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49年11月17日,蔣經國乘坐吉普車前往宋希濂的住處,向其轉交了其父蔣介石的親筆信。

信中蔣介石要求宋希濂抱著“有匪無我,有我無匪”的決心,展開與共產黨的生死存亡之戰(zhàn)。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后,蔣經國問及西南戰(zhàn)事如何,宋希濂用極其平淡的口吻如實回答:

“我軍戰(zhàn)斗力弱,當?shù)丶Z食產量不足,運輸路程又太長,官兵們時常餓著肚子。當?shù)貪駶櫠嘤辏S多官兵們吃不飽、穿不暖、士氣低迷,這仗根本打不贏。”

蔣經國驚訝于宋希濂如此斬釘截鐵的語氣,只有宋希濂知道,原本國民黨軍還有一線生機,可這生機被蔣介石親手斬斷了,如今再談與共軍展開生死存亡之戰(zhàn),無異于癡人說夢。

宋希濂提出“滇緬計劃”

1946至1949年,解放軍以雷霆之勢挫敗國民黨軍兩百六十多萬人,解放全中國的目標近在咫尺。

國民黨這邊則是個個一臉愁容,如今解放軍渡過長江,還在國民黨的掌控之下的只有華南和西南兩片地區(q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解放軍長驅直入的攻勢,國民黨高層之間卻在鬧著“分家”,起義的起義、投誠的投誠,讓本就岌岌可危的國民政府雪上加霜。

1949年8月,國民黨軍程潛、陳明仁宋希濂發(fā)去一封電報,勸宋希濂跟他們一起起義。

宋希濂看到這封電報猶豫不決,他知曉以國民黨軍如今的人心之渙散、紀律之散漫,堅持負隅頑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可是此前宋希濂多次參加“剿共”,殘害了不少共軍,甚至連中共領導人瞿秋白都犧牲在自己手下,這一樁樁一件件罪行累計起來,怕是都不夠共產黨清算的。

此時投誠,談何容易?

宋希濂久久舉棋不定,只能回電陳明仁“事關重大,正慎重研究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約四五天之后,程潛、陳明仁被共產黨抓捕的消息傳來,宋希濂在心中松了一口氣,幸好自己沒有同他們一起起義。

但其實,這是國民黨軍“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為了提振反共的士氣故意散播的謠言,實際上陳明仁帶去的部隊于8月14日被改編為解放軍,由陳明仁擔任新兵團的總司令員。

本就擔驚受怕的宋希濂,卻對白崇禧散布的謠言信以為真,感嘆自己幸好沒有起義。

但眼下起義這條路不能走了,仗也打不下去了,國民黨除了坐以待斃和看美國臉色,究竟還有沒有別的出路?

宋希濂輾轉反側之際,終于想到了自己曾經駐軍許多年的滇西一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滇西物產豐富、地勢險要,南部與緬甸接壤,可謂進可攻、退可守,若是殘存的國民黨兵力都能到滇西,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共軍還有的打。

想到這里,宋希濂詳細計劃了駐扎滇西的計劃,并于8月11日,特地搭乘軍用運輸機飛到漢中找到了胡宗南,與他進行了足足六個小時的交談。

在此次交談過程中,宋希濂和胡宗南對如今的局勢做了詳盡的分析,他們二人都對國民黨的腐敗無能失望不已,國民黨上臺以來沒能辦成一件像樣的事。

經濟上,通貨膨脹紙幣貶值得比紙都不如,老百姓的血汗錢都被塞進了買辦階級的口袋里。

政治上,貪污成風、黨爭派斗頻繁,官兵毫無組織紀律可言,百萬國民黨軍不過是一盤散沙,種種罪行導致人心皆失、如今早已覆水難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此之外,宋希濂和胡宗南針對國民黨下一步棋該如何走,一起討論了四個大問題。

第一,在短期內是否會再次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

第二、中共內部是否有分裂的可能性?

這兩條關乎國民黨軍有沒有可能再卷土重來。

如若爆發(fā)世界大戰(zhàn),美國為了掌控亞太地區(qū)一定會支持國民黨,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等等,到時候有可能逆轉局面。

但是,宋希濂和胡宗南從多個維度分析國際局勢,一致認為現(xiàn)在各個國家都在專心做國內建設,短期內應該不會再爆發(fā)大的戰(zhàn)爭。

而中共內部分裂的可能性更是渺茫,共產黨自建黨建軍之日起就是一支團結一致的隊伍,經過整風運動、抗日戰(zhàn)爭之后這支隊伍更是牢不可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個問題是以我軍目前的力量西南、華南、臺灣等地能否保???以及共產黨會不會大舉進攻西南,我們有沒有與之交戰(zhàn)的力量?

