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了第四次河湟事變的背景和回亂過程,本期我們來說招安馬仲英和河湟事變的結果。
第一章:從寧夏到南京,馬仲英的初期選擇
1929年,馬仲英兵敗寧夏后,他本打算帶著兩千騎兵去徐州,投奔國民黨將領馬鴻逵。但部隊剛一出發(fā)就發(fā)生嘩變。他只得帶著少數隨從逃往北平。1930年3月,馬仲英從北平前往南京,拜訪了馬福祥。在馬福祥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當時馮玉祥和蔣介石的關系漸行漸遠,蔣介石決定聯合西北的回族勢力來牽制馮玉祥,于是任命馬廷勷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總指揮,馬廷賢為第一縱隊司令,而馬仲英則被任命為第二縱隊司令,并領取了軍餉四千萬元,奉命返回甘肅收編舊部,襲擾馮玉祥的后方。然而,馬仲英以自己屈居馬廷勷和馬廷賢之下,對蔣介石的任命極為不滿,這種不滿讓他心生叛意。

第二章:重返寧夏,稱霸河西
1930年7月,馬仲英趁甘肅防務空虛,趁機溜出軍營,返回寧夏。他成功爭取到中衛(wèi)駐軍的支持,收編了一些舊部和因災荒流離失所的民眾,迅速集結了上千人的隊伍,從寧夏再度挺進河西。當時,他的舊部馬謙擔任甘州警備司令,但大部分馬謙的部下倒戈投向了馬仲英,迫使馬謙逃往天津。馬仲英則趁機整頓隊伍,占領肅州。1931年3月,馬仲英在河西宣布設立“河西省”,自任省主席,管轄甘州和肅州十一個縣。同時他整頓軍紀,將作風敗壞、紀律渙散的隊伍繳械遣散,并從酒泉等地征發(fā)了約2000名居民和農民入伍。

馬仲英在河西迅速壯大勢力,引起了青?;刈遘婇y馬麒的警惕。1931年4月,馬麒之子馬步芳率軍從西寧經門源扁都口向馬仲英發(fā)起攻擊,兩軍在民樂縣展開激烈交戰(zhàn),結果馬步芳大獲全勝,占領了甘州。駐守甘州的馬仲英殘部約兩百人被迫向馬步芳投降,但這些投降的士兵無一幸免,全被處死。馬仲英則被迫放棄甘州,退守肅州。

第三章:與哈密反金勢力聯手,進軍新疆
1931年的新疆局勢混亂不堪,自楊增新遇刺后,新任督辦金樹仁始終無法穩(wěn)控全局。此時,新疆各地反金勢力此起彼伏,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是以哈密農民起義軍為主力的反金武裝。這支隊伍的領袖和加尼牙孜早年曾參與鐵木耳起義,而哈密王和哈密警備旅長堯樂博斯則在暗中為其提供支持。為了爭取內地中央政府的認可,哈密王派堯樂博斯前往南京請愿。堯樂博斯在途經酒泉時偶遇了正被馬步芳打得狼狽不堪的馬仲英。堯樂博斯勸說馬仲英領兵入疆,共同推翻金樹仁的政權。

1931年6月,馬仲英帶著400多人和不到100條槍,以“奉蔣總司令之命”的名義闖入新疆,揚言要在三個月內打敗金樹仁。他剛到星星峽附近,糧草就已經告罄,于是臨時決定夜襲星星峽,繳獲了一些槍械和糧草。隨后,他將部隊分為兩路,一路向沁城挺進,另一路沿大路直抵哈密東郊的黃蘆崗。馬仲英很快與反對金樹仁的維吾爾族首領和加尼牙孜、堯樂博斯會合,共同圍攻哈密城。哈密城防守嚴密,分為回城、漢城兩大部分,回城在南,漢城在北,而漢城又分新城和老城兩部分。老城夾在新城和回城之間。新城和老城之間防線過長,且老城東南兩門和新城北門幾乎毫無屏障。當時駐守漢城的是朱瑞墀的一個師,部隊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和機槍部隊,共13個連。朱瑞墀鎮(zhèn)守新城,老城則由熊發(fā)友防守。

馬仲英派參謀長吳英琦率先鋒部隊夜襲哈密,金樹仁急忙派魯效祖擔任東路剿匪總司令,并命盛世才為參謀長,率1500人解圍。然而,盛世才的部隊在交戰(zhàn)中被馬仲英僅200人的騎兵擊潰,而馬仲英也在戰(zhàn)斗中受傷。熊發(fā)友見大勢不妙,意圖投降,卻被朱瑞墀阻止。朱瑞墀認為馬仲英部隊雖勇猛,但沒有重武器,沒辦法強攻城池。1931年10月,盛世才聯合白俄歸化軍,金樹仁則調集了6500人的省軍駐防迪化,并命伊犁屯墾使張培元率軍解圍哈密。這場圍困半年的戰(zhàn)斗最終以馬仲英被擊退告終。他被迫撤回甘肅,一邊招募東干和回族青年擴充兵力,一邊繼續(xù)與新疆維吾爾族叛軍保持聯系。

第四章:再次入疆,新疆內亂與馬仲英的最終命運
1932年,在甘肅宣慰使孫蔚如和楊虎城的斡旋下,馬仲英再次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招撫,加入了新編三十六師,并擔任師長。根據國民政府的安排,馬仲英的部隊駐守在安西、敦煌、玉門、酒泉、高臺、臨澤、鼎新等縣。他開始在酒泉整頓軍隊,強化訓練。同年年底,馬仲英以反對金樹仁的名義,再度率領全師從甘肅進軍新疆。金樹仁派盛世才擔任東路剿匪總司令,率軍在哈密一帶與回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

然而在1933年4月12日,邊防督辦公署參謀長陳中導與白俄歸化軍指揮官巴平古特發(fā)動政變,成功驅逐了金樹仁,盛世才被任命為邊防督辦。盡管馬仲英依舊持續(xù)進攻,但最終仍被盛世才擊敗,退至南疆。從此,回族叛亂的戰(zhàn)線徹底轉移到新疆,河湟地區(qū)的回亂也隨之告一段落。馬仲英的部隊在新疆大約活動了六年多,深度參與了新疆的內亂。1934年,馬仲英在前往蘇聯后下落不明,有傳言稱他在蘇聯的肅反運動中被殺害。

第五章:河湟事變的余波與反思
這場波及甘肅、青海、新疆的河湟事變,持續(xù)了四年之久。在這段時間里,叛軍兵敗后四處逃竄,所到之地肆意打砸搶燒,死傷人數超過二十萬。雖然第四次河湟事變的爆發(fā)與國民軍征發(fā)苛刻、輕率處理民族和宗教問題等因素密切相關,但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甘青地區(qū)的回族軍閥在自己的地位受威脅時,與國民軍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力。馬仲英雖出自軍閥世家,但參戰(zhàn)的骨干多來自馬麒、馬廷勷等部下,他們的根本立場是為了維護回族軍閥的利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