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9年12月10號下午兩點,蔣介石帶著蔣經國和毛人鳳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飛機在臺北松山機場落地時,誰也沒想到這個倉皇逃離的動作竟在歷史的褶皺里埋下了綿延七十多年的伏筆。

老蔣到死再沒回過大陸,可他心里那團統(tǒng)一火苗其實一直沒熄滅過。

1950年春天,第三野戰(zhàn)軍已經磨刀霍霍,粟裕將軍擬定了五十萬大軍分三路渡海,光買軍艦的預算就砸進去一億五千萬美金。

臺灣那邊風聲鶴唳,情報部門算準了解放軍會在七月動手。 您想想當時臺灣守軍滿打滿算不過三十萬,蔣家父子急的跟熱鍋上的螞蟻。

這時候蔣經國出了個主意: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和北京談談。

蔣介石點頭同意,此刻差點就改變了歷史,誰去談呢?

李次白。這個黃埔六期出身的飯店老板身份最合適,李次白的妹夫是陳毅元帥的親哥,自己又穿著國民黨軍裝混過軍統(tǒ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月底李次白秘密潛入上海,通過陳孟熙這條線見到了三野司令員陳毅。陳老總當場拍了電報請示中央,讓李次白在上海候著回音。

可就在這節(jié)骨眼上,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美國第七艦隊往臺灣海峽一橫,老蔣腰桿子立馬硬了,直接給李次白捎話:

國共合作這事就甭提了。

一場千里之外的戰(zhàn)火愣是把第一次和談的火苗給澆滅了,這一耽擱就是五年。

1955年五月,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拋出橄欖枝,提出和平解放臺灣的構想。毛主席那句“和為貴”可不是場面話,中央給老蔣寫了封親筆信,提出了四條具體辦法:

外交歸中央管,軍政大權你老蔣留著,缺錢中央給補貼,社會改革慢慢來,兩邊都不搞小動作。

信的末尾說:

奉化墓廬依舊,溪口花草無恙。

希望老蔣回家看看。老蔣把信反反復復看了十幾遍,愣是半天沒吱聲,要說沒動心那是假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七月中央又發(fā)文件承諾,回來可以繼續(xù)搞三民主義,通商探親都敞開,連職務都安排妥了。

蔣經國進人大政協(xié),陳誠待遇不低于傅作義。這些條件放現(xiàn)在看,那就是“一國兩制”的雛形。

老蔣到底還是派了人來摸底。1957年春宋希濂的哥哥宋宜山打著探親旗號進京,跟統(tǒng)戰(zhàn)部長李維漢談了三天,回去寫的一萬五千字報告,可把老蔣氣壞了,里邊凈夸大陸建設成就,還說反右斗爭形勢大好。

老蔣認為宋宜山已被赤化,再加上臺灣島內壓力,這事又黃了。

就在第二次談判崩了的當口,有個關鍵人物登場了,那就是曹聚仁。這位章太炎的關門弟子,既是魯迅、葉挺、陳毅的摯友,又是蔣經國的拜把子兄弟,在國共之間游走自如。

1956年七月,周總理在頤和園請他吃飯,撂下句掏心窩子的話:

我們不是要招降,是真心實意商量著來。毛主席也抽空見了曹聚仁說:我和蔣先生要是能再握個手,那才是民族之幸。還特意囑咐他去浙江奉化看看蔣家祖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7年五月老蔣果然坐不住了,讓曹聚仁再跑趟廬山和溪口。曹先生在廬山美廬別墅待了整整七天,把老蔣用過的轎子、宋美齡彈過的鋼琴、餐廳的銀餐具挨個拍了照。

他當年題刻的“美廬”二字也沒被鏟掉,給老蔣的信里寫得細致。您母親墓園一草一木都沒動,老家宅院連瓦片都沒少一塊。

這些細節(jié)可比什么政治承諾都管用。 漂泊在外的人最惦記不就是祖墳祠堂那點念想嗎?

老蔣摸著照片上熟悉的青苔臺階,突然跟蔣經國說:

給曹先生回話,我謝謝潤之先生。

但歷史總愛開玩笑。1958年8月23號金門突然炮聲震天,這場仗打得蹊蹺。白天解放軍往金門打宣傳彈,晚上國民黨往廈門打空包彈,兩邊默契得跟唱雙簧似的。

因為美國要逼老蔣放棄金馬島,搞“兩個中國”。教員看穿了這個局,用炮彈幫老蔣守住了一個中國的底線。

1961年教員和周總理提出了解放臺灣問題的“一綱四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綱”是指只要臺灣回歸祖國,其他一切問題尊重總裁與陳誠兄的意見處理。

“四目”包括軍政你們管,缺錢我們補,改革慢慢來,兩邊不拆臺。周總理特意強調這不是個人承諾,是中央決議,就怕老蔣犯疑心病。

曹聚仁帶著這份承諾頻繁往返大陸與臺灣之間。 1965年7月那次在日月潭涵碧樓,蔣氏父子跟他密談三天,提出六項條件。

第一、蔣介石偕同舊部回到大陸,可以定居在浙江以外的任何省區(qū),仍任國民黨總裁。

第二、蔣經國任臺灣省省長。

第三、臺灣不得接受任何軍事與經濟援助,財政上有困難由北京按照美國支援數(shù)額補助。

第四、臺灣??哲娪芍醒胝芾恚戃娍s編為四個師。

第五、廈門與金門合并為一個自由市。

第六、臺灣現(xiàn)任文武百官的官階待遇不變,人民生活保證只可提高不可降低。

曹聚仁當時是真激動,揣著這六條就奔回香港給北京報信。

從1949年驪1965年都過去十六年了,兩邊能坐到這個份上不容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歷史又開了次玩笑,1966年這邊出現(xiàn)了問題,老蔣一看這陣勢心里直打鼓,覺得這事不靠譜,中斷了與大陸的聯(lián)系。

到了七十年代國際形勢大變樣,1971年聯(lián)合國恢復新中國席位,這時候92歲的章士釗老先生主動請纓要去香港牽線,可這老爺子剛到香港一個多月就病逝了,第四次談判還沒開場就折了主帥。

這時候老蔣是真著急,您想他都八十多了,思鄉(xiāng)病越來越重。 當年派去大陸聯(lián)絡的曹聚仁也去世了,手上實在沒合適人選。

1975年春節(jié)派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邀請主席訪問臺灣,可當時中南海里主席肺心病嚴重到要人攙著走,周總理剛做完手術,于是主席找到了鄧小平,委托小平同志代表自己前去臺灣。

這邊陳立夫在《中華日報》發(fā)表文章《假如我是毛澤東》,希望兩黨再度合作,開創(chuàng)歷史新局面。

眼看世紀握手就要上演,1975年4月5號清明夜,蔣介石突然在士林官邸病世。

而一年以后的1976年9月9號,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北京也與世長辭。

當年能談六項條件是因為兩邊都還有老輩人撐著,現(xiàn)在年輕一代對那段歷史越來越陌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不管多難,就像鄧小平說的,這事總得有人接著辦。 現(xiàn)在講民族復興,臺灣問題是躲不開的坎,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推薦《紅墻大事》

一本超級精彩的書 ——《紅墻大事》。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帶我們走進那些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它猶如一扇時光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風云背后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被書中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和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