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開發(fā)工具飛速發(fā)展的這幾年,VSCode 無疑成了最熱的主戰(zhàn)場。但在這片看似開放、活躍的生態(tài)背后,其實隱藏著不少技術和策略上的拉扯:平臺限制、插件權限、官方與非官方的微妙界限。越來越多開發(fā)者和公司開始質疑:在 VSCode 里做插件,真的值得嗎?又或者,是否該另起爐灶,自己打造一套更自由的體驗?從微軟的市場規(guī)則,到 Cursor 的爆火崛起,再到 OpenVSX 的誕生和尷尬局限,我們正站在一個由 AI 驅動的開發(fā)工具大洗牌時代的門口。這不僅是平臺之間的博弈,更是開發(fā)者選擇權的較量。
原文鏈接:https://ainativedev.io/news/microsofts-going-to-war
作者 | Dion Almaer 責編 |蘇宓
出品 | CSDN(ID:CSDNnews)

戰(zhàn)略兩難問題
我以前干過一個 AI 開發(fā)助手的項目。那時候,GitHub Copilot 剛火起來,類似的產品開始冒頭,問題也就來了:你得做個戰(zhàn)略選擇。
你是要為 VS Code 這個超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做個插件?它的用戶最多,開發(fā)者認知度也最高。
還是干脆無視它,去別的地方開辟戰(zhàn)場?
還有個關鍵問題:VS Code 是開源的,你要不要直接 fork 一份自己搞?
這中間全是權衡。
到處都是取舍。如果你選擇做插件,天然就會受限制。插件能接入的點和能做的事本來就有限,而且有很多你以為能實現的功能,其實根本做不到,讓人挺意外的。
所有插件都被框死了
VS Code 這類平臺本來就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完全開放——因為它對自己內部功能的信任,是不能隨便延伸到第三方代碼上的。平臺必須得有自己的“技術信任模型”。而且我們也看到,很多平臺還會更進一步,用各種流程來加強限制。
比如 Apple 的 App Store 審核和分發(fā)機制,就多了一層管控;微軟的 VSCode 插件市場也是這么干的,其他不少公司也都效仿了。

被鎖死在 VSCode 里了
微軟的規(guī)定很明確:VSCode 的分支版本或者改版產品,不能使用官方插件市場,除非你用的是原汁原味的 VSCode,或者是微軟官方認可的版本。
這個主要寫在微軟插件市場的使用條款第 3.a 條里,原話是:
“你不能使用插件市場,或通過插件市場提供的任何服務,去支持或服務于除了微軟官方 Visual Studio 系列產品(包括 VSCode)以外的其他產品?!?/p>
簡單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如果你搞了個 VSCode 的分支版本,比如 VSCodium、Onivim 這種,就不能用微軟的插件市場來發(fā)布或者下載插件。
你也不能把插件市場的流量引導到別的地方,或者復制一個“山寨市場”,這都會違反微軟的規(guī)定。

那咋辦?OpenVSX 出場
為了繞開這個限制,Eclipse 基金會搞了一個開源的替代方案,叫 Open VSX Registry,主要是為了:
支持那些 VSCode 的開源版本,比如 VSCodium、Gitpod 的 Theia 等;
提供一個真正開放、合法可再分發(fā)的插件市場,由社區(qū)驅動;
有一個中立的管理模式,不像微軟那樣死死抓在自己手里。

這個 OpenVSX 給了那些不想完全依賴微軟生態(tài)的產品一條出路,至少可以裝插件了。
不過問題也來了:這個平臺插件不全,不是你換個平臺插件就都“自動搬過去”了。后面我們還會看到,這點會帶來不少麻煩。

那怎么辦?
有些工具壓根沒走 OpenVSX 這條“正道”,直接就從微軟官方插件市場偷著下插件用。這條路其實挺冒險的,微軟哪天說關就能關,但還是有勇敢的人試了一把,比如 Cursor。
我這幾年一直在等微軟出面表態(tài)……結果,一直沒動靜。我就琢磨,微軟是不是一直在忍著,因為“VSCode + Copilot”這個組合太強了。

