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本應是智駕普及的決勝之年,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引發(fā)工信部等監(jiān)管部門強制收緊對于智能駕駛的宣傳口徑,整個汽車行業(yè)的智駕宣傳緊急剎車:各種眼花繚亂的智駕概念消失不見,如何在不夸大產品力的前提下開展智駕營銷,成為所有車企的必修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強監(jiān)管也帶來了機會窗口,原本處于智駕宣傳弱勢群體的外資、合資品牌,卻意外迎來前所未有的追趕機會,并在上海車展期間釋放了一系列重磅動作。其中,別克、凱迪拉克、本田、豐田、奧迪等頭部車企,幾乎同一時間宣布與國產頭部供應商Momenta達成戰(zhàn)略合作,合資品牌智駕進程,也正在快速邁入下一階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別克品牌日大合影,Momenta CEO曹旭東被安排在上汽董事長王曉秋的身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上海車展別克首次設置了智駕專區(qū),放置了超大的Momenta技術方案展示屏,足見其對智能輔助駕駛能力的重視

智駕安全監(jiān)管收緊,為什么讓合資汽車迎來機會窗口?

首先要明確,行業(yè)風向的調整并沒有澆滅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熱情。對汽車市場而言,類似城區(qū)領航輔助駕駛這種L2級高階駕駛仍然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功能。

數據不會說謊。據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在2024年,我國乘用車L2級、也就是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新車滲透率已達57.3%,每年會有近2000萬輛新車搭載智駕功能。

誰都不能否認,智駕正在快速普及。

然而,面對智駕市場的烈火烹油,針對智能駕駛的宣傳,廣泛存在概念混淆、片面夸大等亂象,幾乎所有的企業(yè)都已經被“過火”營銷綁架,逐漸“失真”的智駕安全營銷,已然不能主動踩下剎車,只能等待這樣一次輿論危機被動剎車。

在過去,面對國產汽車品牌的智駕先發(fā)優(yōu)勢與宣傳勢能,合資品牌在營銷層面的差距比技術差距都要大更多的數量級。這主要是源于,國際汽車大廠往往將其整車安全定為核心議題,在輔助駕駛宣傳上一直過度謹慎。

而現在,從已落地的政策推算,在智能輔助駕駛產品命名規(guī)范化后,同樣的名字必須指代同樣的產品,相同的產品也都對應著確定的安全等級,智駕相關概念對消費者而言更加清晰明確,建立起一個良幣驅逐劣幣的發(fā)展趨勢。

與此同時,智能輔助駕駛中的功能增強型升級(如新增自動變道功能)需要提前向主管部門備案并通過安全測試,這無疑將在規(guī)范行業(yè)競爭的同時,減緩行業(yè)的更新頻率,給合資車企留下了更多的追趕空間。

這意味著,隨著監(jiān)管的不斷收緊,合資企業(yè)和自主品牌在智駕領域幾乎被拉回到同一起跑線,二者的距離從未如此接近。量產智駕的真正戰(zhàn)爭,現在才真正開啟。

另一方面,正如Momenta創(chuàng)始人曹旭東所言,智能輔助駕駛并不是無根之水,而是一個厚積薄發(fā)的賽道。面對監(jiān)管政策,在智駕產品、智駕安全、智駕技術上積累不足的企業(yè),無論是供應商方案還是自研方案,節(jié)奏可能都會放慢,智駕也并不是一個趕工就可以完成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合資車企的研發(fā)周期通常都比較長,對功能呈現的安全、質量的要求也比較高,這在“快魚吃慢魚”的新能源汽車競爭中成為了劣勢。而現在,隨著智駕研發(fā)成為一個“慢工出細活兒”的工程,在Momenta這種技術水平處于行業(yè)第一梯隊的頭部供應商幫助下,合資品牌在智駕領域正在迎來了一個絕無僅有的機會周期。

用飛輪提速自動駕駛“大腦”,Momenta何以成為合資品牌的第一選擇?

