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日、26日,兩場“海上博雅講壇”主題講座將帶你追尋歷史文脈,找回那些微觀的、宏觀的,被遺忘的、亟待保護與傳承的歷史遺產(chǎn)。
【海上博雅講壇267期】
線索的追蹤:建構(gòu)微觀歷史中的邊緣者敘事
——王笛教授解讀金茨堡《線索與痕跡》
本講座以卡洛·金茨堡的《線索與痕跡》和王笛新作《中國記事(1912-1928)》為基礎(chǔ),探討如何通過“邊緣線索”來發(fā)現(xiàn)歷史。金茨堡在《線索與痕跡》中提出歷史學家的角色如同“偵探”,需從零散證據(jù)中尋求真相。王笛則通過撰寫《中國記事》,追蹤被塵埃掩蓋的歷史。25日,這個講座將展現(xiàn)歷史學家如何根據(jù)線索與痕跡去建構(gòu)被遺忘的歷史。

時間:4月25日(周五)18:00-20:00
地點: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嘉賓:王笛
嘉賓介紹

王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席教授,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關(guān)注中國社會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觀史的研究。
學術(shù)代表作有《跨出封閉的世界》、《街頭文化》(中文版和英文版)、《茶館》(中文版和英文版)、《袍哥》(中文版和英文版)、《歷史的微聲》《走進中國城市內(nèi)部》,著有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消失的古城》《那間街角的茶鋪》《碌碌有為》。《中國記事(1912—1928)》為其最新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其作品2005和2019年兩次榮獲美國城市史學會(UHA)最佳著作獎,并獲《亞洲周刊》“2022全球華人十大好書”、單向街書店文學獎、首屆呂梁文學獎等獎項。

《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gòu)的》
[意] 卡洛·金茨堡 著
魯伊 譯
118.00元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5年版

《中國記事(1912—1928)》
王笛 著
149.00 元
人民文學出版社
*注:線下購買《線索與痕跡:真的、假的、虛構(gòu)的》一書可享7折優(yōu)惠,還可獲贈周邊冰箱貼;《中國記事(1912—1928)》25日活動后可購買簽名鈐印本。

觀看直播

報名線下參與
【海上博雅講壇268期】
珠還合浦,歷劫重光
——《永樂大典》的保護與傳承
《永樂大典》成書于明成祖永樂六年(1408),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計22937卷(含目錄與凡例60卷)、11095冊、約3.7億字,收書七八千種,保存了明永樂朝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哲學宗教等各類文獻,素有典籍淵藪、佚書寶庫之美譽。
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世宗朱厚熜又命重錄一部《永樂大典》,自此,《大典》遂有永樂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離奇的是,永樂正本在隆慶以后不知所蹤,下落成謎;嘉靖副本亦是命途多舛,屢遭劫難,目前所知,海內(nèi)外存世僅見400余冊,不足原書的4%,令人扼腕嘆惜。
上海古籍書店一樓“精品書架”上的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印制出版的海內(nèi)外《永樂大典》仿真影印本
這部“合古今而集大成”的曠世宏編、皇皇巨著,由于其珍貴的文獻價值和自身不幸遭遇,為后世留下了諸多故事和待解之謎。
26日,國家圖書館原常務副館長張志清將介紹《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并從保護和傳承的新視角看待這部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講述國圖從建立之日起,與《大典》結(jié)下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情緣,從而為當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典籍如何保護傳承提供借鑒。

時間:4月26日(周六)13:00-15:00
地點:上海古籍書店4樓博雅苑
嘉賓:張志清
嘉賓介紹

張志清,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百部經(jīng)典》編委。主編《文獻》《書志》《古籍保護研究》等刊物。
活動福利

活動現(xiàn)場購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印制出版的海內(nèi)外《永樂大典》仿真影印本及指定圖書,可蓋《永樂大典》紀念圖章。
觀看直播
報名線下參與
撥打書店聯(lián)絡電話:021-63360501
(營業(yè)時間:10:00-20:00)
關(guān)注官微,鎖定書籍、活動相關(guān)訊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