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鄰兄,咱們可是三十年沒吃過武昌魚了。”1965年7月20日正午,周恩來在上海虹橋機場握住李宗仁的手,熱浪裹挾著螺旋槳的轟鳴撲面而來。這個精心設計的接機場景,讓剛從美國歸來的原國民政府代總統(tǒng)眼眶發(fā)燙。此時距臺北草山官邸收到密電不過十二小時,蔣介石正對著陽明山的晨霧出神——兩岸和談的齒輪,就在這微妙時刻悄然轉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9年6月的長江南岸,咸腥江風里飄著硝煙味。粟裕站在常州指揮部里,對著五萬分之一的臺灣地形圖反復比劃。剛打完淮海戰(zhàn)役的三野將士,正在太湖里練習武裝泅渡。戰(zhàn)士們給這種訓練起了個諢名: “打魚曬網(wǎng)”,誰都知道下個目標是海峽對岸。老炊事班長往行軍鍋里撒鹽時總念叨: “等到了基隆港,非用海水煮鍋鮮魚湯。”

但海戰(zhàn)不是陸戰(zhàn)。金門戰(zhàn)役的慘敗給所有人澆了盆冷水,九千條活生生的漢子,硬是被潮汐困在灘頭當了活靶子。楊杰那封建議先取臺灣的信,在軍委作戰(zhàn)室里傳閱時,朱德用紅鉛筆劃了道波浪線: “咱們的木帆船,斗得過美第七艦隊的鐵甲艦么?”這話戳中了要害?,F(xiàn)在想來,要是當時能搞到二十艘驅逐艦,歷史恐怕真要改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機出現(xiàn)在1962年。美國中情局在臺策動 “陽明山兵變”的消息傳回北京,周恩來敏銳嗅到機會。他讓廖承志通過香港渠道給蔣經(jīng)國捎話: “美國人能換掉陳誠,明天就能換掉經(jīng)國先生?!边@話戳中了蔣家父子的心病。據(jù)臺北 “總統(tǒng)府”機要秘書周宏濤回憶,老蔣那晚在日記里寫下: “寧與共黨分江而治,不與豺狼同槽共食?!?/p>

秘密談判桌上的六項條件,其實是雙方各退三步的智慧。蔣介石堅持要保留國民黨旗,毛澤東大筆一揮: “青天白日可以掛,但要加個框?!边@個細節(jié)后來被編入兩岸密使的暗語手冊。關于廈門金門合并的方案,前線偵察兵傳回的情報很有意思:兩邊漁民早就在共用的海溝里交換漁獲,官方劃界反倒多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6年夏天,香港聯(lián)絡站突然收到臺北急電。負責轉譯的老報務員發(fā)現(xiàn),密電碼本第三頁有處油漬——這正是事先約定的危險信號。果然,大陸紅衛(wèi)兵沖擊 “民主人士”的新聞畫面,通過特殊渠道傳到了士林官邸。蔣經(jīng)國拿著陳長捷自殺的剪報闖進父親書房: “他們連傅作義都保不住,我們回去能有善終?”

歷史總愛開玩笑。1975年清明節(jié),蔣介石病榻前擺著兩份文件:病危通知書和《告臺灣同胞書》草案。他示意秘書把鋼筆塞進僵直的手指,在 “兩岸同屬一中”的條款下劃了道歪扭的橫線。這個動作成為未解之謎:是認可?是猶豫?還是單純的手部痙攣?四天后,載著鄧小平的專機因臺北機場突發(fā)大霧折返,和談窗口就此關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八十年代的小平同志有句口頭禪: “給經(jīng)國先生送點四川豆瓣醬去?!彼匾膺x用家鄉(xiāng)特產(chǎn)而非貴重禮品,這里面藏著深意。1987年臺灣開放探親那天,基隆港擠滿了拎著青島啤酒的老兵。有個少校軍銜的老兵醉醺醺地嚷嚷: “早知道能這樣,當年在金門我就該游過來!”這話被憲兵隊記了過,卻在民間傳成了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