事實上,隨著中國智能出行行業(yè)從“技術引進”逐步邁向“技術輸出”,智能輔助駕駛的話語權一直都正在向Momenta這樣的中國自動駕駛企業(yè)轉移。

在2025上海國際車展期間,Momenta相繼與上汽通用別克、凱迪拉克、一汽豐田、上汽奧迪等汽車巨頭達成深度戰(zhàn)略合作。一種是合資品牌與國產供應商攜手,雙方共同研發(fā)基于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打造的量產輔助駕駛解決方案,漸成風潮。

而Momenta的“朋友圈”遠不止此。

在今天Momenta 的合作版圖中,覆蓋中、德、美、日四大核心汽車陣營,定點車型超過130款,橫掃國內外主機廠定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強大的市場占有率離不開強大的技術儲備。在智能輔助駕駛領域,Momenta 從來都不是跟隨者,而始終是引領者。

首先是技術高度。

早在多年前,Momenta就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數據飛輪概念,成為行業(yè)后來的主流路線。近年來,正是在成熟的數據驅動體系幫助下,Momenta在業(yè)內領先實現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

在數據訓練架構上,Momenta則開創(chuàng)性采用“長期記憶+短期記憶”相結合的模式,模擬人腦“直覺推理+邏輯分析”的問題處理機制。基于路測數據,Momenta會以天為單位快速訓練迭代小模型,主要用于快速驗證算法和數據的有效性,數據和算法被檢驗之后,再把所有的模型參數打開,然后來訓練大模型,從而為合資車企提供研發(fā)更靈活、成本更低的智能輔助駕駛方案。

而在配套車企的量產速度上,Momenta甚至可以做到從開始合作到上車交付、硬件部署加算法調試總共只需三個月的快速上車,讓企業(yè)可以快速完成智駕方案量產。

其次是安全性提升。

智駕安全絕不能僅靠幾項新技術來保障,而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是整個開發(fā)流程全面優(yōu)化的結果。

而為了保障技術方案的安全性,Momenta軟件準出流程向來都非常嚴格。

一方面,Momenta首先會做模塊的自閉環(huán)測試,完成后又會做系統(tǒng)級的測試,系統(tǒng)級的測試包括了仿真。一個大版本的仿真里程會上億公里,相當于一個人開1萬年的時間的里程。仿真里程測試完之后,還會做對應的路測,而對應的路測的話基本上就是百萬公里起,相當于一個人開 100 年的駕駛里程。

另一方面,在Momenta完成全部測試項目后,也會幫助合作方車企圍繞高頻事故場景,以及行業(yè)里的智駕安全事故等弱勢場景展開全面測試,保證在這些場景中的行駛安全有大幅的提升。在完成一系列復雜測試后,最終才會推送給客戶。

最后是交付效率。

Momenta CEO曹旭東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在2022年完成第一個量產項目后,Momenta就開始沉淀標準化的工具和流程,推出了“算法框架、算法適配器與量產開發(fā)套件”三大法寶,讓不同客戶、不同車型、不同芯片平臺下的量產部署,都變得像“搭積木”一樣高效。

Momenta交付能力也由此獲得了指數級提升。

據曹旭東在采訪中介紹,公司在交付第一個項目時, 400 多人用了1年半的時間。而時至今日,如果給老客戶交付一個新車型,只需要幾個人干半年就行了。正是如此,公司現在能同時推進幾十個車型的交付項目。

受益于此,Momenta的量產進度不斷加速:在完成城區(qū)領航輔助駕駛(NOA)量產后,Momenta首先用2年時間完成了10 萬臺NOA量產上車,并在隨后用6個月時間實現了 20 萬臺車的量產,而30萬臺車的量產目標,將只花費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轉瞬即逝的行業(yè)窗口期,合資企業(yè)與Momenta這樣的企業(yè)合作,快速完成行業(yè)領先的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上車,并結合自身研發(fā)優(yōu)勢加強智駕安全,無疑成為決策的優(yōu)選。

然而,合資車企必須快速做出決斷,因為歷史不會再給第二次這樣的機會,出牌的機會,只有一次。

(以上內容包含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