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藝術在南山·大地藝術季”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的麥田開幕?;顒勇撌种袊嗉颐佬g學院的師生作為主創(chuàng)團隊,在東林鎮(zhèn)田野與村落中創(chuàng)作42件在地性大地藝術作品,以廣袤大地為畫布、以自然元素為媒介,將藝術裝置、景觀藝術等多元藝術形式巧妙融入田野與村落,精心構建“沒有屋頂的美術館”,讓游客和當地群眾在鄉(xiāng)野間品味藝術。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的藝術作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的藝術作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參展的藝術作品。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一件名為《注定》的藝術作品。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一件名為《金色麥浪》的藝術作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的藝術作品(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村民從參展的藝術作品旁走過。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工作人員在體驗一件可以互動游戲的藝術作品《泡泡平衡》。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25日拍攝的田野間一件名為《心靈誓言》的藝術作品。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地理科普延伸閱讀
藝術在南山·大地藝術季:以地理空間重構鄉(xiāng)村敘事
2025年4月25日,湖州市吳興區(qū)東林鎮(zhèn)“藝術在南山·大地藝術季”正式啟幕。這場以“重拾清麗地”為主題的藝術實踐,以萬畝麥田、?;~塘等典型江南地理空間為載體,通過藝術介入鄉(xiāng)村,探索鄉(xiāng)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共生路徑。
東林鎮(zhèn)地處長三角生態(tài)綠色一體化發(fā)展示范區(qū),其“山-水-田-村”的地理格局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天然場域。藝術家團隊深入村落調研,挖掘桑蠶文化、水利智慧等在地基因,將稻草、竹編、陶土等本土材料轉化為藝術語言。例如,某裝置以清代《南潯鎮(zhèn)志》水利圖譜為藍本,用3D打印復原古閘口結構,配合AR技術呈現歷代治水智慧;另一組作品則將村民口述史轉化為光影劇場,在百年老宅內演繹絲商家族的興衰,使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地域文化解碼與重構的媒介。
藝術季打破傳統(tǒng)美術館的物理邊界,將麥田、水渠、農舍等生產生活場景轉化為“無界美術館”。藝術家利用鏡面反射、風力裝置等技術,使作品與自然肌理深度融合。某裝置通過鏡面將麥田與天空倒置,模糊人工與自然的分野;另一作品利用廢棄農具重組為聲學裝置,在風中奏響田園交響曲。這種“在地敘事”策略,既激活了鄉(xiāng)村空間的美學價值,又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藝術體驗。
更值得關注的是,藝術季提出“藝術平急兩用”理念,將藝術設施與鄉(xiāng)村應急避難場所結合,實現空間功能的復合化利用。同時,藝術市集、麥田咖啡館等消費場景的植入,帶動了村民參與文創(chuàng)產品制作,2024年平谷區(qū)南山村同類活動使旅游收入增長40%,民宿入住率提升至85%。這種“藝術+文旅”模式,將藝術流量轉化為在地收益,為鄉(xiāng)村經濟生態(tài)注入新動能。
在生態(tài)文明與鄉(xiāng)村振興雙重語境下,“藝術在南山·大地藝術季”以地理空間為載體,以文化記憶為內核,以經濟賦能為目標,為當代鄉(xiāng)村建設提供了藝術介入的新范式。
責任編輯:程家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