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期待每一個共鳴的你,關注、評論,為學、交友!

1942年5月,蔣介石的心情還來不及從史迪威擅離戰(zhàn)場的打擊中平復過來,緊接著又遭受新一輪打擊(5月10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就是美國軍方指控羅卓英拋棄部隊只身逃往保山。蔣介石聞訊后立即請求美國軍部協(xié)助調查真相。不久之后,事實證明羅卓英不但沒有潛逃,而且他謹遵蔣介石命令試圖前往密支納,而史迪威卻因違反命令走了方向相反的路線,并因此和羅卓英失去聯(lián)絡。到了5月16日,羅卓英送來報告顯示,他仍舊掌控在緬甸境內的部隊。而史迪威早已離開戰(zhàn)場多時了。

1、誰在逃跑?

美國軍方指控羅卓英臨陣脫逃一事,是中美軍事領袖關系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第一個向華盛頓檢舉羅卓英臨陣脫逃的消息正是來自史迪威本人,但是當蔣介石在重慶當面詢問史迪威時,史迪威卻矢口否認他與此事有任何關聯(lián)。當然到了這個時候,即便是美國人也已經(jīng)得知,羅卓英留在戰(zhàn)場的時間遠遠超過史迪威。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什么美國軍方(史迪威)如此急切而輕率地指責羅卓英臨陣潛逃?在中美雙方的檔案中都找不到答案。但是一個可能的動機是史迪威需要把自己的潛逃打扮成合情合理,或是迫不得已。因為既然中方最高將領已經(jīng)率先潛逃,導致指揮系統(tǒng)瓦解,那么史迪威也就別無選擇,只好離開職守了。只是這個托詞不久就被事實所拆穿。

打從緬甸戰(zhàn)爭一開始,蔣介石的盤算就不僅是達成軍事目標而已。中國軍隊在戰(zhàn)場上的失敗,對于蔣介石而言已經(jīng)是一碗難以下咽的苦藥。但是更讓他感到痛苦不堪的是,美國軍官居然在此時還要散布謠言,指控中國軍人臨陣脫逃。

而在事實證明指控失實時,卻沒有一位美國官員出面承認錯誤或表示遺憾。這項指控對于中國來說,是對國家榮譽的重大打擊,但是幾乎很少美國人對美國造成的傷害表示過在意。這個事件也不免提供了一個鮮明的嘲諷。

史迪威作為戰(zhàn)地司令官,理直氣壯地違反上級命令私自出逃,倒反過來同樣理直氣壯地指控副司令官(羅卓英)臨陣潛逃。這種雙重標準已經(jīng)足以令人瞠目。等到事實證明指控錯誤時,又把責任推脫得一干二凈。難怪蔣介石為之怨憤不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迪威長途跋涉步行到達印度一事,早已被傳記家們當成一項壯舉來津津樂道。

根據(jù)史迪威本人陳述,一旦他認為無法指揮戰(zhàn)事時,第一個念頭就是主動脫離中國軍隊,帶領自己屬下的美國人及早遠離是非之地。史迪威的這股心思在他5月3日的手記中已經(jīng)露出端倪。

他寫道:

“明顯地,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可作為了。史比爾正在帶著他的人員離開。杜聿明已經(jīng)隨心所欲。羅卓英管不住他了。林蔚無所事事。(在這種情形下)又何必讓美國人留在水深火熱之中呢?我準備把他們帶到孟拱去。”

雖然不過幾個星期前,史迪威才全力從蔣介石手中爭取到對這些軍隊的指揮權,但是他此時的心情是棄之如敝屣,要趕快帶著美國人脫離戰(zhàn)場。

當史迪威擬定撤退計劃時,他頭腦保持高度清醒,打定主意要刻意避開主要道路。依據(jù)他正確的判斷,公路和鐵路一定早已阻塞不通,所以他選擇了一條常人少用的僻徑(因為他得到一位熟悉當?shù)厍闆r的向導),這讓他安然躲開了有如潮涌般的難民群和潰退的中國士兵。由于史迪威擔心自己的糧食可能短缺,所以他一定要努力去避開其他饑餓的中國軍隊。

因此,史迪威此時最大的關心,不是在混亂中去找回他的部下,和他們重建指揮關系,而是避之唯恐不及,躲開他們愈遠愈好。史迪威自己的話大概最能說明,為什么像他這么一位統(tǒng)御10萬大軍的司令官,竟然可以和自己手下所有各階層的指揮系統(tǒng)完全失去聯(lián)系,使他部下的官兵找不到他,而最后卻和一群非戰(zhàn)斗人員共同逃脫。

