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jīng)的課題,每當看到有人在葬禮上痛哭流涕,總覺得這才是對親人離世最真實的情感表達??捎行┠腥?,在面對親人離開時,卻始終保持沉默,一滴眼淚也不掉。旁人或許會覺得他們冷漠、薄情,殊不知,這些 “不哭” 的背后,藏著太多難以言說的故事。親人去世后不哭的男人,大多逃不過這三種類型,每一種都讓人揪心。
習慣壓抑情緒,將悲傷藏在心底

在傳統(tǒng)觀念里,“男兒有淚不輕彈” 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男人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不能輕易表露脆弱。久而久之,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情緒,即便內(nèi)心悲痛萬分,也不會在外人面前掉眼淚。
朋友的父親離世時,他全程冷靜地處理后事,安排葬禮、接待親友,沒有露出一絲悲傷的情緒??傻人腥硕茧x開后,朋友才發(fā)現(xiàn),父親生前最愛的茶杯被他悄悄收進了柜子深處,自己則整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后來聊天時,他說:“從小我爸就告訴我,男人要扛得住事,不能哭哭啼啼的?,F(xiàn)在他走了,我得把事情都安排好,不能讓他在那邊還操心?!?這種男人,不是不傷心,而是習慣了把悲傷藏在心底,用堅強的外殼包裹住脆弱的內(nèi)心。
過度震驚,一時無法接受現(xiàn)實

親人的離世往往來得突然,有些人會因為過度震驚,陷入一種 “情緒麻木” 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得平靜異常,甚至哭不出來。他們并非對親人沒有感情,而是大腦一時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鄰居家的老人突發(fā)疾病離世,兒子趕到醫(yī)院時,老人已經(jīng)沒有了呼吸。他站在病床前,眼神空洞,既沒有哭喊,也沒有流淚,只是機械地聽從醫(yī)生的安排。直到葬禮結(jié)束好幾天后,他才突然崩潰大哭:“我總覺得我爸還在,好像昨天還和我說話呢,怎么就沒了呢?” 這種 “延遲悲傷” 在現(xiàn)實中并不少見,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消化親人離世的消息,等到真正接受現(xiàn)實時,那份悲痛才會如潮水般涌來。
選擇用行動紀念,而非淚水表達

還有一類男人,他們認為比起用眼淚表達悲傷,更重要的是用實際行動紀念親人。他們會把對親人的思念轉(zhuǎn)化為生活的動力,好好活著,完成親人未竟的心愿。
同事的母親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他成家立業(yè)。母親去世后,他沒有沉浸在悲傷中,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時也積極尋找合適的伴侶。他說:“我媽要是知道我每天哭哭啼啼,肯定會難過的。我好好生活,就是對她最好的告慰?!?這類男人,用自己的方式延續(xù)著對親人的愛,雖然沒有眼淚,卻在心里為親人留了一塊最柔軟的位置。
眼淚不是衡量悲傷的唯一標準,那些在親人去世后不哭的男人,不是冷漠,不是無情,而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蛟S是習慣了堅強,或許是還沒緩過神,又或許是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懷念。下次再遇到這樣的男人,請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因為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可能一點也不比別人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