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座隱藏在社區(qū)里的寶藏公園。
鮮為人知。老鄭慕名而來,漫步其中,被一種禪意的寧靜所縈繞。
但在三百年前,這里卻是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剎——安隱寺。
昔時,臨平是杭州水路北行的第一站,上塘河則是連接大運河入杭的唯一通道,時人北渡,就從上塘河的“古安隱渡”出發(fā)。
因此這一帶,歷來是臨平歷史文化的核心區(qū)。
“臨平十景”中的安平晚鐘,寶幢疊華等,均出自此處。
值得一提的是,60年代這里還出土了蘇軾的一方石硯,可見這塊區(qū)域的文化底蘊,深不可測。

安隱寺,始于唐,興于宋。
蘇軾、陸游、朱熹都曾游覽安隱寺,并留下詩作。
安隱寺前有石砌方池,池壁刻“安平泉”三字。
熙寧七年的梅雨季節(jié),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沿著長滿青苔的石階找泉水。
寺門口的安平泉,靜靜流淌,就像嵌在地上的碧玉。
他捧起來喝一口,這位嘗過無數(shù)名泉的品茶高手,當(dāng)時眼睛都亮了。
這泉水讓他想起家鄉(xiāng)四川的漱玉泉,卻又多了一分江南煙雨的柔情。
于是詩興大發(fā),手題一詩《安平泉》七律。
策杖徐徐步此山,撥云尋徑興飄然。 鑿開海眼知何代,種出菱花不計年。 烹茗僧夸甌泛雪,煉丹人化骨成仙。 當(dāng)年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一片泉
好一句"當(dāng)時陸羽空收拾,遺卻安平一片泉",讓安平泉,從此名聲大振。

元末,安隱寺毀于戰(zhàn)亂。明洪武三年重建,后多次復(fù)建。
明末清初,其布局精致,佛教文化底蘊深厚,與杭州靈隱寺等江南名剎齊名。
民國時,山門路口建有“靈山貢秀”牌坊,但1934年郁達(dá)夫所見,已坍?dāng)〔豢?,失去往昔輝煌。
解放后的安隱寺,從監(jiān)獄到幼兒園,變化更是大。
安平泉在解放后被開成水池,用于周邊居民的飲用水供應(yīng)。

滄海桑田,荒蕪了前塵往事和無邊景致。
但無論怎么變,這里的泉水依然清冽,水質(zhì)未變;這里的古樹群也依然在。
古樹群29株,樹齡皆在200年以上(最大405年),高大蒼翠,枝葉繁茂,恰似天然華蓋,一看就知道,此地不凡!
此處或許是臨平最為低調(diào)而奢華的遺址公園。
漫步古木林蔭,聽鳥語聞花香,雖未見佛像,禪意卻彌漫于每一寸空間。
透過這些自然、文化景觀,遙想當(dāng)年詩人來探訪,取泉泡茶的情景,時空交錯,發(fā)人幽思。
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次與古人共情的旅程。

建議自駕,附近停車挺方便的,錢江社區(qū)內(nèi)有對外開放的停車場,4元/小時,封頂20元。
也可以騎小紅車前往,公園門口有還車點。

最近的地鐵站為邱山大街站,最近的公交站為保障橋。如圖所示,可以乘坐公交車321路,402路到達(d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