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玄陵
聲明:本文基于小說《說岳全傳》創(chuàng)作,與歷史無關!
張憲,歷史上實有其人,確實是陪著岳飛一起死的。
但,說岳飛將他誘騙到臨安,則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筆者不了解《宋史》,我們也不談歷史,只談小說。
一
岳飛臨死以前,念念不忘將張憲、岳云騙到臨安,為他陪葬,這顯然是從《水滸傳》中學來的。

宋江臨死以前,特意騙李逵喝下毒酒,為他陪葬,是生怕李逵為他報仇,破壞了他好不容易換來的忠義之名。
岳飛騙張憲,也是出于同樣的目的。
但這兩者之間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宋江“帶走”李逵,你可以說他是自私,但不能說他的顧慮沒有道理。
如果知道宋江被害死,李逵百分之百是要為他報仇的,他一造反,不見得能掀起什么大浪,但肯定會敗壞宋江的名聲,這僅僅是其一。
李逵如果造反,不管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有害無益的事情。
因為憑李逵的實力,想要清君側,誅殺蔡京、高俅這樣的奸臣,是絕對不可能的。充其量就是在潤州鬧騰一番,然后被撲滅絞殺,不管是對宋江還是對朝廷,都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意義。
所以,犧牲他一個,成全你我他,宋江“帶走”他也并非全然沒有道理。
但張憲就不一樣了。
首先,張憲不僅僅是岳家軍的將領,更是大宋朝的忠臣,他的父親張所是前金陵大元帥,他加入岳家軍是為了報國,而且他又是一個綜合素質很高的高級將領。
害了他,能不能為岳飛保住清名且不說,但為國害賢卻是肯定的。
張憲的年齡比較小,如果他沒有被害死的話,后來跟著岳雷掃北,無疑會給岳雷增加一名實力戰(zhàn)將。
然而,岳飛卻莫名其妙的把他給害死了。
二
之所以會說“莫名其妙”,是因為邏輯上不成立。
宋江拉著李逵陪葬,是因為李逵是他的超級馬仔,對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對他個人絕對忠誠,卻從不將朝廷法度放在心上。

這樣一個人,替宋江報仇的概率是極高的。
正因為對李逵有著足夠的了解,他才敢斷定李逵會重新造反,如果僅僅是猜測,那宋江也未免太不是個東西了。
但反過來再看岳飛,他又憑什么認定,張憲就一定會用公然反叛的方式替他報仇呢?
要知道,張憲不是李逵,他是一個有背景、有身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行事穩(wěn)重,富有智慧,且對朝廷有著相當?shù)木次分摹?/p>
這樣的人,即便是要為岳飛報仇,也很有可能會采用“非暴力”的方式,比如用計策或者是暗殺。
如果僅僅是有報仇的心思,岳飛就要拉他陪葬,這未免也太說不過去了。
再者說了,岳飛的結拜兄弟有十幾個,被他視為心腹的也有好幾個,牛皋、施全、余化龍、何元慶這些人,無一不會替他報仇,岳飛為什么偏偏要盯著張憲不放呢?
如果僅從《說岳》來看,岳飛對張憲談不上有多大的恩情,遠沒到能讓岳飛堅定的認為張憲一定會反叛的程度。
小說中表現(xiàn)兩人關系的情形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金陵失陷以后,趙構君臣八人不知去向,岳飛驚懼之間,拔劍就要自刎,是身邊的張憲、施全上前抱??;
第二次是攻打九龍山之時,岳飛與楊再興交戰(zhàn)過后,退到后營之時,有岳云、張憲兩個人在兩邊侍立。
通過這兩處描寫,我們隱約可以看出,岳飛與張憲的關系比較親近,張憲對岳飛的感情也比較深厚。
但還是那句話,這種模糊的親近關系,不足以讓岳飛得出上述的判斷,更不足以證明張憲的唯一性。
事實證明,甘愿為岳飛死的人有很多,甘愿為他造反的人就更多了,他為何偏偏只選擇了張憲?
三
岳飛前往臨安之時,特意囑咐岳云,讓他同張憲一起回家,看看母親。

岳飛受刑瀕死之際,大聲喊道:
“我死之后,岳云、張憲這兩個孩兒,不要壞了我的忠名方好!”
通過這兩處描寫可以看出,岳飛是將張憲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的。岳飛之所以專挑他們兩個來陪葬,顯然是把岳云、張憲相提并論,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替自己報仇,這是天經地義的。
但,不管是從歷史還是小說中來看,這種關系都顯得有些突兀。
作者對二人“親如父子”的這種描寫,缺乏起碼的鋪墊或暗示。很顯然,對于二人的這種“父子關系”,錢彩的描寫存在疏漏。
所以,劉蘭芳在評書當中,加入了張憲與岳飛之女岳孝娥的戀情,算是彌補了上述這個疏漏。
當然了,這樣的補充,與《說岳》原著多少是有些矛盾的。
對于這些,我們存而不論,只是暫且認同岳飛與張憲的這種“父子關系”。
作者進行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時,必然是一定程度上參考了史實,因為在歷史上,張憲、岳云就是與岳飛一同遇害的。
但問題在于,張憲、岳云是被奸臣騙到了臨安,作者在改編的時候,為什么把奸臣換成了岳某呢?
作者這樣安排,必然是有他表達觀點的用意在里面。
四
其實道理很簡單。
以小說的情節(jié)而論,岳某之所以拉著岳云、張憲陪葬,是怕他們造反報仇。

換句話說,只要被岳某拉著陪葬的人,都是被他認定一定會造反報仇的人。
再換句話說,在岳某的認知當中,只要岳云、張憲被他“帶走”了,就不會有別人再替他報仇。
以上,是唯一合理的邏輯,也是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也就是說,在岳飛的眼中,像牛皋、施全、余化龍、何元慶這些人,是不會愿意舍命為他報仇的。
沒錯,這就是《說岳》中的岳飛。
《說岳》中的岳某在人情方面是很涼薄的,他雖然結拜了很多異姓兄弟,但這僅僅是他實現(xiàn)“封侯之志”的手段而已。他沒有當真,他以為別人也不會當真。
岳家軍五十多位主要將領中,他真正相信的只有岳飛、張憲兩人,這也就是他執(zhí)意要將二人“帶走”的原因。
除了這兩個人以外,被他視作心腹的將領,只有湯懷、施全、牛皋這三個庸才,正因為他們平庸,所以岳某才對他們放心。
除了以上的五個人以外,真正受到岳某重用的,也只有楊再興、余化龍、何元慶這區(qū)區(qū)三人而已,由于他們的實力很強,岳某對他們也是既用又防。
岳飛想不到,這些本著實用主義提拔的將領們,到最后卻個個為他舍命而死。
當然,同樣被他看錯的,還有王橫和張保,張保觸壁而死的時候,岳飛嘖嘖稱嘆“好張保”,顯然張保的行為已經出乎了他的意料。
這就是作者隱藏在故事背后對岳飛“寓貶于褒”的真正態(tài)度。
體會不到這些,《說岳》就只是一部很爛的小說。
再次聲明:本文基于小說《說岳全傳》創(chuàng)作,與歷史無關!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