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李商隱,那細膩的筆觸,那溫婉的辭藻,那優(yōu)美的文筆,都讓人感覺他的詩意如浴清泉,如沐春風,讓人直呼真不愧為大唐“凌云詩才”。
再讀李商隱,卻感覺其詩中的點點滴滴,字字句句,都有訴說不盡的情。這情或纏綿悱惻,如細雨輕拂;或深沉哀婉,似秋葉飄零。

總之,李商隱的詩,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心靈的共鳴,是情感的慰藉。沉醉于其詩中,讓人能感受到他情感的波瀾,感受到他靈魂的躍動。
因此,每一次讀李商隱的詩,都能讓我們在品味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在成長中享受美的浸潤。
比如他的千古奇詩《錦瑟》,每一次閱讀,都能讓人有這樣的體驗,每一次閱讀,都能讓人陷入無盡的沉思。
鑒于此,這首詩成為了李商隱最受歡迎的一首,更有很多人都把這一首詩看作是李商隱詩的巔峰之作。
不過,在無限榮光的背后,這首詩也有著撲朔迷離的一面,即這首詩是李商隱的詩中最難讀懂的一首詩。那么它難懂的地方到底表現在何處呢?我們且來看看。其詩如下: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詩人及背景
李商隱從小便在文學上有著極高的天賦,寫詩作文更是才思敏捷,高人一等。這樣的天才,在二十出頭便已高中進士,成為無數人仰望的對象。
然而,他這樣的資質,也惹來了很多人的嫉妒。因此,在舉鴻科大考中,他便被嫉妒他的那些人刷下,從此,他便再也難有一展宏圖的機會。
此后,他更是身陷“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兩頭受氣,備受猜疑,屢遭排擠,使得滿腔抱負的他有志難伸。
然而,遭貶還不算,中年時期,他又失去了他的愛妻,日子真的是苦得不能再苦了,所以他只得借詩抒懷。
而《錦瑟》一詩,有人便認為是他悼念亡妻王氏而作的詩。而針對這樣說法,人們則持有不同的說法。
有的人說此詩是寫給玉陽山宋華陽的,而有人則認為它是為令狐楚家的侍女“錦瑟”所寫的愛情詩。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它只是一首詠物之作;更有人將其視為愛國詩篇,暗含政治寓意;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的詩。
總之,關于此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總體而言,以“悼亡”與“自傷”之說最為普遍。

然而,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于此詩是李商隱追憶其一生歲月的詩作。他將心中的萬千思緒化為縹緲之象,寓于此詩之中。
深度賞析
開篇一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中的“錦瑟”指的是一種裝飾華美的撥弦樂器,一般為25弦;“無端”其義為“無緣無故”。
此聯是說:那精致絕美的琴瑟,為何竟有五十根琴弦呢?這一根弦,一條柱,都牽起了我對逝去的青春的追憶。
這有50根弦的古瑟,讓詩人聯想到了自己年過半百的年齡,聯想到了他已經度過了的似水年華。
這似水年華包括他那一生失敗的仕海沉浮,那充斥著甜蜜與苦澀的聚散離合,以及人生中所有的酸甜苦辣,此時都在詩人的腦海中涌現。

第二聯的“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借用了“莊周夢蝶”與“杜鵑啼血”的故事。
“莊周夢蝶”描繪了莊周化蝶、翩翩起舞,忘卻了自我,醒后方覺一切皆為夢,卻難辨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
而“杜鵑啼血”的故事則描述了古代蜀國君主杜宇禪位退隱后,不幸國滅身亡,其魂魄化為了杜鵑鳥的故事。
每至暮春時節(jié),這杜鵑鳥便哀鳴不止,直至啼血,那凄厲之聲,哀怨悲切,直透人心,令人聞之動容。
此聯意境美妙,卻又似虛幻夢境。錦瑟哀弦,悲歌婉轉,撩撥起詩人無盡的哀傷與難訴的憤懣。
流露出詩人對人間的眷戀與熱愛,所以即使詩人飽經風霜,備受排擠,但那份對生活的摯愛與期盼,始終如一,熾熱不減。
這里的一個“托”字,既表達了杜宇托春心于杜鵑鳥,又描繪了佳人寄情于錦瑟的情形。至此,詩人的情感表達到達了高峰。
第三聯的“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兩句接著用典,傳說南海中的一種鮫人眼中流下了眼淚,就會變成價值無限的珍珠。這典故來自于《博物志》。

而藍田產下晶瑩剔透的白玉,日光一暖,白玉便生出朦朧的青煙,環(huán)繞在白玉周圍。這個典故則來自于《元和郡縣志》。
這兩句隱喻了人生諸多哀傷的瞬間。這些哀傷對于李商隱來說比如他的失偶之痛、流離之艱、宦海沉浮等萬般不幸。
而在這滾滾的紅塵里,歡樂時光雖如朝露,瞬息即逝,但卻真真實實地溫暖過詩人哀傷的心,給予了他一絲絲的慰藉與力量。
尾聯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兩句表達了詩人已年近半百,往昔萬事皆如煙散去,如今已遙不可及,只有一絲絲的回憶。
詩人知道,追憶往事,縱然今日能夠全然洞察,但卻無法倒轉時光,回到當初。所以如今的一切追憶都是枉然,只能徒增感嘆,追悔莫及。
這兩句詩透露出了詩人這樣的情感,并非今日追憶時才覺悵恨無邊,實則是當年的一切都令人滿心迷茫。
昔日的青春消逝、功業(yè)未就、時光白費、一生庸碌,悔恨不已。今日只能借錦瑟之弦,抒發(fā)自身的境遇,道盡無限哀愁,無奈嘆息,滿心失落。
讀完這首詩,我們再度回顧整首詩篇,我們卻發(fā)現,詩人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畫面。

在這幅畫面中,詩人孤苦伶仃地坐在靜謐的夜晚,一曲生動的錦瑟在他手上哀婉地響起。
每一個音符都是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每一個音符都喚起了他心頭甜美又苦澀的情感,每一個音符都觸摸著他溫馨又迷茫的往事,最終沉淀成一片難以名狀的悵惘。
通過這首詩,我們體會到了詩人真摯而深沉的感情。不過,拋開情感不談,這首詩真正的含義又是什么呢?千百年來,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的說得清。
然而,如此含義模糊的詩作,為什么依然會被數不勝數的讀者所喜愛,甚至被尊為經典呢?
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此詩所蘊含的一種美,這種美是從骨子里散放出來的。因為這種美,我雖然們無法完全解此詩背后的歷史背景與深刻寓意,但它卻足以讓我們沉醉其中。

這種美是朦朧的,如同薄霧籠罩的山巒,讓人心生向往,卻又難以觸及。它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用心去品味、去感受。
這種美不僅在于其文字的精練與意境的深遠,更在于它能激發(fā)我們內心的共鳴與思考。
它讓我們在欣賞詩詞之美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這種美,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長久珍藏。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處請告知刪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