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啊,親人在的時候,那是咱心里頭最親的。
可這世事無常,人總歸有離世的那一天。
有時候呢,有的人痛失親人,哭得那是撕心裂肺,啥都顧不上了;
可有的人啊,一滴眼淚都不掉,就跟沒事兒人似的。
這時候,周圍人可能就覺得這人可真冷漠、沒良心。
其實啊,還真不是這么回事兒,這里頭啊,學(xué)問可多著呢。
今天咱就來嘮嘮,那些親人去世后不流淚的人,大概都哪幾種類型。
一、情感“延遲者”——悲傷需要時間慢慢來
有些人的悲傷啊,它就跟你平時等公交車似的,一開始咋都不來,老覺得咋回事兒啊,正著急呢,嘿,后腳“嗖”一下就來了。
心理學(xué)上有個概念叫“情感延遲”,啥意思呢?
就是說當遇到的事兒對咱心理沖擊特別大,大到咱心理那道“防線”都扛不住了,大腦就跟咱說:“先別慌,咱先冷靜冷靜,把這事兒先緩一緩?!?/p>
這就好比電腦卡了,得先暫停一下讓它緩緩。
我有個朋友叫小陳,他媽媽突然生病去世了。
葬禮那幾天啊,就數(shù)他最冷靜。
別人哭得稀里嘩啦的時候,他呢,該安排啥安排啥,把各項事宜處理得妥妥當當,還一個勁兒安慰別的親屬。
周圍的人都覺得,這小陳心可真夠大的。
結(jié)果呢,過了好幾個月,小陳在整理他媽媽遺物的時候,一個人在屋子里,看著那些以前媽媽用的東西,想起以前和媽媽生活的點點滴滴,眼淚就“嘩”地下來了,而且越哭越止不住。
原來啊,他那些悲傷一直都在,只是藏在潛意識里,沒到時候爆發(fā)出來。
這樣的人啊,其實就是用理智給自個兒筑了道“防火墻”。
為啥呢?
因為要是在親人去世那種特別關(guān)鍵的時候,情緒一下子全爆發(fā)出來,人可能就垮了。
他們的眼淚呢,可能不會馬上流出來,可遲早還是會有的。
二、情感“內(nèi)斂者”——悲傷在心里偷偷流
還有一種人,從小就被教育得不得了,說“哭是軟弱的表現(xiàn),男子漢大丈夫不能哭”。
時間長了,他們就習(xí)慣把情緒都往肚子里咽。
我有個鄰居李叔,李叔他爸去世的時候,整個葬禮上,他就安安靜靜的,一句話都不說。
親戚朋友有的就覺得他心咋這么“狠”呢,簡直“冷血”!
可實際上呢,李叔心里可難受了。
他晚上睡覺的時候,經(jīng)常對著他爸的照片,小聲地說著話,好像他爸還在身邊一樣。
每到周末,別人可能都出去玩了,他準是第一個去墓地看他爸,比誰都勤快。
他們這種悲傷啊,就像地底下的暗河,表面上看著風(fēng)平浪靜的,底下可熱鬧了。
他們不是不孝順,也不是不愛自個兒的親人,只是用行動來代替眼淚。
像啥給逝者守靈、整理遺物,把逝者以前的那些習(xí)慣都延續(xù)下去,這都是他們愛逝者的方式。
就像詩人說的:“最深的愛,是無聲的紀念?!?/p>
三、生死“通透者”——超越世俗的悲傷邏輯
還有一些人啊,對生命有特別深刻的理解,他們看待死亡就跟咱看待日出日落似的,特別理性。
我認識一個護士姐姐王姐,她在臨終關(guān)懷科工作,天天面對那些生命走到盡頭的人。
時間長了,她對死亡就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她覺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誰也改變不了。
就像她爸去世的時候,她沒像別人家孩子那樣大哭大鬧,而是選擇給爸爸種了一棵海棠樹。
從那以后,每年海棠樹開花的時候,她就坐在樹下,跟爸爸“對話”。
她心里肯定也難受啊,但是她能把這些難受轉(zhuǎn)化成對生命的敬畏,用更積極的方式,把逝者的精神留下。
你說她不難過嗎?
她肯定難過,只是她有自己處理悲傷的辦法。
四、不流淚的背后,其實有好多原因
(一)眼淚越多越愛?可別這么想
咱們老是覺得,一個人哭得越厲害,就說明他越愛逝者。
其實啊,這可不一定。
有的人天生淚腺就不發(fā)達,想哭都哭不出來;
有的人呢,用微笑來掩蓋自己的傷痛;
還有的人呢,就通過讓自己忙起來,啥也不想,麻痹自己。
就像余華寫的《活著》里的福貴,他經(jīng)歷了身邊那么多親人去世,最后還是安安靜靜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你不能說他冷酷無情吧,他那是跟生活握手言和了。
(二)文化不同,悲傷也不一樣
在中國的文化里,崇尚“節(jié)哀順變”,人們認為在葬禮上哭得太厲害不太好,得克制著點情感才算對逝者的尊重。
可在西方社會呢,大家都鼓勵情感宣泄,痛痛快快哭一場,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就比如說,有華裔在西方參加葬禮,因為文化影響不大哭,就被別人覺得“不孝”了。
其實啊,他們那是在遵循自家家族的傳統(tǒng),尊重逝者呢。
(三)和逝者關(guān)系復(fù)雜,那悲傷可就多了去了
要是咱和逝者之間的關(guān)系有點復(fù)雜,比如說一直都鬧別扭、感情特別淡啥的,這時候去世了,咱的悲傷可能就被憤怒、愧疚這些情緒給蓋住了。
有個網(wǎng)友叫小林,他就跟他爸關(guān)系不咋好,他爸去世的時候,他心里還松了口氣,覺得解脫了。
可到了晚上,就因為“沒好好和爸爸說再見”自責(zé)得不行。
這種矛盾的心情,那也是實實在在的悲傷,就是得花時間慢慢消化。
五、理解不流淚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方式
親人去世了,那些不流淚的人,可能心里頭正經(jīng)歷著比咱們想象中還要大的痛苦呢。
他們啊,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跟悲傷“和平相處”。
有的是“行動派”,忙著操辦葬禮,照顧家里的其他人,用忙碌讓自己沒時間想太多。
有的是“思考者”,天天晚上躺在床上,反復(fù)回憶和逝者在一起的點點滴滴,還寫日記,把思念都寫在紙上。
有的呢,是“治愈者”,投身到公益事業(yè)里,或者搞創(chuàng)作,把痛苦轉(zhuǎn)化成幫助別人的力量。
就像心理專家說的:“悲傷沒有標準流程,每個不流淚的人,都在用屬于自己的方式與死亡對話。”
生老病死,這是咱都躲不過的事兒。
生命雖然會消逝,但愛永遠都在。
那些親人去世不流淚的人,說不定正用更堅韌的方式,和逝者“精神共生”呢。
在這個啥事兒都不確定的世界里,咱們還是多些理解,少些指責(zé)。
畢竟啊,眼淚不是衡量愛的唯一標準,咱們活著的人好好地生活,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安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