宋希濂和胡宗南簡單地對敵我雙方的武裝力量做了個對比,共產黨的正規(guī)軍人數(shù)在四百萬人左右,而國民黨軍只有九十萬人殘余力量茍延殘喘。

而且這些人中許多是剛收編沒多久的新兵,甚至有些是當?shù)氐耐练吮皇站幍?,整體武器裝備落后、缺乏訓練,戰(zhàn)斗力不堪一擊。

綜上所述,國民黨軍要在大陸進行決戰(zhàn)是絕對不可能的。

但是在諸如臺灣、海南等島嶼,由于解放軍并沒有海、空軍力量,國民黨軍還能利用島嶼進行抵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這九十萬人中,有一半是宋希濂和胡宗南的部下,宋希濂在這時提出了將兵力派至滇西一帶,避免被共軍包圍,若是共軍大舉進攻可退至緬甸休養(yǎng)生息的想法。

胡宗南略一思索,對此提議贊不絕口,兩人就此達成了一致,眼下唯一的事情就是將此計劃告知蔣介石,但不承想,蔣介石卻全盤否定了這個計劃。

蔣介石一心依賴美國,屢次否決宋希濂計劃

胡宗南對宋希濂的“滇緬計劃”贊不絕口,他激動地從椅子上跳起來說:

“好,這個辦法好極了!”

此刻的胡宗南似乎又看到了一線希望,卻不承想這個希望被蔣介石斬斷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蔣介石認為,如果國民黨失去了大陸內的唯一勢力范圍,將來在軍事上難以和臺灣打配合反攻大陸。

猶如喪家之犬一般流竄,也有辱國民政府的威望,況且西南地區(qū)的資源豐富,放棄這一地帶太可惜,必須堅守。

蔣介石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如今解放軍一路勢如破竹,一定會一路南下劍指西南地區(qū)。

到時候國民黨軍并不具備和解放軍決戰(zhàn)的條件,只會被解放軍一鍋端了。

如今進軍緬甸是萬不得已也是不得不走的路,可蔣介石卻堅決不同意這個方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蔣介石之所以不同意這個方案,不僅僅出于以上原因,也是因為此前共產黨放出的消息讓他更難信任身邊的人了。

此前1949年4月份,共產黨的首要目標,轉變?yōu)槿绾螝灉鐕顸h在西南的兩個主力部隊,即宋希濂和胡宗南的部隊。

對此,周恩來總理想出了一個妙計,他向蔣介石公開胡宗南身邊的副官熊向暉地下黨員的身份,給了他會心一擊,讓本就疑神疑鬼的蔣介石大為光火。

懷疑身邊僅剩的這些國民黨高官有可能都被共產黨收買了,因此,面對胡、宋二人的提議他決定堅守西南,進入滇西,一心等待美國的援助。

與此同時,共產黨已經開始了全面進攻西南的部署,由此看來,可以說是蔣介石親自把勝利的果實摘下來送到了共產黨的手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9年10月,果真如胡、宋二人所料,解放軍打響了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戰(zhàn),面對解放軍如火如荼的攻勢,國民黨毫無招架之力。

一個月后,美國共和黨的一位參議員諾蘭曾同蔣介石會晤,告訴對方只要國民黨再堅持半年,美國就會出兵援助。

已然是甕中之鱉的蔣介石聽信了美國的“空頭支票”,要求手下所有人守住西南。

12月4日至12月16日,胡宗南曾先后四次,力勸蔣介石采取“退往滇西”的計劃,無疑是觸了蔣介石的逆鱗,甚至反被蔣介石懷疑二人是意圖與共產黨里應外合,氣得胡宗南大罵蔣介石是“老糊涂”。

自此,胡宗南主張退、蔣介石要他守,雙方僵持不下,此時解放軍這邊在毛主席的指揮和劉伯承元帥的率領下,將西南地區(qū)的國民黨軍團團圍住,徹底切斷了其竄逃滇西的后路。

