壇中也不時出現(xiàn)跑者因長期忽視家庭壓力,導致家庭關系破裂的討論。

跑步雖然是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卻不應成為生活的全部。追求目標固然無可厚非,但一旦將訓練置于親人、事業(yè)之上,就已經走向了生活的不平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跑圈的社交閉塞

不少跑者全身心沉浸于跑步圈,與圈內跑友的密切互動逐漸構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內容。

這看似豐富的“社交”,實則正在制造一種心理與社交認知的閉環(huán)狀態(tài)。研究表明,社交網絡狹窄的人更容易陷入認知上的偏執(zhí)與固化。

一些跑者在長時間參與跑步社群后,話題范圍幾乎被訓練計劃、配速討論和比賽成績占據。他們的時間表圍繞馬拉松賽事安排,日常交談只局限于跑步動態(tài)。

久而久之,這種單一的環(huán)境容易加劇“信息繭房”效應。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跑友陳先生,他本是一家公司經理,但自開始跑馬拉松后,他的朋友圈每天只更新跑步打卡,最多關注的是跑步裝備、賽事資訊以及其他跑友的動態(tài)。

周末的時光也不再是與家人共度,而是穿梭于各大馬拉松賽事之間。他的辦公室抽屜里堆滿了完賽獎牌和賽事紀念品,墻上掛著的是他與世界各地跑友的合影。

盡管他對跑步取得的成就感到滿足,但對于生活和事業(yè)的疏離感也讓他深感來自各方面的困惑。

陳先生的家人開始抱怨他忽視了家庭責任,妻子覺得他不再像以前那樣關心家庭事務,孩子們也抱怨父親很少陪伴他們。

公司的同事也注意到,陳先生在工作中的專注度有所下降,時常因為訓練和比賽而請假,導致項目進度受到影響。

當社交圈僅局限于“跑步”這一單一主題時,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往往基于速度、成績等外在指標,容易形成攀比之風。這種狹隘的社交環(huán)境可能導致部分跑者對外界缺乏興趣,進而削弱了對他人及生活的感知與共情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回歸健康初心

跑步運動的真正意義,從來不是獎牌的分量或速度的峰值,而是它能夠幫助我們強身健體,塑造堅韌的心志。

遺憾的是,如今許多選手為了所謂的“完賽榮耀”而忽視了運動本身的初衷。

數據表明,每年因劇烈運動引發(fā)心血管問題的案例數量正在上升,其中不少都與運動者沒有合理控制強度有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個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社會中,我們更應該提倡適度運動和健康優(yōu)先的理念。

相比于獎牌堆積,能在跑道上安全奔跑更值得被賦予價值。

放下對獎牌、速度的執(zhí)念,珍視生命與健康,回歸跑步初心,用理性賦予馬拉松精神新的意義。

各位跑友,你對速度、跑量、成績、名次有要求嗎?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