史迪威在5月5日寫了一段話,生動形容他是如何努力甩開其他中國指揮官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寫道:

“我們在天黑后開始出發(fā),一直走到晚上11點鐘。最后在Banmauk以外14公里處扎營。一我相信我們終于沖到人潮的前端了。杜聿明的人員和他們兩噸半卡車還落在后面。謝天謝地。”

他在5月6日的日記再次寫道:

“我們脫離了難民們走的大路,我們趕在中國人群的前面。如果我們繼續(xù)努力,我們一定可以脫險。”史迪威選擇的最佳方法是“趕在中國人的前面”,不被他們連累,以便自己的小隊伍安全撤往印度。

2、逃跑還是旅行?

但是史迪威的記述不免啟人疑竇:戰(zhàn)場上的混亂到底是因為中國軍隊失去紀律,以致使指揮官無法行使控制權;還是因為總司令失蹤,并且蓄意避免與部隊建立接觸所導致?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即使在史迪威失蹤之后,許多部隊指揮官還是有方法和重慶保持聯(lián)絡,請示重慶政府應該怎么做,并且接到重慶的回復。而史迪威卻早已決定扔掉發(fā)報機,主動切斷與任何外界(包括重慶和中國遠征軍各單位)聯(lián)絡的可能性。

這個事實表示,在史迪威脫離戰(zhàn)場后的兩周中,中國軍隊還在繼續(xù)戰(zhàn)斗。而也是在5月18日那一天,史迪威安全抵達印度。他安全抵達的時間,比他的任何中國部屬都要早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

史迪威的長途跋涉不久變成一個傳奇故事。具體地說,他帶領著大約100名同行者(26個美國人、13個英國人、16個中國人和一群緬甸護士),越過原始叢林,涉水登山,最后抵達印度的印普哈(5月20日),立即被當成英雄,受到熱烈歡迎。毋庸置疑,史迪威在脫險過程中的確承受了某種程度的顛簸。

根據(jù)史迪威所述,他和同伴從來不缺乏糧食,也沒有遭遇到過一個日本兵,更沒有一個人遭受敵人炮火驚嚇,更不必說負傷了。正好相反,他們沿途能夠在村莊里留宿,安穩(wěn)入睡,有水洗澡,可以喝茶,不時還可以在河中游泳,有悠閑心情去欣賞沿途風景,甚至不時受到村莊領導人的豐盛款待。一路上,無論他們乘車、步行,或是乘竹筏,每人都可以攜帶行李(有時甚至大件行李),而且不需要自己背負,因為在不同路段有吉普車、挑夫、竹筏,或是騾馬代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5月14日,史迪威一行與遠道聞訊前來迎接的英國官員相遇。英國方面帶來食物、醫(yī)師、馬匹和各式物品。此后幾天他們不斷接受土著歡宴,大家盡情大吃大喝。美國陸軍的官方歷史家更發(fā)揮想象力,把史迪威等人的行程描述得具有浪漫文學情調。

5月18日,史迪威一行總共走了140英里路程之后,終于抵達安全地點。除了少數(shù)幾天趕路之外,他們平均每天走不到10英里。總的來說,史迪威等人略感吃力的行軍時間,不過是最初10天(5月5~13日)急于擺脫中國軍隊的日子而已,后面5天就毫無艱苦可言了。

由于他們從來沒有遭遇過敵人的攻擊,因此史迪威整個行程的辛苦程度,大概相當于一個喜愛健身的人,作一趟安排得當而又略感吃力的戶外運動而已。

行程結束時,他們的傷病記錄是:

4個人住進醫(yī)院,6個人腳痛或腹瀉,另外有幾個人皮膚起水泡,腿部發(fā)炎,或有疑似黃疸病,當然有不少人體重減輕了幾磅。對于這個百來人的小團隊而言,史迪威把他們帶出險境,安然無恙地重獲安全,其領導才能可謂無懈可擊。但是對于遺留在戰(zhàn)場的10萬中國大軍而言,就完全是另外一碼事了。

值得注意的是,史迪威本人倒是比他的神話制造者顯得更務實。他說:“我們的確有一個頗不尋常的旅程。然而就像以往一樣,慢慢地會被夸張得不得了,最后都讓人認不出來了。”

