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為啥又稱“紅色盆地”

譚繼和

巴蜀地形復雜多樣,含盆地、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高山諸種類型,大致可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四川盆地,西部為川西山地和高原。

東部:四川盆地

東部:地形為典型的發(fā)育完整,周延無缺的盆狀,四周為群山環(huán)拱,西連青康藏大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北界秦嶺和大巴山,海拔約在2000米以上;南界苗嶺,高度稍低,海拔亦在1000米以上;中部盆底低下平坦,地質上乃古代一內陸湖盆,因沉積有巨厚的侏羅紀、白堊紀紫紅色砂頁巖,故又有“紅色盆地”之稱。

盆底大致可以廣元、雅安、敘永和奉節(jié)四地的連線為界,面積約17萬平方千米,形狀像個菱形的大盆。

在盆地地貌圖上,以華鎣山、龍泉山為界,我們可以用筆畫出盆地內部西、中、東三個部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川省地圖(圖源: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

西為川西沖積平原,居于龍泉山以西,面積為9000平方千米,是四川全省僅有的大平原。其中,以岷江、沱江沖積成的成都平原為最大,為盆地中農產(chǎn)最盛、人口最密區(qū)域,古稱“華陽之地”。因在華山之南,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故稱為“華陽國”,是巴蜀古文明興起的中心地域。

中為龍泉山與華鎣山之間的川中方山丘陵,已辟為梯田、臺土,是全省最大的農業(yè)區(qū)。

東為華鎣山以東的川東平行嶺谷,由西山(華鎣山)、中山(銅鑼山)、東山(明月山)等大小20余條條狀山嶺和丘陵臺地相間排列而成。

盆地內地形,山地約占40%,丘陵占51.9%,平原占7.2%。因地形多樣,物產(chǎn)豐饒,資源豐厚,自然條件十分優(yōu)越,自古以來即為農業(yè)富庶之區(qū)。

“天府之國”的美譽,主要就是指的四川盆地。

盆地周邊,四周高山連綿,為盆地與鄰接地區(qū)間的自然界線。

盆地北緣為米倉山和大巴山,山外為漢水河谷盆地。

盆地東緣為川鄂界上的巫山山脈,乃長江三峽地貌的展示處,其外為湖廣盆地,古稱“云夢澤”。

盆地東南緣為武陵山脈,山間為施南盆地,屬于湖北,以七曜山為川鄂分界線。

正南緣為婁山山脈,橫亙其外為云貴高原。

西南緣為大小涼山,山外為寧南高原。

西緣為龍門山、邛崍山、夾金山、大相嶺,山外為青藏高原東麓和橫斷山脈南端。

盆地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對巴蜀文明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帶來強烈影響:

一方面,盆地四周有高山屏障,自成一個地理單元,古稱“四塞之國”,使它的文化面貌具有顯著的獨特性,即古人所謂“人情物態(tài),別是一方”;

另一方面,巴蜀文化雖不可避免地具有農業(yè)文明的封閉性和靜態(tài)性,但它也具有對外努力開拓的開放性和對內充分凝聚的向心性。這一特點在相當程度上與地理環(huán)境有關,而且時代越古,這種關系越密切。尤其是環(huán)境的多樣化和兼容性帶來山林竹木,瓜果藥材、北粟南稻、桑蠶漆蠟,應有盡有,比東亞大陸哪個區(qū)域都要富饒,從而促成了巴蜀人巧思勤作,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等個性傳統(tǒng)的形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府農博園的油菜花海(圖源:成都發(fā)布)

要想跨出盆地,那么,東出三峽,便與楚文化的孕育地江漢平原山水相通;北越秦嶺、大巴山,便與秦隴文化的中心關中之地嶺谷相連;走近西北,則與橫斷山脈的“藏彝羌走廊”相接。

所以,司馬遷說“棧道千里,無所不通”,本來閉塞的盆地反而因地理條件的多樣性和多變性而導致古代四方的交通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多元便利,形成巴蜀文化善于兼容和開放的明顯特點。

西部:川西山地和高原

西部包括盆地西緣山地以西的高原和高山峽谷地區(qū)。西北為甘孜—阿壩高原,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南一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壩風光(圖源:阿壩州文化廣播電視體育和旅游局)

發(fā)源于岷山高原上的岷江上游地區(qū),古稱“江源”,是氐羌高原文化較早發(fā)展起來的地方,也是蜀文化的來源地之一。

西則為橫斷山脈,有沙魯里山、大雪山、邛崍山和大涼山,是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北翼,山海拔均在四五千米以上。

其中大雪山之巔的貢嘎山高達7508.9米,是四川第一高峰,白雪皚皚,冰川崢嶸。這里,山大谷窄,峻嶺深壑,巉崖峭壁,險阻異常。嶺谷高差往往在兩三千米以上,是全國地表起伏最懸殊的地區(qū)之一。

這里從北到南,大雪山、邛崍山和大涼山等南北向山脈構成橫斷山脈,是四川東部和西部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是農業(yè)區(qū)域與游牧區(qū)域天然的界線。東部和西部不同特征的地貌、氣候、植被、農業(yè)和民族,均在這里分界,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

作者簡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繼和,著名歷史學家,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員,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四川省歷史學會名譽會長,蜀道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965年在四川大學歷史系徐中舒先生門下。先秦史專業(yè)副博士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通史》編寫組工作。1976年回蓉,長期從事巴蜀文化研究,主要著述有《巴蜀文化通史》(主編)和《巴蜀文化辨思集》《巴蜀文脈》《歷史文化資源與城市神韻建設》等。

來源:成都方志

作者:譚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