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曾說:“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边@世間,總會有些事情,無法受人控制,不妨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
其實,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之處,那么遭遇問題時,該如何解決呢?
對于人生的許多問題,莊子早就給出了答案,明白了他的智慧,或許能迎刃而解。
當人生不順時,不妨讀讀下面莊子的6句話,當你讀懂了它們,也就頓悟了人生,從此變得通透釋然。
01
關(guān)于人生
莊子曾感嘆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生命倏忽即逝,世事變幻莫測。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白馬躍過一道縫隙,很快就結(jié)束了。
人這輩子,一切光明美好,都敵不過旦夕禍福、際遇無常。
北宋詩人黃庭堅,從小就被譽為天才。19歲便奪得鄉(xiāng)試頭名,隨后高中進士,進入廟堂后,一路升遷至中書舍人。
然而前途無量的他,很快就迎來了命運的打擊。他先是得罪了小人,遭到污蔑,后又因為黨爭,被流放到瘴蠻之地宜州。
由天子近侍一朝被貶為罪人,換作常人,怕早就一蹶不振。黃庭堅卻不以為意,他在詩里寫道:俯仰之間已陳跡,暮窗歸了讀殘書。
世間再美好的事物,轉(zhuǎn)眼間都會變成遺跡,不如坦然對之,活出瀟灑自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今日歡喜得到,明日就可能會為失去憂愁;今日風光正盛,明朝就可能跌落谷底。既如此,倒不如保持一顆平常心,接納人生變幻,看淡起落境遇。
對于叵測的命運,與其對抗和強求,不如順其自然。永遠保持一份平和,努力過好當下,才是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02
關(guān)于感情
莊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講過一個耳熟能詳?shù)墓适拢喝闪?,為了保住生命,兩條魚互相吐唾沫,用來潤濕彼此。
但對魚來說,這樣的生存狀況是不合適的,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讓它們回到水里。
在適合它們的地方,忘記彼此,去過各自的生活。
其實,在感情中也是如此,若是彼此無法攜手走下去,無法共患難,分開也是一種選擇。
但也有人,始終放不下心里的那個人,若是過于強求,只會擾亂了內(nèi)心,無法體會到快樂。
不合適的人,總有一天,會走散在人海里。緣聚緣散,不勉強,是一種豁達。當你握緊雙手,里面什么都沒有;當你張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一個想走的人,抓得再緊,也無濟于事,不如松開雙手,是自己的總會在,不是自己的總要走。
試問,又有誰能一直留在身旁?總得適應一個人的生活。
愛的時候,珍惜緣分。不愛的時候,各自安好。

03
關(guān)于朋友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一生淡泊名利,生活很窮。有一次,因為家里缺糧,他就去找好友監(jiān)河侯借。本以為好友會一口答應,沒想到監(jiān)河侯卻說:“等我收租了,借三百斤給你?!?/p>
之后很長時間,監(jiān)河侯絕口不提這茬,當莊子再開口時,他就顧左右而言他。
經(jīng)過這事,莊子徹底認清了對方的真面目,從此便與他不再來往。
作家馬德曾說過,一段好的關(guān)系,必須干干凈凈,清清白白。
感情干凈純粹,才能相伴良久,若摻雜了算計,則經(jīng)不住任何風浪。
交朋友,并不是因為朋友有用,不能為了利用,才去結(jié)交朋友。與人相交,若貪圖其他,再好的關(guān)系最終都會變味。
真正的朋友,都是“無用”的,不涉金錢利益,不攀富貴榮華。
沒有勾心斗角,也不必相互算計。世上最長久的關(guān)系,莫過于以心換心,真誠相待。
04
關(guān)于欲望
莊子說,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在《莊子·秋水》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學識淵博,楚威王想讓他協(xié)助自己,治理國家大業(yè)。有次,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立馬派去使者。
兩位使者來到莊子面前,對他說:“楚威王特意邀請你進宮,聘請你當宰相,那么,您就可以名垂史冊了?!钡f子只顧釣魚,并沒有搭理他們,兩人始終不肯離去。
隨后,莊子講了一個故事:“楚國有只神龜,死去已有三千年,楚王將它的骨甲,供奉在明堂之上。請問對這只神龜而言,它是愿意死后留骨甲,還是活在泥塘里生存呢?”
他接著說:“有勞二位,回去告訴楚威王,我選擇活著,只想過安寧的日子?!?/p>
宰相之位,位高權(quán)重,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愿望,但莊子不為所動,淡泊名利,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
管子有言:“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比藨蔀槲锏闹魅?,而不是淪為物的奴隸。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走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人很容易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從而毀了往后的人生。
人的欲望無窮,在使用物時,應不被物欲所控制,不被物質(zhì)綁架,懂得知足,給人生做減法,才是最好的人生。
05
看透因果
莊子說,災人者,人必反災之。
《莊子·養(yǎng)生主》里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澤地里的野雞,經(jīng)常遭受饑餓,走十步就吃一口食,走百步便喝一口水。后人將其總結(jié)引申為:“一啄一飲,莫非前定?!币馑际钦f,就連吃飯喝水這樣的小事,也是由先前的因緣決定的。
人生也是如此,任何事都逃不開因果二字。戰(zhàn)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收留了士人馮諼。后來,因供養(yǎng)門客太多,經(jīng)費緊張,孟嘗君便派馮諼到封地薛城收債。
到了地方后,馮諼發(fā)現(xiàn)百姓非常貧苦,便假傳孟嘗君的命令,一把火將債券全燒了。
孟嘗君知道后大驚,便質(zhì)問馮諼。馮諼說:雖然沒收回錢財,但我為您帶回了仁義。幾年后,孟嘗君遭到猜忌,被貶回薛城。當他的車馬還在百里外,就見薛城百姓扶老攜幼,歡迎他的到來。
憑借著百姓的支持,孟嘗君很快就重返齊國政治中心。
蔣勛說,生命是一種因果,看到因和果的循環(huán)輪替,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
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怎樣反饋你;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如何回報你。
心懷仁愛,必有福報;多行善事,必得善果。世界是圓的,你做過的好事,總有一天會回到你身上。
06
看透生死
莊子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莊子的這句話意思是,人的死和生,它就像晝夜交替的自然現(xiàn)象一樣,是自然規(guī)律,無法避免。
生死有命,有些事情怎么努力,也無法改變,特別是生死,因此,學會接納無常的人生。
蘇軾被赦免后,被安排了虛職,返程的路上,舟車勞頓,到達定居地常州已重病,人生即將走到盡頭。
當家人為他的病情,感到難過時,他反而勸慰說,他這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讓他們別哭,讓他坦然地離開人世就可以了。
后來,他的方外老朋友,徑山寺長老維林得知他的病情,特地來看望他,兩人相約在夜間涼爽時,對榻相談。
臨終前,蘇軾在寫給維林的信中寫道:“死生亦細故耳,無足道者?!?/p>
他認為,對待世間萬事萬物,順其自然就行。
人生無常,衰老和死亡,是一個正常的過程,他已看透了生死,活得無所畏懼。
正如王陽明臨終遺言說的那樣:“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蔽磥頍o法預測,盡情地活在當下,才能不留下遺憾。
往事如過眼云煙,坦然地面對得失,才能活得云淡風輕。
◎本文轉(zhuǎn)自:“唐詩宋詞古詩詞”,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