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建立政權(quán)初期,為了鞏固地位,采取了和當(dāng)時軍事實力比較強大的蒙古進行聯(lián)姻的策略,清初皇帝的后宮多有蒙古后妃的存在,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順治、圣祖康熙、高宗乾隆,他們先后一共迎娶了21蒙古后妃,其中有4位皇后、13位妃子來自蒙古科爾沁等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孝端文皇后

一、努爾哈赤 首開滿蒙聯(lián)姻先河

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25歲的努爾哈赤,以祖父和父親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用五年時間統(tǒng)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然后,他將勢力向整個東北地區(qū)擴張,在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權(quán)的同時,也開始了征服蒙古、問鼎中原的征途。

自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九月,努爾哈赤大敗葉赫部與蒙古各部組成的九部聯(lián)軍后,各部開始紛紛與努爾哈赤采取聯(lián)姻的方式以修好交和。

萬歷四十年(1612年),努爾哈赤主動向漠南蒙古當(dāng)時實力比較強勁的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氏明安求取聯(lián)姻,當(dāng)年四月,明安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努爾哈赤做了側(cè)妃,從此開啟了滿蒙聯(lián)姻的歷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明安貝勒又將自己侄女哥哥莽古斯之女額爾德尼琪琪格又名哲哲(即后來的孝端文皇后,孝莊文皇后的姑母)嫁給了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當(dāng)時哲哲15歲,皇太極22歲。而且,此時的皇太極至少已經(jīng)娶過兩位妻子,一位是元妃鈕祜祿氏,后金開國功臣額亦都的女兒,生皇三子洛博會;另一位是繼妃烏拉納喇氏,烏拉部貴族博克鐸之女,生皇長子豪格和皇二子洛格。

雖然哲哲不是皇太極原配,但努爾哈赤還是命令大設(shè)宴席,為二人舉辦了隆重的婚禮儀式,可見他對此次滿蒙聯(lián)姻的重視。而且在哲哲出嫁之前,蒙古扎魯特部有兩位女子分別嫁給了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和第五子莽古爾泰。因此,哲哲算是滿蒙聯(lián)姻的第四人,是科爾沁部與努爾哈赤家族通婚的第二人。

一年以后,努爾哈赤又娶了一位哲哲叔叔科爾沁部孔果爾貝勒的女兒。這位妃子雖然沒為努爾哈赤生下一兒半女,但一直活到了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尊其為皇曾祖壽康太妃,是努爾哈赤妃子中最長壽的了。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建立后金政權(quán),改元“天命”因此這一年又稱天命元年,皇太極受封貝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孝莊秘史》中哲哲

二、皇太極 五大后妃均出自蒙古

天命十年(1625年)八月,哲哲生下皇太極次女馬喀塔(后封固倫溫莊長公主);也就是在這一年,哲哲哥哥宰桑布和的女兒13歲的布木布泰 (即孝莊文皇后) 嫁給了皇太極做側(cè)福晉。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極即后金國大汗位,改元“天聰”,哲哲成為汗王大福晉,成為后金第一夫人。

天聰二年(1628年)七月哲哲又生下皇太極第三女(后封固倫端靖長公主)。

天聰八年(1634年),哲哲生皇太極第八女(后封固倫端貞長公主),此后再無所出;同年,哲哲的另一個侄女也是布木布泰(孝莊文皇后)的姐姐已經(jīng)26歲的海蘭珠再嫁皇太極,后來成為皇太極最寵愛的女人,而姑侄三人同嫁一夫的事情也成了后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孝莊秘史》中海蘭珠

兩年后(1636年)的四月,皇太極在沈陽正式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這一年又稱崇德元年。七月,皇太極舉行了冊封五宮后妃的典禮,正式封哲哲為中宮清寧宮皇后哲哲也成為大清第一位冊封的皇后,大清的開國皇后。另外四妃是:海蘭珠為東宮關(guān)雎宮宸妃,居第二位;娜木鐘為西宮麟趾宮貴妃順治時封懿靖大貴妃),居第三位;巴特瑪·璪為次東宮衍慶宮淑妃(即順治時封康惠淑妃),居第四位;布木布泰為次西宮永福宮莊妃,居第五位。

這五位都姓博爾濟吉特氏,除哲哲姑侄三人來自蒙古科爾沁部外,另外兩位娜木鐘和巴特瑪均來自蒙古阿霸亥部,曾是蒙古帝國末代可汗林丹汗的妻妾,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病逝后,二位福晉先后歸順后金,再嫁皇太極。娜木鐘為皇太極生下了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皇太極的這5位后妃均來自蒙古,可以說,當(dāng)時的滿蒙聯(lián)姻達到了頂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孝莊秘史》中莊妃

后來,在哲哲位居中宮期間,滿蒙結(jié)盟聯(lián)姻頻頻進行,蒙古各部常常遠道前來納貢朝賀、訂立盟約、送女出嫁及迎娶公主,滿蒙之間進入了穩(wěn)固的蜜月期。

