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王杰,是一位力學專業(yè)的博士。他曾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地面科研人員,如今即將以航天飛行工程師的身份進入太空。

工程師的眼光去看空間站,會有怎樣不一樣的視角?

一路過關斬將

力學博士的他成為了航天員

1989年,王杰出生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的一個小山村,在父母的支持下,成績優(yōu)異的王杰十幾歲時就離開故鄉(xiāng),去到烏拉特前旗的縣城讀中學。

考上沈陽航空航天大學之后,王杰的專業(yè)是飛行器制造,這個篤信“讀書改變命運”的農(nóng)村孩子,又通過考研進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力學專業(yè),一路讀到博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生階段,王杰開始接觸與航天有關的科研項目,夢想成為一名中國航天科技人員。

博士畢業(yè)后,王杰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從事研發(fā)工作。大約兩年后,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啟動,王杰在工作單位的鼓勵下報了名,他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幸運入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收到入選第三批航天員的正式通知后,王杰依然認為,體能是他最明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他坦言,自己曾認為“好好學習”的重要性遠高于體育鍛煉,接近30歲才開始系統(tǒng)性的體能訓練,有太多功課需要“一點一點去補”。

三角是穩(wěn)定的幾何結構

也是此次乘組的生動寫照

在航天員大隊的訓練過程中,王杰觀察得最直觀的,就是陳冬、陳中瑞兩位隊友。經(jīng)驗豐富的指令長陳冬和善于精準操作的陳中瑞,都讓他在合作訓練的過程中受益匪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杰在開展訓練

這支3人小隊,此前已經(jīng)一起訓練了相當長的時間,建立了深深的默契。恰逢神舟二十號任務標志是一個較為少見的三角形,在王杰這個力學博士看來,角形是“穩(wěn)定”的幾何結構,也是神舟二十號乘組最生動的寫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狀態(tài)“穩(wěn)定”的三人乘組,將彼此在任務中互為備份,也分別有所側重。王杰表示,飛行員出身的陳冬與陳中瑞,可以更加迅速、精準地完成各項操作任務,而自己的理論知識相對豐富、且善于思考,對科學實驗有所幫助。

力學博士+工程師+航天員=王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力學博士+工程師+航天員=王杰!

△航天員王杰模擬進入返回艙

對太空之旅充滿信心

希望能親身體驗艙外行走

經(jīng)歷了漫長的訓練與期待,這個曾經(jīng)只想著“腳踏實地”的工科生,即將奔赴屬于他的星空。王杰對即將到來的太空之旅充滿信心,他說,正因為自己曾經(jīng)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地面工作團隊的一員,他對于中國空間站的安全性與穩(wěn)定性,有著深深的信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航天員王杰

王杰表示,未來半年在軌期間,神舟二十號乘組將把屬于他們的“接力棒”傳承好,管理好空間站、完成好科學實驗項目和既定出艙任務。如有機會,他希望親身體驗一下艙外行走。他還期盼著切身體驗失重的感覺,在空閑的時候遙望地球家園與故鄉(xiāng)山水,并做一些文字記錄。

此次太空之旅,王杰主要帶了家人和孩子的照片,思念家人時,可以偶爾看看他們的照片。“在整個任務期間,我想把自己的一些體會記錄下來,這是一筆很寶貴的財富?!蓖踅苷f。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記者/張棉棉 王逸群 張筱璇 黃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