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駐村第一書記李新陽:實干為筆 繪就鄉(xiāng)村振興美麗畫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文艷

大干澗村時常在李新陽的夢境里浮現。有時,是3月漫山潔白的茶花如落雪般點綴翠色;有時,是村民相攜采茶,將希望一同采擷;有時,是村民大會上此起彼伏的爭論聲。盡管駐村任期結束已9個多月,但大干澗村的一草一木,都深深烙在李新陽的記憶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新陽在閱覽室讀書。受訪者供圖

村里來了第一書記

作為合肥海關所屬的合肥新橋機場海關旅檢三科一級主辦,李新陽長期扎根基層。2014年,他遠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參與援疆工作,在海拔數千米的雪域邊疆踐行使命擔當;2017年,他前往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縣鲖城鎮(zhèn)楊營村助力當地村民脫貧致富;2021年6月,他奔赴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諸佛庵鎮(zhèn)大干澗村,開啟3年的駐村幫扶工作。

李新陽踏入大干澗村才發(fā)現,這個“藏”在群山深處的村子,竟是霍山縣144個村和社區(qū)里唯一的“鄉(xiāng)村振興重點推進村”。李新陽直言:“這是全縣基礎最差的村子,更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比這更棘手的是,村集體還背負90多萬元的外債。既沒拿得出手的產業(yè),也沒資金家底,2020年村集體收入只有14萬元。”

大干澗村地處大別山腹地,全村2500多名戶籍人口里,僅有1600多人常住,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務工和種植農作物。

聽說村里來了駐村干部,村民們很好奇,大伙兒三三兩兩往村委會聚攏。打過照面后發(fā)現是個年輕人,心中不禁滿是疑慮。有的村民小聲嘀咕:“也不知道這個干部靠不靠譜,能不能給咱們村找點出路”;有的村民拉著鄰居小聲議論:“聽說是海關來的干部,你說能懂農村嗎?”

面對質疑,李新陽信念堅定,深知這是基層工作的必然挑戰(zhàn),唯有以務實行動取信于民,才能踐行鄉(xiāng)村振興使命。

初到大干澗村的李新陽,面對村集體沉重債務和產業(yè)發(fā)展難題時,行事謹小慎微。開會時反復斟酌,不輕易表態(tài),這讓滿心期待的村干部和村民有些失望。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陳再友每天帶著李新陽滿村轉悠,每到一處就問:“李書記,咱們搞什么項目合適?”面對陳再友的追問,李新陽很多時候都沉默不語,有時被問急了也只含糊地擠出一句“再看看”。

“凌晨兩點的大干澗村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陳再友的話在我耳邊不?;仨憽!崩钚玛柣貞?。村集體的外債,村民對他的質疑讓李新陽輾轉難眠。但他深知,越是艱難,越要穩(wěn)住陣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諸佛庵鎮(zhèn)大干澗村一角。李新陽/攝

探尋振興之路

懷著“駐村更助村”的信念,李新陽明白,深入調研是要找準鄉(xiāng)村振興的發(fā)力點。此后,他每天揣著小本子穿梭于村落之間,即便有農戶住在大山深處,他也堅持徒步翻山前往,有時一上午只能走訪一戶。在與村民拉家常的過程中,他詳細記錄下每一戶的意見訴求。遇到有困難的群眾,他都會和農戶一同探討解決方案,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

李新陽還常常自掏腰包,隔三差五給困難群眾送去雞蛋、水果。逢年過節(jié),他聯系合肥海關等幫扶單位,協(xié)調物資,籌措資金,為村民購買生活必需品。有一次,一位90多歲的獨居脫貧戶給李新陽打電話,稱遭遇了山體滑坡,李新陽迅速趕到現場,帶領村民幫忙清理院子里的山石,想辦法救助老人的生活。

村民俞偉說:“李書記為人隨和,村民有問題找他,他都會想辦法幫助解決。村里有些老年人不懂醫(yī)保繳納流程,他就耐心地去幫助解決問題,大家都很信任他。”“村民對我的信任,是在日積月累的行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唯有實實在在地為他們付出,才能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溫暖與誠意。”李新陽說。

經過走訪農戶和深入研讀鄉(xiāng)村振興政策,李新陽的工作思路和方向漸漸明晰:鄉(xiāng)村振興必須要有產業(yè)支撐,而發(fā)展產業(yè)就得因地制宜找準定位,才能筑牢村子長遠發(fā)展根基。

作為合肥海關的選派干部,李新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帶領團隊前往黃山、六安、亳州等地,深入企業(yè)考察中藥材種植、茶葉出口、毛竹加工,學習種植技術、運營模式與市場拓展等經驗。

考察結束后,李新陽覺得,依托國家對鄉(xiāng)村振興的支持政策以及合肥海關的專業(yè)指導,大干澗村的機會來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諸佛庵鎮(zhèn)大干澗村正在建設中的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李新陽/攝

“滿山茶樹就是金山銀山”