后來的發(fā)展果然被他言中。

假如史迪威在途中曾經(jīng)一度擔心世人會要他負緬甸戰(zhàn)敗責任的話,他在5月20日那天就完全安心了。因為在這一天,他接到了馬歇爾歡迎他脫險歸來的熱情電報。幾天之后(5月26日)他又接到史汀生同樣語氣的電報。很明顯的,軍部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后,知道他并未把緬甸失敗歸罪于史迪威,大大松了一口氣,所以選擇在史迪威安抵印度的時候致電祝賀。軍部這幾通電文大大增加了史迪威對自己的信心,即緬甸戰(zhàn)爭失敗完全是別人的過錯,在華盛頓頂頭上司的眼中,他竟然還是成績輝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迪威的經(jīng)歷不禁讓人想起稍早前,另外一位美國將軍出奔的遭遇。1942年初,美國在菲律賓的防務顯然無法抵抗日軍進攻,此時麥克阿瑟將軍仍舊在盡一切努力加強島上防務,并且拒絕離開。即使美國總統(tǒng)在2月22日以后三番兩次命令他撤離菲律賓,他仍然逗留了長達17天之久,最后才不得不服從命令,乘坐快艇離開菲律賓前往澳洲(1942年3月18日)。然而在離開之前,他仍然委派魏萊特將軍代行統(tǒng)帥職務,而后者也繼續(xù)對強大的敵軍進行抵抗,直至一個半月后,在5月6日戰(zhàn)敗投降,淪為日軍俘虜。

碰巧的是,這一天正是史迪威急急忙忙丟下自己部隊的日子。跟隨史迪威入緬作戰(zhàn)的美國軍官們也仿效主帥的例子,逃得一干二凈。相對地,面對著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使命,魏萊特將軍堅決拒絕拋棄自己的部下離去,以致他和大批美國軍官以及菲律賓土兵同時成為戰(zhàn)俘,歷盡千辛萬苦,直到日本戰(zhàn)敗才得到遲來的安慰。這個對比難免令人產(chǎn)生無盡的感嘆。

3、誰的責任?

史迪威和蔣介石之間的關系,何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變得如此惡劣?答案在于他們兩人對第一次緬甸戰(zhàn)爭的評估截然不同。史迪威與蔣介石幾乎同時開始各自思考戰(zhàn)爭何以失敗,以及誰應該負責任的問題。

史迪威剛逃離戰(zhàn)場沒幾天(5月10日),就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作出關于第一次緬甸戰(zhàn)役的結論了。后來他又命令部屬起草了一份較長的正式文件,這使他更細致地整理自己的思路,提供了一個更詳盡的作戰(zhàn)日志,但是他的結論和基調完全沒有改變。

這個文件最大的目的是把戰(zhàn)敗責任歸諸他人身上,簡言之,史迪威認為戰(zhàn)爭失敗完全出于他人過錯,與他無關。更有進者,史迪威的分析,為他往后在中國服務期間對美國政府的進言定了一個調子。

但是,史迪威在華盛頓的上司們,并沒有興致去關注這些看似枝節(jié)問題。相反地,他們給予史迪威完全而毫無保留的支持。即使在戰(zhàn)場局勢已經(jīng)對中國不利時,馬歇爾在4月18日還是寫信轉達史汀生部長對史迪威最高的贊美,稱許他在最艱苦條件下發(fā)揮了智慧、韌性和戰(zhàn)斗精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值得注意的是,4月16日,當緬甸前線情況依然相當穩(wěn)定時,史迪威送呈了一份報告書給蔣介石,建議中國派送10萬官兵前往印度,接受美國人的整裝和訓練,以便日后作為光復緬甸之用。此時,蔣介石在心理上似乎已經(jīng)作好準備,接受緬甸敗局在所難免,可是他對中國官兵在戰(zhàn)場上的命運并不感到特別憂慮,因為他對史迪威依然滿懷信心,相信他必定會作出妥善安排。這種信心也說明他為什么當即批準了有關10萬官兵的訓練計劃,并由史迪威主持。

在此同時,宋子文在5月4日會晤霍普金斯時,也依舊繼續(xù)稱贊史迪威的眼光正確,因為他能夠看出中國士兵的作戰(zhàn)潛能而予以信任。宋子文除了通知霍普金斯說,蔣介石已經(jīng)批推把一支中國軍隊送到印度接受訓練之外,同時指出中國唯一條件是,這些軍隊將來不得被英國人用來保衛(wèi)印度。

總而言之,中國人此時所持的態(tài)度是,他們依然信任史迪威有能力處理緬甸戰(zhàn)局,也依然愿意委以重任由他負責訓練中國派赴印度的新軍。

然而就在中國政府對史迪威表示信賴的同時(5月初),美國軍部其實已經(jīng)從史迪威那里,直接得知緬甸戰(zhàn)局難以收拾的壞消息,因而急于想知道蔣介石在此戰(zhàn)敗關鍵時刻,對史迪威的態(tài)度有否改變。

