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最近掀起了一場“刪帖風暴”:一切都源于簽證大棒下的咄咄逼人。

一、簽證危機下的集體恐慌:千名學生請求刪除報道

斯坦福大學《斯坦福日報》主編格蕾塔·賴希的郵箱在4月迎來“爆炸式”刪帖請求——20份來自國際學生的刪改申請,涵蓋引語、署名甚至整版評論文章。這場始于塔夫茨大學的“刪帖潮”,正以驚人速度蔓延至全美160所高校:自3月下旬以來,超過1000名國際學生的合法身份被終止,直接引發(fā)校園媒體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內(nèi)容自刪運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塔夫茨大學土耳其學生魯梅伊薩·奧茲圖爾克的遭遇成為導火索。她因在校園報發(fā)表批評以色列的文章,3月被移民局拘留并面臨驅(qū)逐。其律師指出,這是“對校園言論的直接報復”。哥倫比亞大學巴勒斯坦學生馬哈茂德·哈利勒更被關押在路易斯安那州拘留中心達42天,罪名是“危害國家安全”——而他唯一的“罪行”,是在學生論壇呼吁投資撤資。

二、簽證 revocation:懸在國際學生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

這場“刪帖風暴”的核心,是特朗普政府3月啟動的“學術安全審查”升級計劃。根據(jù)國土安全部內(nèi)部文件,所有參與“敏感議題抗議”的F-1簽證持有者,包括巴以沖突、氣候變化等話題,均進入“高風險名單”。數(shù)據(jù)顯示,僅3月第四周,加州大學系統(tǒng)就有237名學生簽證被撤銷,理由多為“危害校園安全”,而這些學生中78%曾發(fā)表過激進言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恐怖的是“追溯性追責”機制:學生新聞法律中心發(fā)現(xiàn),移民局正通過抓取校園媒體存檔,追查三年前參與抗議的國際學生。俄亥俄州立大學《燈塔》雜志被迫刪除2023年一篇關于校園平權(quán)的報道,只因引用了一名如今簽證瀕危的博士生言論。“我們在改寫歷史,”主編艾瑪·沃茲尼亞克坦言,“但更怕成為驅(qū)逐幫兇?!?/p>

三、新聞倫理的崩塌:從“如實記錄”到“自我審查”

這場危機正摧毀校園媒體的根基。斯坦福日報首次允許匿名評論文章,塔夫茨日報建立“刪帖委員會”,南伊利諾伊大學《阿萊斯特爾》干脆凍結(jié)了抗議報道板塊。學生記者們陷入前所未有的倫理困境——當土耳其學生要求刪除“庫爾德工人黨”相關引語,當沙特留學生懇請隱去“女權(quán)運動”署名,新聞的真實性與保護消息源的責任激烈碰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前我們?yōu)闋幦∧涿麢?quán)與校方對抗,現(xiàn)在卻主動勸作者隱身?!备鐐惐葋喺卧u論主編亞當·金德展示著郵件列表:6篇待發(fā)稿件因作者擔憂簽證被撤下,8篇舊文正在走刪除流程。這種集體性自我審查,讓校園媒體淪為“帶刪除鍵的新聞工廠”。

四、特朗普的“精準打擊”:從意識形態(tài)到移民政策的雙重絞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政策背后是清晰的政治算計:特朗普政府將校園視為“ woke 意識形態(tài)堡壘”,3月27日簽署的《學術誠信行政令》授權(quán)教育部切斷任何“容忍激進言論”高校的聯(lián)邦撥款。而移民局同步行動,將“參與有爭議校園活動”列為簽證吊銷的“道德敗壞”條款——這直接命中國際學生的軟肋:他們的I-20表格比言論自由更重要。

數(shù)據(jù)揭示系統(tǒng)性壓制:在1000名身份被終止的學生中,63%來自中東、南亞地區(qū),82%曾參與少數(shù)族裔權(quán)益活動。更吊詭的是,這些學生的GPA平均達3.7,遠高于全校3.2的平均值——他們正是美國大學最想留住的“優(yōu)秀人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學術自由的黃昏:當校園成為“思想邊境”

這場風暴正在重塑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形象。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指出,美國大學的“開放包容”金字招牌正在剝落:麻省理工學院失去12%的中國博士生申請者,牛津大學收到的美國抗議類研究項目激增300%。最諷刺的是,斯坦福大學國際招生辦4月剛推出“言論自由保障”宣傳片,就收到17名準新生的拒信,理由是“害怕成為下一個奧茲圖爾克”。

“這是對學術共同體的背叛。”明尼蘇達大學新聞倫理學家簡·基特利警告,當學生在課堂上不敢討論巴勒斯坦,在報紙上不敢署真名,在宿舍不敢保存抗議海報,大學就不再是思想的熔爐,而是“帶WiFi的移民監(jiān)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被刪除的不僅是帖子,還有學術的靈魂

當斯坦福日報的服務器里,“巴勒斯坦自決”“反戰(zhàn)游行”等關鍵詞的搜索結(jié)果越來越少,當塔夫茨大學的檔案庫中,2025年春季號的激進言論被批量抹除,美國高等教育正在經(jīng)歷一場靜悄悄的思想清洗。那些顫抖著點擊“刪除”的學生們,刪除的不只是自己的觀點,更是學術自由最鮮活的注腳——畢竟,當年輕人在校園里都要為言論自由買“刪帖保險”,這個國家的未來,還有多少可能性敢公開發(fā)聲?

數(shù)據(jù)支持:

- 國土安全部《學術安全審查升級備忘錄》(2025年3月)

- 學生新聞法律中心《校園媒體刪帖趨勢報告》(2025年4月)

- 移民與海關執(zhí)法局(ICE)簽證 revocation 數(shù)據(jù)(2025年3月)

- 塔夫茨大學總法律顧問辦公室內(nèi)部郵件(2025年4月)

- 國際教育協(xié)會《美國大學招生信心指數(shù)》(2025年4月)

(本文所有信息均源自美聯(lián)社公開報道及美國政府官方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