劉伯承元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伯承元帥

直到這時,蔣介石方才如夢初醒,同意了胡宗南退守滇西的請求,但為時已晚。被包圍至四川盆地的胡宗南的部隊已經插翅難逃。

僅僅幾天的時間,胡宗南的部下潰逃的潰逃、起義的起義,幾十萬大軍化作散沙消散在了西南山間的風里。

大局已定,胡宗南本人只得棄軍逃亡,而宋希濂的部隊也于19日在大渡河戰(zhàn)役戰(zhàn)敗,宋希濂本人一并被俘。

宋希濂計劃流產,實乃新中國之幸

蔣介石知道胡宗南逃走的消息,大為光火揚言要懲治他。

當時所有人都知道“老頭子”已日薄西山,蔣介石手下已經沒有能堪當大任的部下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胡宗南戰(zhàn)敗蔣介石卻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反倒繼續(xù)疑神疑鬼,可以說,在整個解放戰(zhàn)爭中,蔣介石的自負、傲慢始終是加速國民黨衰亡的燃料。

宋希濂被俘虜后,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思想改造,十年后獲得了特赦。

晚年當他回憶起1949年的這個計劃時,直言如果蔣介石采納了自己的計劃,對共產黨將造成很大的影響!

若真如宋希濂的設想國民黨退守滇西之后又流竄到緬甸一帶,緬甸雖然自身武裝力量弱小成不了共產黨的阻礙。

但是兩國的邊境線會抵擋住共產黨的步伐,使他們一時之間對國民黨殘黨無可奈何。

我們都知道,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同周邊國家建立友好關系,曾經對西南地區(qū)的幾個鄰國提供過諸多援助。

萬隆會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隆會議

但是架不住美國一直在西南地區(qū)興風作浪,多次借邊境問題騷擾我國邊境安寧,企圖擾亂我國建設國內經濟的步伐。

如果當時國民黨也盤踞在緬甸一帶,美國或許就會更加“義正言辭”地提供大量軍事援助。

當時,美國因本土沒有受到二戰(zhàn)的摧殘,于是吸引了大量資本涌入美國,一躍取代英國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的霸主,自身實力雄厚。

而且當時以美國和蘇聯(lián)為首的兩大陣營互相不對付,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屆時美國借助國民黨軍的力量在我國西南邊境一帶興風作浪,無疑可能成為全球性戰(zhàn)爭的導火索。

到時候中國被拖入戰(zhàn)爭的泥潭,將無暇顧及國內經濟建設的問題,很有可能錯失發(fā)展的良機,這一點從1950至1952年朝鮮戰(zhàn)爭也可窺見一斑。

朝鮮戰(zhàn)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朝鮮戰(zhàn)爭

1950年,美國親自下場幫助南韓攻打北朝鮮,一度將處在優(yōu)勢的北朝鮮打退至鴨綠江,而鴨綠江的對岸就是我國重工業(yè)基地東北。

于是,為了遏制美國對朝鮮內政的干涉和國土的侵略,以及維護自身邊境安全,我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將幾十萬志愿軍送往了異國他鄉(xiāng)。

在保護祖國的大義面前志愿軍再一次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打退了軍事實力數(shù)一數(shù)二的美國震驚了全世界,這才為之后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然而我們也要認識到,朝鮮半島三面環(huán)海,美國難以從大陸方面與其他國家形成對中國的包圍鉗制之勢。

但我國的西南地區(qū)與多個國家接壤,處在東南亞的泰國、越南等國家在當時又分屬美蘇兩個不同陣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若同國民黨殘余勢力在東南亞地區(qū)攪動風云,同時讓已占據臺灣的國民黨主力部隊從東南沿海地區(qū)和日本一起進攻大陸,再在朝鮮半島上加大投入壓過鴨綠江摧毀我國重工業(yè)基地。

那么我國勢必分身乏術,一拳難敵四手,最終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由此來看,蔣介石回絕宋希濂的提議,實乃新中國之幸事。

蔣介石直到晚年,嘴里還一直念叨著“光復大陸的美夢”,殊不知當年保存自身實力抵抗共軍的最好機會是被他自己放走的。

不過宋希濂的計劃始終只能是一個設想,蔣介石自負、解放軍兵強馬壯、周恩來等領導人巧用妙計等等,都是客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