與此同時,白宮也同樣擔心,并由居里在5月5日發(fā)電報探聽蔣介石口風。宋美齡在5月6日另外致電居里:

“蔣介石對史迪威非常重視,其他的中國將領也持同樣看法。緬甸戰(zhàn)爭失敗的責任在于英國人。他們在戰(zhàn)前既無準備,戰(zhàn)爭期間又不能有效作戰(zhàn)。”

事實上,即使在戰(zhàn)敗之初,中國政府仍感覺樂觀,以為國軍在后退過程中仍可避免重大傷亡。等到5月中旬,當實情開始零碎地傳到重慶時,蔣介石才開始意識到,原來緬甸戰(zhàn)場正在演變成為一個大災難,而史迪威應該負擔的責任也相對增加。

5月14日,蔣介石接到杜聿明報告,得知第五軍正在野人山區(qū)作戰(zhàn),力圖找一條返回中國之路,蔣介石開始認為史迪威是一個沒有勇氣、沒有判斷力,又沒有責任心的軍人。但是蔣介石仍然責怪自己犯了知人不明的大錯,誤信了史迪威。他同時也把戰(zhàn)敗的責任部分歸罪于兩個盟邦未能履行諾言。諷刺的是,即使到了5月18日,蔣介石還在懷抱一絲希望,以為能說服史迪威把中國軍隊帶回中國本土。

殊不知史迪威此時已安然抵達印度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根據(jù)中國資料顯示,緬甸戰(zhàn)爭的傷亡至少是3萬名戰(zhàn)斗力最強的中國士兵,或許數(shù)字遠高于此。對于某些部隊而言,退卻的行動一直持續(xù)到7月底才結束。

也就是在這3個月的潰敗中,它們的損失超過先前兩個月戰(zhàn)斗時期的兩倍,國軍號稱精銳擁有的現(xiàn)代化裝備幾乎損失殆盡。

最后,第五軍第二○○師和第九十六師及第六軍的殘余,都歷盡千辛萬苦之后回到中國。同時,第五軍第二十二師和第六軍第三十八師全部,以及第六軍第二十八師部分則抵達印度。

要想了解蔣介石為什么對史迪威未經(jīng)允許擅自逃向印度一事,如此難抑憤怒,我們必須先回顧當時的背景。一方面,中英關系已經(jīng)高度緊張;另一方面,蔣介石又不得不依賴史迪威來保護中國的利益,以免受到英國傷害。

由于史迪威完全明白蔣介石對英國人的不信任,因此他更應該知道擅自把中國軍隊送進印度,其結果只能把蔣介石推進一個極為難堪的局面。它不但讓蔣介石不敢對英國在緬甸戰(zhàn)場的劣跡暢意批評,還迫使蔣介石不得不低聲下氣懇求英國人高抬貴手,收容戰(zhàn)敗的中國軍隊并提供食物。蔣介石最擔心的是,英國人可能對從緬甸撤退的中國士兵予以侮辱,勒令他們繳械。

此時發(fā)生的另外一些事件,也是火上澆油,增加了蔣介石對史迪威、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反感。比如說,美國飛機5月9日飛密支納撤出了4000余人,但大部分都是英國人,中國需要撤退的人員并沒有得到同等待遇。

丘吉爾更是在中國傷口撒了一把鹽。中國士兵才剛剛承受了大量傷亡和冒著極大危險,把幾千英軍從仁安羌救出,但是5月10日丘吉爾演說時,只是極力稱贊美國和蘇聯(lián)對戰(zhàn)爭的貢獻,而對中國則絕口不提。

4、蔣介石對史迪威的勸導

1942年6月4日,蔣介石終于有機會親耳聽到史迪威的報告。由于史迪威是中國軍方第一個回到重慶的高級指揮官(其他的指揮官仍陷于戰(zhàn)爭或撤退中),而大部分中國軍隊的命運還處于模糊狀態(tài)中,因此蔣介石只能聽取史迪威的一面之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史迪威在贊揚了中國士兵的勇敢和下級軍官的優(yōu)良素質之后,集中火力嚴厲批評高級軍官懦弱、做生意、粗心大意、領導無方和因循茍且。他抱怨中國指揮官躲在后方,不了解前線實情,也抱怨英國在緬甸的武裝部隊可能有7萬人之多,卻只將其中一小部分投入戰(zhàn)場。

