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一個詩人輩出,佳作如云的時代。

《全唐詩》收錄了2200多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這是一部浩瀚如海的詩歌寶庫。

然而,在這眾多的詩作中,有一首作品,明代胡應(yīng)麟曾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zhuǎn),出劉希夷《白頭翁》上

譚元春說: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

清末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學家王闿運先生在《論唐詩諸家源流(答陳完夫問)》中說: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聞一多先生在《宮體詩的自贖》中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后來關(guān)于這首詩的評價演變成“孤篇蓋全唐”。

不論這首詩是否足以“蓋全唐”,它都是一篇毫無疑問的杰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春江花月夜》寫于唐代,紅于明代

在文學史或藝術(shù)史上,有許多大家,生前寂寂無名,死后名揚千古。

梵高、卡夫卡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洞航ㄔ乱埂芬灿蓄愃频脑庥觥?/p>

據(jù)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收錄這首《春江花月夜》。

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它第一次被收錄是在宋代人郭茂倩選編的《樂府詩集》中,收錄的原因僅僅是《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是樂府舊題,理應(yīng)收入《樂府詩集》。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春江花月夜》坐了幾百年的“冷板凳”后,終于有人看到它的光芒。

明朝的時候,陸續(xù)有詩集收錄這首詩,無數(shù)的明代詩人學者,開始盛贊《春江花月夜》。

寫于唐代的《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來了屬于它的春天。

《春江花月夜》好在哪里?

為什么說它“孤篇蓋全唐”?

· 將唐詩帶入了一個闊大的境界

蔣勛說:張若虛拉開了唐詩的序幕。

此時,沒有李白,沒有杜甫,沒有王維,除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壯闊的大唐,需要壯闊的詩作

初讀第一句,便能感受到《春江花月夜》的壯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如海平,海上明月生。

月光之下,千里萬里,何處不受月之照射。

所見之景闊大浩渺,令人心胸開闊。

更難能可貴的是,面對著明月,張若虛生發(fā)出的哲學思考。

他叩問宇宙:月亮是何時出現(xiàn)的?第一個照耀的是誰呢?

這些問題,時至今日,依然找不到答案。

但是,卻是人類前進的開端,有了疑問,方有探索。

正如屈原三千年前的《天問》,是疑問!如今,嫦娥升空、天宮建成,是探索。

壯闊的胸懷之后,他感傷人世易逝:月亮永恒,可人生呢?

人也一代一代傳承,與月亮永恒相伴。

當人再次凝視月亮,不再是孤獨、寂寞、感傷,更是對人生、甚至人類、宇宙、生命的另一重思考。

只是一首普通的詩,卻有永恒的深度,怎會不令人久久回味呢?

· 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是初唐詩聲律化最成功的典范

凡是讀過《春江花月夜》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一件事,它太美了。

語言足夠美,意境足夠美。

春天、江水、花兒、月亮、夜晚,只一個意象,已經(jīng)足夠美麗。

而張若虛,將春、江、花、月、夜交疊在一起,構(gòu)成了壯闊、美麗、深邃的意境。

就算是不懂詩的人,只要讀完《春江花月夜》,都會感慨:真美?。?/p>

所以,聞一多先生贊道: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

音樂聲律美。

在《春江花月夜》中,春、花、月、江、夜五字反復(fù)出現(xiàn),回旋復(fù)沓。

清代學者范大士說:層層靈活,如剝焦心,全不覺字句牽合重復(fù)。

像極了《詩經(jīng)》,而眾所周知,《詩經(jīng)》最早是民歌,是唱出來的。

詩意之處,《春江花月夜》如一曲美妙的樂曲,久久回旋在心中。

· 許多唐詩宋詞,沒有脫離《春江花月夜》的內(nèi)容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第一首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詩的作品,對后代詩歌創(chuàng)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春江花月夜》中有好多名句被后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

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

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jù)“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

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得到無數(shù)大詩人的化用,這樣的詩是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

時至如今,無數(shù)的人讀著《春江花月夜》抒發(fā)思念,無數(shù)人聽著《春江花月夜》,思考人生。月是永恒的,而《春江花月夜》讓我們在望月時,找到情感的抒發(fā)口,思念不絕。

◎本文來源:“詩詞世界”“古詩詞大賞”,圖源網(wǎng)絡(luò),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