VSCode + GitHub Copilot:這對組合的問題
其實,除了那些“出于隱私、安全、用戶體驗等各種原因平臺會限制你的功能”之外,這對組合(VSCode + Copilot)是另一個讓“做 VSCode 插件”難開發(fā)的原因。
VSCode 和 Copilot 并不是同一個團隊。他們屬于不同的部門,目標也不一樣。一開始看著還挺和諧的:VSCode 是個超棒的開發(fā)生態(tài),Copilot 用的是 OpenAI,當時模型界的領頭羊,聽起來很完美!
但時間久了,問題就冒出來了:
VSCode 不想只綁定 Copilot 當唯一的 AI 開發(fā)工具?,F在有好多酷炫的 AI 工具出來了,都是其他公司做的,VSCode 也想擁抱這些創(chuàng)新。于是你會發(fā)現:Copilot 能用一些別的插件用不了的 API。有些 API 過段時間會開放,但也有一些就一直不給開。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多:比如,和自己公司內部的另一個團隊緊密合作,信任關系更好,這種合作方式還能幫助一起測試、打磨這些 API。還有個更現實的原因——競爭。誰不想把“獨家通道”留得越久越好呢?
反過來,Copilot 也不想只在 VSCode 上用。它們在賣企業(yè)服務的時候發(fā)現,很多客戶都在用 JetBrains 家的 IDE,那 Copilot 自然也想打進去,還想接入更多其他的開發(fā)工具。
另外,兩邊都不想只依賴 OpenAI 的模型。比如 Claude Sonnet 在代碼生成方面越來越強了,Gemini 也終于追上來做出差不多甚至更強的東西。他們自然想要更靈活地選擇模型。
有些公司受不了這些限制,干脆 fork 了 VSCode,自己改體驗,因為插件系統(tǒng)根本做不到他們想做的那些事。

微軟終于出手了
當某個 fork 出來的 IDE 特別受開發(fā)者歡迎時,微軟終于出動作了。
Cursor 崛起的故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Cursor 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從 100 萬美金飆升至超過了 1 億美金!相比之下,一般 SaaS 公司做到這個規(guī)模,少說也得五年。

那微軟是不是就封了 Cursor 他們用官方插件市場的權限?沒有,他們現在其實還能用。
但是,:

微軟干了件更“隱蔽”的事——它開始讓一些自家維護的熱門插件在某些 IDE 上突然“失效”了,不能用了。
這事不僅剛好撞上了 Cursor 崛起的時機,還和 VSCode + Copilot 這對組合開始“借鑒”其他 IDE 上那些大家特別喜歡的功能和體驗有關。
我很同意 X 網友 Sam Denty 的看法。他以前在 StackBlitz(開發(fā)了基于瀏覽器的 IDE)工作,現在搞 Bolt,支持 OpenVSX:
我認為競爭是健康的,Cursor 公司做了很多微軟自己都不敢做的事情。如果不是開放源碼軟件,VSCode 也不會有現在的市場份額。我敢說,VSCode 市場上 90% 的擴展程序都是開源軟件。當 VSCode 成為最好的實現方式時,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法律條款。

我希望實現良性競爭。我希望 VSCode 能開放更多擴展接口,讓大家不用 fork 也能做出好體驗。我也希望插件市場的規(guī)則能更開放一些。我希望各家公司能在開源框架下協(xié)作共贏,就像當初 Chromium 項目帶動整個瀏覽器生態(tài)一樣。
現在 AI 正在給開發(fā)世界帶來巨大變化,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新玩法新工具。
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那些手里有棋的公司會不會下出一盤對大家都好的棋?作為開發(fā)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明確自己想看到什么樣的未來,選擇那些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具。
如果您曾將 PayPal 集成到您的應用或項目中,并為此查閱過 PayPal 的集成文檔,我們誠摯邀請您參與一項重要的問卷調研。
只需要 30 秒即可搞定問卷上的 6 個小問題(全部都是選擇題)!為感謝您的寶貴時間,前 200 名完成問卷的開發(fā)者將獲得一份精美禮品(快充頭/保溫杯/6合1充電器三選一)作為答謝。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