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您這兩天恰好經過北京的史家胡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學紅樓、景山公園、北海公園、中國現代文學館、奧林匹克公園等地,會恰好看到一輛噴涂成綠色的雙層大巴,車身上醒目地寫道:每本書都是不一樣的春天。它不是旅行社走馬觀花的“一日游”,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為“世界讀書日”定制的特別線路,它搭載著特殊的乘客,鬧中取靜,漫行在春天的北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巴車——北京人更喜歡叫它公交車,每天仍舊是城市主要的通勤工具,四通八達的線路深入到城市里角角落落,低廉的票價,上上下下的乘客,使它在各個年代都承載著市民生活的氣息。正如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叢治辰所言,它是“城市里的綠皮火車”。叢治辰是第五屆茅盾新人獎獲得者,也是本次《文學在場 北京漫行》的乘客之一,從求學到任教北大,公交車曾經是他學生時代的主要交通工具,他還在“豆瓣”上發(fā)出號召:隨意坐上一輛公交車,游弋在北京邊邊角角的街道,聽著那有趣的站名,觀察形色各異的市民,到達一些旅客不會經由的小地方。那種旅行如同一次情景化的閱讀,建筑著文學青年的底層邏輯,再去閱讀,那些文字更有了生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舍筆下“北平的春天很短,短到紅墻上的花影剛爬上琉璃瓦,就被蟬聲接走了”的意境開始具象化;張愛玲的《封鎖》寫電車上的短暫浪漫;劉心武《公共汽車詠嘆調》寫出的是公交車作為城市血管串聯的市井生活;汪曾祺的客廳餐桌的生活志趣;王朔的大院里另外一群青年建構的另一方天地都鮮活得如在眼前。叢治辰最喜歡他的北大師兄徐則臣筆下關于北大周圍街道里的追夢故事,也欣賞另一位師兄石一楓筆下當代的北京,虛擬世界里的現實問題,這些都成為他在大巴上的話題。那些記錄在不同人物筆下的城市生活、精神世界,正如在真實生活中上演的故事一樣,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書,每個人都有書寫的權利,也不經意間成為一字一句,不僅是文學家,我們每個人都記錄了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叢治辰在北大開設的《文學與愛情》課經常被同學“秒殺”,他說自己不教怎么談戀愛,而是給00后傳遞文學里那份幾代人曾經深信不已的意義。至少那一刻,他們放下手機,人手一本書,在清澈的眼神里,在大巴車窗透進的陽光下,文學在閃閃發(fā)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午后的東四北大街,巴士車窗框里是一連串的蒙太奇,仿佛是移動的透視畫框,紅綠燈停車的間隙,萬條垂下的綠絲絳是移動的窗簾,隨風搖曳。大巴經過王府井,駛過首都劇場,那是演員李光復的“家”。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表演藝術家,又是四合院長大的“老北京”,李光復曾經為塑造售票員角色而在11路公交車上體驗了一段真正的售票員生活。那時經過鬧市的公交車,人多擁擠,要大力推搡關門。售票員用大嗓門洪亮地報站、引導,熟練地在票夾上用半截鉛筆劃出不同面值的票,他們還能在路過景點時精準介紹,是讓人羨慕尊重的職業(yè)。李光復當年在生活中悟到了演戲的真諦,也在不同的書籍里,升華了對戲劇與生活更深的理解。從小背誦的《滕王閣序》至今仍能脫口而出,前輩老舍的著作是他必讀的篇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本書就像一艘船,把你由狹窄的地方,帶向浩瀚的海洋?!蔽枧_上的表演藝術家又把那些文學的種子還原成了鮮活的人物,李光復回憶著1992年于是之先生那場告別演出,由于身患阿爾茨海默癥,于老最后忘了一段詞,事后扼腕痛惜,但觀眾卻報以最熱烈的掌聲。于是之謝幕了,但戲劇與文學卻在劇院與書籍中源遠流長,在觀眾與讀者的心中的生生不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巴開往春天,文學從來沒有錯過春和景明,它一直在場,希望您也同在。讓我們搭乘文學的專線,漫行在城市中,暫時屏蔽喧囂,獨享一刻文學的浪漫。(文/馬寧)

責任編輯:任芯儀(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