三、順治 六位蒙古后妃均不受寵

但這一切,在順治時期徹底發(fā)生了變化。順治皇帝6歲繼位,24歲去世,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記載的后宮嬪妃多達37位,其中有6是蒙古后妃,她們是:順治帝廢后,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孝莊的親大哥)之女;孝惠章皇后,廢后堂侄女,科爾沁鎮(zhèn)國公綽爾濟之女;淑惠妃,孝惠章皇后之妹;恭靖妃、端順妃、悼妃(孝莊最小的哥哥滿珠習(xí)禮之女)。這6位均是博爾濟吉特氏,除恭靖妃和端順妃外,其余4位均來自孝莊文皇后的娘家,蒙古科爾沁部。

但是,順治皇帝的14位皇嗣(八子六女)中,卻無一人出自這六位地位尊崇的蒙古后妃。可見順治對她們有多不喜歡。究其原因,一是她們都是多爾袞、孝莊太后安排給順治的,順治對此非??咕埽琼樦魏髞愍殞櫠蹂髮m其他妃嬪自然都紛紛靠邊站;三是順治對漢文化非常推崇,當(dāng)時已經(jīng)開始有意拉攏和重用漢臣,排擠和削弱滿蒙貴族勢力對皇權(quán)的影響,以達到穩(wěn)固皇權(quán)、平定中原的政治目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孝惠章皇后畫像

四、康乾時期 蒙古后妃稀少 宗室聯(lián)姻

而到了康熙時期,當(dāng)時滿清統(tǒng)治在中原已經(jīng)站穩(wěn)腳跟,受漢文化的影響,相比較于粗枝大葉,沒有三從四德觀念的蒙古貴女,皇帝更喜歡柔情似水的漢人女性。而且當(dāng)時漠南蒙古和滿族的關(guān)系也趨于平穩(wěn),已不需要通過皇帝迎娶蒙古后妃來鞏固聯(lián)盟。

在康熙見于歷史記載的67位后妃中,僅有2位蒙古后妃,且這兩位都未生育子女。

慧妃,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郁錫之女,幼年被選進宮,還沒來得及冊封,于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病逝,康熙追封為慧妃。

宣妃又稱憲妃,博爾濟吉特氏,她的祖父是科爾沁第一任達爾汗王滿珠習(xí)禮,父親是第二任達爾罕王和塔,因此論起來她是順治悼妃的親侄女,康熙的表姐妹。前面文章中所講那位跋扈的固倫端敏公主所嫁班第是宣妃的親哥哥,宣妃還是端敏公主的小姑子。

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宮享受嬪位待遇,入住咸福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單獨封為妃,稱咸福宮妃。從此開始了康熙后宮長期存在六位妃子的時期,分別為:惠妃、宜妃、德妃、榮妃、儲秀宮妃(平妃)、咸福宮妃(宣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深宮諜影》中宣妃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對于那些年齡比較大的,有寵的、或有子女的、或家世顯赫的妃子們,有感于她們陪伴自己多年,也算是一種獎勵,已經(jīng)65歲的康熙進行了他在位時的最后一次冊封,封博爾濟吉特氏為宣妃、戴佳氏為成妃(生皇七子胤祐)、瓜爾佳氏為和妃(生皇十八女,早夭)、萬硫哈氏為定嬪(生皇十二子胤祹)、王氏為密嬪(生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祿、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陳氏為勤嬪(生皇十七子胤禮)。

這六位中年齡最小的和妃35歲,年齡最大的定嬪已經(jīng)57歲了,此時的宣妃也有50歲左右了,而且除她之外,其余5人都先后曾為康熙生育子女,她的進封應(yīng)該與她出身蒙古和家世地位有很大關(guā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定嬪

宣妃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八月初八日才去世,當(dāng)時應(yīng)該在70歲以上。比起那些早年郁郁而終的嬪妃們,一生無寵又無子女的她,能活到這么大歲數(shù),應(yīng)該得益于她心態(tài)比較好吧。

雍正時期并沒有納蒙古后妃,乾隆時期也僅有兩位蒙古后妃。豫妃,博爾濟吉特氏寨桑根敦之女;恂嬪,和碩特氏臺吉烏巴什之女。

道光時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著名恭親王奕忻生母,后封孝靜成皇后雖出身蒙古,但先祖清初時入滿洲正藍旗,父親花良阿僅是個從五品為刑部員外郎,同治皇后阿魯特氏出身正藍旗蒙古阿魯特氏,她的家族原本地位不高,祖父塞尚阿在嘉慶帝時中了舉人,曾為大學(xué)士,道光時又擔(dān)任兵部尚書兼刑部尚書,父親崇綺是清朝唯一的滿人狀元。

這二人雖有蒙古血統(tǒng),但先祖都不是什么蒙古貴族,且早已歸順清廷并入朝為官,二人的入宮是當(dāng)時八旗選秀中選出來的,更多是因為品貌出眾,而不是滿蒙聯(lián)姻的緣故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懿傳》中豫妃

雖然皇帝后宮蒙古后妃越來越少,但滿蒙聯(lián)姻卻并沒有中斷。而是通過將皇室公主、郡主嫁到蒙古的方式繼續(xù)滿蒙之好。康熙長大成人的9個女兒中,有7個嫁到了蒙古??滴踔蠹薜矫晒诺幕适易谂絹碓蕉啵瑩?jù)統(tǒng)計,自康熙至乾隆時期的106年里,滿蒙聯(lián)姻總數(shù)達595人次,而滿人嫁到藩部的宗女一共才24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