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問過我是誰,卻偏偏回答不出來。僅僅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難倒很多哲學家,也可以難倒幾乎所有的人。

一般人會認為我就是叫我的名字的這個人,應該非常簡單。其實我是由什么組成的?又有怎樣的運行機制,并不是所有人都懂,或者說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不懂。釋迦牟尼一生都在參悟人是什么東西?人為什么會有生老病死?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傳說他參透了,悟透了,看到了三界眾生的狀況,覺得應該傳播佛法,要普度眾生。當然這種說法是后代僧人傳播的。而釋迦牟尼究竟看到了什么,卻并不能讓所有人知道。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理解的世界也是不一樣的,倘若讓別人來感受釋迦牟尼看到的世界,怎么說都是不可能的。即便佛家有心心相印的說法,傳衣缽的時候要實現(xiàn)以心傳心,也沒有說明白佛法大意,沒有說明白釋迦牟尼看到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就更別提我是誰的問題了。很多禪宗的高僧大德參透以后,認為我就是我,完全靠每一個人印證。但這種說法等于沒說,我的概念和真實的我是不一樣的,雖然我的概念有一定的指向,但真實的自我究竟是什么樣的,需要每一個人去體會,而體會又變得千差萬別,當然也就產(chǎn)生了諸多的悖論。
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說明白我是誰,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從所有的角度認識一個人。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為何會有人生?為何會有生老病死?人為何會有痛苦和歡樂?已經(jīng)不是一般人能夠解釋的了。人本身是很復雜的,雖然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結(jié)合體,拋開社會關(guān)系之后,人就變成了動物,但動物性的人也沒有被完全理解。人身上到底有多少神奇的能力?靈肉到底是如何結(jié)合在一起的?人的意識和思維脫離軀體之后能否獨立存在?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應該是存在的,但很多人又說不存在。人類的科技發(fā)展還是太慢了,研究肉體和靈魂的學問,會遇到瓶頸,尤其要探討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本身就是不可捉摸的,即便引入了量子理論,引入了引力學定律,用了高科技手段,也不一定能研究透徹。世界有太多未解之謎,人的生命本身就是未解之謎,不可能為科學完全研究透徹。人的生命到底從哪里來?又是如何進化的?靈肉到底是如何結(jié)合的?到現(xiàn)在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準確的答案可以滿足人們的求知欲。

禪宗的僧人們要參悟,有的參悟話頭,有的要用機鋒和棒喝來開悟。參悟的僧人算是自由了,起碼精神上獲得了自由,而且認為自己像佛祖一樣,看到了三界眾生,要在云游的過程中普度眾生了,或者直接跑到別的寺廟掛單,要求印證。很多偉人看到了生命的無常,想要常住人間,卻并不能實現(xiàn),就要想一想我是誰的問題,我來到這個世界要干什么?干成了之后應該怎么辦?雖然人們都有名字,而且認可這個名字,但名字并不等于我,只是我的一個代號,是一個代碼,便于辨認。拋開名字不談,名字指向的這個我應該是社會關(guān)系中的我,而不是自然中的我。拋開社會關(guān)系,那么自然中的我就會現(xiàn)身,而自然中的我具有一些動物的屬性,并不一定是真實的自我。拋開動物屬性,那么自然中的我就只剩下了靈肉結(jié)合體,似乎和嬰兒沒有什么區(qū)別。就好像一個沒有裝操作系統(tǒng)的電腦一樣,硬盤是一片空白的,需要裝入操作系統(tǒng),才能順利運行各種程序。人的意思也是這樣,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來運行,才能適應社會,而各種程序都是后天訓練的結(jié)果,也是接受社會馴化的結(jié)果。
當放下所有的身外之物,放下所有的思想和意識,整個人就變得一無所有,而這種一無所有恰恰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人的生命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的,從無中來,到無中去,什么都帶不走,而所謂的人生只是人體驗了一番而已,并不具備多么偉大的意義,甚至對于地球來說根本就沒有意義,只不過人們賦予了人生一定的意義而已。拋開人生和富裕的意義,人就變得自由起來,把一切看淡,把一切都放下,回歸到原始狀態(tài)的我,而這種我并非不能融入社會,而是回家之后躺在床上,放松之后,就會感覺這個我的存在。當然這個我并不是意識分裂的我,而是原原本本的我,倘若用心理學來解釋,就是暫時放下潛意識,去感受靈動而活潑的潛意識。當然潛意識也不等于我,還有無意識。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就是有自我,有本我,還有超我。似乎有些道理,但很多心理學派都有道理,而他們的理論又往往矛盾,甚至互相攻擊,就證明心理學很多理論都是虛妄的,是暗示了一些人之后才起作用的,并沒有心理學家探討的規(guī)律性作用。離開了腦科學研究談心理學,簡直是緣木求魚,而研究的結(jié)果又大多成了鏡花水月,并不切實際。我到底是誰?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說明白,因為每個人的意識和思想都不同,一說就錯了,叫做開口即錯。但人與人是之間有關(guān)系,都有共同擁有的東西,就是那個真正的普遍性的我是相同的。

倘若人人都能思考我是誰的問題,都能感受內(nèi)在的那個我,就會感到一種自由,或者說覺得人生應該重在體驗,而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質(zhì),也不在于追求享受,不然我是誰的問題始終都會被人們忽略,而人們追求一輩子外在的事物,卻最終沒有體驗當下美好的生活,怎么說都算荒廢了一生。即便我是誰的問題充滿了悖論,人們也仍然要去探索,去體驗人性的美麗,去感受世界的美好,當然也就感受了人生的美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