李新陽懷揣決心與信心組織召開村務工作會議,商討種植哪些高附加值作物。會上,質疑與期待的情緒交織碰撞。他剛介紹完幾個備選項目,現場幾位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就質疑:“高附加值作物種植技術要求高,前期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市場風險也不小,咱們村有幾個人能做?”大干澗村作為空心村,留守的多是婦孺老人,不少村民既盼望新項目能讓村莊重煥生機,又對項目的可行性與潛在風險存在顧慮。

面對村民的擔憂,李新陽深知坐等不是辦法。一日清晨,他沿著彎曲的山路前行,在經過一片茶園時看到茶樹在晨霧中伸展著深淺不一的綠葉,李新陽駐足凝視,村子里的茶葉多是小作坊生產及零散銷售模式,始終未能發(fā)揮出應有的經濟價值,陷入“守著資源卻難致富”的發(fā)展瓶頸。李新陽瞬間捕捉到了破局之道:標準化種植保證品質、規(guī)?;a提升效率、國際化銷售打開市場,這三把鑰匙,或許是開啟大干澗村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

在一次村民代表大會上,眾人正為發(fā)展產業(yè)方向猶豫不決時,李新陽翻開記錄著大量調研和村民建議的筆記本,堅定地說:“咱們的父輩在20世紀80年代土地聯產承包時種下第一株茶苗,40多年來茶香從未間斷?,F在雖然種植有些規(guī)模,但小作坊生產和單一的內銷老路,讓我們在市場中毫無競爭力,茶農收入也沒保障。我們缺的不是茶葉,而是整合資源的決心、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和出口茶原料的銷售渠道。只要整合資源,建起標準化茶企,統(tǒng)一收購茶農的鮮葉,從種植到加工全流程規(guī)范管理,打通銷售渠道,這滿山茶樹就是金山銀山?!?/p>

陳再友補充道:“大伙兒不要前怕狼后怕虎,咱們看準了就要去干,趁著合肥海關幫扶的機會,抓住這次致富的發(fā)展機遇。咱們村已是縣里唯一的‘重點推進村’了,這說明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現在不敢拼,以后咱們村拿什么翻身?”

深山里的振興答卷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方案打磨與項目申報,李新陽帶領村民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攻克了土地審批、資金籌措、設備采購、工藝提升等難關。最終,一座占地7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在大干澗村拔地而起。輕鋼結構的廠房內,儲藏室、冷庫、快速檢測室等功能區(qū)建設井然有序。李新陽每天都到廠房走一走,查看建設進度。

他回憶,那段時間太累了,深夜回到住處,閉上眼睛,腦海中就浮現出漫山遍野盛開的白色茶花和村民背著竹簍穿梭其中的豐收景象。然而,市場價格暴跌、海外訂單減少的擔憂,又時常如潮水般襲來,讓他從夢中驚醒。壓力,不僅源于對項目失敗的擔憂,更來自不愿辜負各方信任的責任感。李新陽深知,這座廠房不僅僅是座建筑,更是全村人的希望,容不得半點閃失。

為確保茶廠運營萬無一失,在合肥海關支持下,李新陽帶領兩名村干部赴黃山對8家出口茶企進行全流程學習調研。隨后,他們又前往霍山縣相關部門,爭取政策扶持與項目支持,并邀請安徽省內海關系統(tǒng)、政府職能部門及龍頭企業(yè)代表到大干澗村實地調研指導。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智囊團”圍繞茶葉農殘控制、種植標準規(guī)范、茶葉出口行情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指導和培訓。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這座凝聚著集體智慧與汗水的現代化茶廠,最終成為大干澗村亮眼的產業(yè)地標,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李書記有擔當,能力強,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為村民辦實事?!标愒儆烟崞鹄钚玛栙澆唤^口。

2023年,茶廠進入試運營,李新陽積極引入外來企業(yè)攜手合作,年末核算時,村集體新增的兩萬元收入雖顯微薄,卻也標志著產業(yè)發(fā)展邁出第一步。但同時也暴露出生產設備與生產線銜接不暢、功能區(qū)規(guī)劃存在缺陷、變壓器穩(wěn)定性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李新陽與村干部迅速制定整改方案。

經過系統(tǒng)性改造升級,2024年,茶廠運營實現質的飛躍,生產效率顯著提升。茶廠貢獻的村集體收入從試運營時的兩萬元提升至5.2萬元,實現了翻倍增長。此外,茶廠還帶動100多戶茶農增收共計20多萬元,平均每戶增收約2000元。

村民蘇華社難掩喜悅之情:“我家種了兩畝多茶樹,以前賣鮮葉總擔心銷路不暢和價格波動,自從家門口建茶廠,鮮葉的銷路和收購價更穩(wěn)定了,現在還吸引外面的茶商來我們村收購茶葉,我們議價的底氣也足了。茶葉是按品質分級定價,行情好的時候,每畝收入有三四千元,日子越過越有盼頭?!?/p>

從初到村里時,村民質疑的目光,到后來飽含信任的笑容;從產業(yè)起步的艱難探索,到茶產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李新陽用3年時間,在大干澗村這片土地上書寫了實干擔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