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土

編輯/兩把刀

——【·前言·】——

當聽到“袁世凱孫子”這個標簽時,你可能會聯(lián)想到權(quán)謀、爭議甚至歷史罵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是今天要說的這位袁家后人,卻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實驗室里,一生與科學為伍,一生都在科學中尋找真理,甚至在冷戰(zhàn)最膠著的時候,將漂亮國的核機密交給我國。

他就是袁家騮,一個讓楊振寧直言“我們欠他太多”的華人物理學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從總統(tǒng)府公子到實驗室苦行僧

1912年,當袁世凱在紫禁城外演著復辟鬧劇時,他的次子袁克文正抱著襁褓中的袁家騮在天津租界里躲債。

這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童年記憶里沒有總統(tǒng)府的雕梁畫棟,只有母親舉著菜刀追砍賭鬼父親的驚叫聲,以及天津衛(wèi)碼頭工人的號子。

“父親總說我們家是‘敗犬偏遇連夜雨’。”袁家騮晚年回憶時苦笑著搖頭。袁克文這個民國四公子之一,把祖?zhèn)鞯木魅迷诹嗽娫~歌賦和古玩收藏上,卻把科學火種悄悄埋進了兒子心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其他世家子弟在舞廳里跳著華爾茲時,14歲的袁家騮正趴在天津圖書館地窖里,借著漏進來的月光抄寫居里夫人的傳記。

命運的轉(zhuǎn)折來得猝不及防。1930年,袁克文因販賣假古董被捕,袁家騮被迫中斷燕京大學學業(yè)。他揣著最后一塊銀元南下上海,在閘北棚戶區(qū)找了間每月租金三毛的閣樓。

白天在同濟大學當物理實驗員,晚上就著煤油燈演算相對論,餓了就啃兩口鹽水煮白菜幫子。這段經(jīng)歷被他戲稱為“與薛定諤方程同居的日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1936年。加州理工學院來華招生的米爾ikan教授,在面試時被這個穿補丁長衫的中國青年震住了:袁家騮用自制的云霧室,成功觀測到了宇宙射線中的正電子軌跡,而這項發(fā)現(xiàn)本該屬于三年后的安德森。

當米爾ikan拍著桌子喊“你該去諾貝爾領(lǐng)獎臺”時,袁家騮正為湊齊船票錢在當鋪門口徘徊。

二、冷戰(zhàn)最前線的科學特工

1954年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空氣中彌漫著劍拔弩張的氣息。作為華裔科學家,袁家騮的每個數(shù)據(jù)都要經(jīng)過FBI三次審查,但他依然在粒子加速器里埋頭苦干。

當杜魯門宣布對華實行全面技術(shù)封鎖時,他正在進行的“μ子壽命精確測量”實驗,恰好是氫彈研發(fā)的關(guān)鍵參數(sh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段時間我常做噩夢,夢見自己變成兩半?!痹因t在日記里寫道。白天,他指導美國軍方建造全球首個兆電子伏特加速器。

深夜,他偷偷將計算數(shù)據(jù)謄寫在衛(wèi)生紙上,通過香港轉(zhuǎn)交給錢三強。這些用隱形墨水寫就的“情書”,后來成為羅布泊核試驗場的重要參考。

最驚險的時刻發(fā)生在1957年。當楊振寧、李政道因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獎時,袁家騮實驗室的保險柜里正躺著證明該理論的α粒子數(shù)據(jù)。

《時代》周刊記者曾追問:“您是否后悔沒在論文上署名?”他指著實驗室墻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條幅反問:“你知道中國第一顆蘑菇云里,有多少是華人科學家用頭發(fā)絲換來的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用漂亮國納稅人的錢給我國造加速器

1973年,當65歲的袁家騮帶著美國核能委員會的退休金回到北京時,中關(guān)村物理所的實驗室還在用算盤計算數(shù)據(jù)。

他二話沒說,把全部積蓄換成設(shè)備清單:從高精度示波器到鈹金屬反射體,甚至包括自己用了二十年的那臺手搖計算器。

“袁先生就像個科學界的丐幫長老?!碑敃r的研究員王淦昌笑著回憶。為了給中國爭取國際合作機會,袁家騮在日內(nèi)瓦聯(lián)合國大樓前絕食三天,逼得瑞士政府同意將歐洲核子中心的參觀名額分給中國。

當西方記者嘲笑這是“乞丐外交”時,他舉起一根從廢品站撿來的鎢絲:“看見沒?這就是當年錢學森帶回國的火箭材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當個人命運撞上歷史洪流

袁家騮的辦公桌上始終擺著兩張照片:一張是1948年與妻子吳健雄在普林斯頓的婚禮照,另一張是1972年與周總理的握手照。袁家騮這位娶了“東方居里夫人”的科學家,用一生演繹著科學版的《抉擇》。

“我永遠記得1950年那個夜晚?!?a class="keyword-search" >吳健雄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美移民局以“防止技術(shù)泄密”為由,要求袁家騮簽署放棄我國國籍的聲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沉默良久,突然抓起鋼筆在文件背面寫下麥克斯韋方程組:“你們要禁錮的是這個,還是我這個黃皮膚的人?”

在給兒子的信中,他自嘲是“科學界的騾子”——既享受著漂亮國實驗室的資源,又牽掛著黃河岸邊的質(zhì)子加速器。

直到2003年去世,他的骨灰盒上仍刻著那個矛盾的稱呼:“美籍華人物理學家袁家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