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中美談判的輿論再次掀起波瀾,從貿易戰(zhàn)到技術封鎖,從外交博弈到輿論戰(zhàn),當所謂“中美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消息再度淪為輿論泡沫,特朗普政府反復無常的行事風格讓世界看清了一個事實。
在特朗普的執(zhí)政下,其所謂的“談判”,不過是其維護霸權利益的工具,是精心包裝的政治作秀,其核心邏輯始終是“美國優(yōu)先”的霸權主義與“翻云覆雨”的信用破產。

在這場沒有誠意的博弈中,中國既無需為虛妄的承諾留余地,更不必在戰(zhàn)略定力上動搖分毫,而應以戰(zhàn)略定力與底線思維,直面挑戰(zhàn)。
一場精心設計的政治秀
特朗普政府自上臺以來,便以“極限施壓”作為對華策略的核心,無論是突然加征關稅的“出其不意”,還是談判桌上毫無征兆的“翻臉”,都暴露出其根本目的,通過制造不確定性來逼迫中國讓步。

這種“狼來了”的游戲,早已讓國際社會看清其毫無信譽的本質,更值得警惕的是,談判背后往往暗藏陷阱。
當中國展現誠意時,對方卻借機在輿論場制造“中國妥協”的假象;當中國據理力爭時,又用“不合作”的標簽進行污名化,這種虛偽的雙標,讓所謂的“談判”淪為一場消耗耐心的鬧劇。

中美貿易摩擦就像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爭,它不僅僅是關稅的較量,更考驗著雙方的理解、方法和持久力,美國用關稅作為武器,試圖通過極限壓力和輿論影響,迫使中國讓步。
2018年以來,特朗普政府發(fā)動的對華貿易戰(zhàn),給全球經濟帶來了負面影響。它就像一塊石頭扔進湖里,引發(fā)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貿易摩擦加劇,關稅壁壘增多,全球供應鏈受到影響,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放緩,各個國家都在關注中美之間的競爭,因為這場貿易戰(zhàn)不僅影響經濟,還可能改變國際政治格局。
在這場看不見的較量中,美國擅長玩弄信息,他們就像幕后玩家,用虛假消息迷惑國際社會,想讓中國改變主意。

他們經常放出假消息,讓人覺得中國快要讓步了,還控制媒體的報道,想把輿論往他們想要的方向引導,而他們的目的就是通過信息戰(zhàn),擾亂視聽,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從未開始的談判
2025年4月,特朗普團隊就曾組織過一次信息戰(zhàn),他們的目標是讓大家相信“關稅戰(zhàn)快要結束了,中國馬上就要讓步了”。

他們使用了一系列手段,包括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fā)言、財政部長對外透露消息以及《華爾街日報》發(fā)表相關報道,目的是放出“中美正在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的虛假消息,試圖從心理上動搖對手的決心。
他們還放出“兩三年內能達成全面協議”、“關稅可能會減半”等假消息,就像釣魚一樣,企圖誘騙中國做出讓步。

但美國財政部長提出的“兩到三年達成全面協議”的說法,實際上是為華爾街的對沖基金提供炒作機會,讓他們通過操縱市場情緒來獲取利益。
例如特朗普聲稱自己“每天與中方直接溝通”后,美國股市中的航空、農業(yè)板塊立刻上漲,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也變得更加陡峭。

這反映出市場押注關稅可能會降低,美國就像一個精明的商人,利用信息不對稱,低價買入高價賣出,從中獲取利益。
面對美方多次傳出的虛假信息,中國外交部一反常態(tài),不再進行暗示的,直接指出美國發(fā)布的消息不實,明確表示中美之間并未進行談判。

這就像直接揭穿了美國自導自演的“談判”假象,毫不留情地戳破了美方的謊言,使得美國精心安排的這場“信息戰(zhàn)”變成了一場可笑的鬧劇。
這一舉動讓美國此前營造的談判氛圍瞬間瓦解,顯得之前的宣傳策略十分低劣。

美國不斷施加壓力,發(fā)起各種信息攻勢,但中國表現得很沉穩(wěn),很有韌性,這就是一種“戰(zhàn)略耐心”,一種在復雜國際環(huán)境中保持冷靜,堅持自己道路的智慧。
面對外部壓力,中國沒有急于求成,而是選擇冷靜觀察,理性應對,這種戰(zhàn)略定力體現了中國對自身發(fā)展道路的自信和對國際局勢的深刻理解。

這種耐心讓中國可以避免盲目行動,從而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
特朗普政府之所以反復在談判中出爾反爾,根源在于其深陷霸權焦慮的泥潭,面對中國崛起的現實,美國既無法接受自身相對衰落,又不愿放棄“世界霸主”的幻夢,只能通過制造摩擦來延緩這一進程。
這種病態(tài)心理,在談判桌上直接表現為毫無底線的要價與毫無誠意的表演。
從“華為禁令”到“芯片斷供”,從“新疆議題”到“南海挑釁”,每一項行動都印證了美國已將談判異化為遏制中國的工具,因此與其說是中美在談判,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中展現出“交易的藝術”,他的策略就像一場豪賭,不斷增加投入,想要通過高風險來贏得高收益,這種步步緊逼的方式,意圖是將對方逼到無法承受的地步。
如果中國最終未能按照計劃讓步,那么就把責任全部推給中國,說他們“不講信用”、“談判失敗”,就像一只狡猾的狐貍,把自己的失敗都怪罪到別人頭上,以此為自己開脫。

這種“不承認、不負責、不妥協”的套路,實際上是對“交易的藝術”的歪曲運用,把國家之間的利益競爭變成了“零和游戲”,完全不顧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
這種做法的根本問題在于,它把原本應該通過合作實現的共贏局面,變成了一場你輸我贏的賭博,對所有參與者都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面對如此“對手”,中國既無需為虛假的承諾留臺階,更不會在戰(zhàn)略博弈中自亂陣腳,若此時仍對其抱有幻想,無異于自縛手腳,中國必須清醒認識到,真正的較量不在談判桌,而在實力與智慧的戰(zhàn)場。
正如外交部多次強調的:“打鐵還需自身硬”,當中國擁有足夠的實力與智慧,任何形式的談判都將回歸平等與互利?!?/p>
結語
歷史終將證明,真正的對話不需要臺階,而需要雙方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足夠的誠意,面對虛妄的談判,中國應當保持清醒的認知,與其在虛幻的承諾中耗費精力,不如將更多資源投入自身發(fā)展。
當實力成為最堅實的后盾,世界終將看到,中國有能力、有底氣,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