諷刺的是,當蔣介石要史迪威針對緬甸失敗指出一個決定性的因素時,他的答案卻是同盟國缺乏空軍,因此地面部隊閉著眼睛和敵人作戰(zhàn)將近兩個月之久。

然而6月初,無論蔣介石對史迪威的不滿程度有多深,他還是被一個同情心因素所影響。原因是6月4日首度重晤史迪威時,史迪威比他們上次會晤時瘦了20多磅,并且正在嚴重腹瀉。不久之后,史迪威又被診斷為患有黃疸病,并被迫臥床2~3周。因此一直要等到6月15日才再度見面。雖然史迪威的黃疸病可能是在2月間,不小心被美國軍醫(yī)施用的藥物感染所致,但是蔣介石卻以為他的病因,與在緬甸森林長途跋涉中過分辛勞有關。

因此,史迪威的病情,讓蔣介石無法狠下心來跟史迪威清算緬甸失敗的細賬。

6月15日,蔣介石又和史迪威見面,他在會談中首次試圖要史迪威把注意力,從緬甸轉移到如何組織中國戰(zhàn)區(qū)聯(lián)軍參謀長辦公室這件事上來。

從蔣介石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史迪威回歸到他正常的工作崗位上去。這樣做既可以沖淡他對實際戰(zhàn)斗的熱衷,又可以防止他成為未來同盟關系中的麻煩制造者。但是史迪威根本沒有興趣討論這個問題,而他對蔣介石的建議也提不出任何具體響應。正因為他們的思考出發(fā)點完全相反,所以關于聯(lián)軍參謀長這個職務的談話毫無結果。

6月24日蔣介石再度接見史迪威。在會談中,蔣介石詳細說明他打算要史迪威回到中國戰(zhàn)區(qū)履行其正規(guī)職務。在此應該指出的是,在會談之前,蔣介石剛和羅卓英見過面;羅卓英從緬甸戰(zhàn)場經(jīng)過印度抵達重慶后第一次晉見蔣介石,也是第一次向他口頭報告戰(zhàn)事的經(jīng)過。

然而史迪威對此毫無反應。他反而再三表示,他唯一的興趣是領導中國遠征軍,而且再度要求撤換其將領。當蔣介石試圖推開這些要求時,史迪威立即又把話題拉回到第五軍在印度的裝備和訓練等事項。這種做法迫使蔣介石不得不再次聲明,這些事情應該按照常規(guī)處理才對。蔣介石要表達的意思是,這已經(jīng)不是史迪威份內該管之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擋開了史迪威有關緬甸的一連串要求之后,蔣介石終于拿出自已的計劃,說明他今后希望史迪威如何執(zhí)行職務。

首先,無論是以聯(lián)軍參謀長的名義對中國軍隊進行指揮,還是指揮駐華美國軍隊,蔣介石都希望史迪威能夠遵守正常作業(yè)程序來執(zhí)行任務。為了使工作得以推展,蔣介石催促史迪威盡快設立中國戰(zhàn)區(qū)聯(lián)軍參謀長辦公室。

其次,蔣介石要史迪威擬出中國戰(zhàn)區(qū)的通盤作戰(zhàn)計劃,明確列出陸軍、空軍的需要,以及收復緬甸、越南和泰國的各種具體構想。蔣介石提醒史迪威說,緬甸的指揮責任只是在危急情況下的臨時安排。

其三,蔣介石要求史迪威重新評估,中國在喪失緬甸路后對美國軍援的需求量。根據(jù)何應欽將軍報告,僅僅是中國的兵工廠每個月就需要1500噸進口原料來維持開工。

第四,蔣介石要史迪威擬出改造和訓練中國全部軍隊的方案,而不僅限于下一波派往緬甸戰(zhàn)區(qū)作戰(zhàn)的遠征軍而已。

為了有效地達成以上各項長期以來被忽略的事務,蔣介石希望史迪威從今以后經(jīng)常留在重慶,成為他可以倚仗的左右手。

然而,會議記錄明白顯示,蔣介石的話對于史迪威完全沒有發(fā)生作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久之后,當居里在訪問中國(1942年7月)并企圖化解蔣介石與史迪威之間的沖突時,史迪威親口向他證實,自己反對蔣介石的安排。當居里天真地試著安排史迪威與何應欽會面,以促進雙方合作關系時,中方立刻接受居里建議,并主動邀請美軍人員參加中方的軍事會議。但讓居里萬萬想不到的是,史迪威對他的干預大為不滿,因為這樣會妨礙到他想超越中國政府,而只想直接跟蔣介石打交道的盤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