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蜂窩煤灶到麻辣江湖:一位瀘州人眼中火鍋的煙火往事與文化迷思。

江陽沽酒客的火鍋記憶,要追溯到八十年代末期。那時,一家人還住在小院子里,父親從重慶歸來,順手帶回幾包火鍋底料。不同于如今精美的包裝,那時的底料包裝顯得質(zhì)樸許多。父親雖非專業(yè)廚師,卻極富做菜天賦,總愛鉆研烹飪技巧;而我早已習(xí)慣了坐享其成,動手能力自然成了短板。

當時居住環(huán)境逼仄,所謂的堂屋,不過是個小小的空間,甚至都稱不上真正的客廳。父親用那包火鍋底料熬制了一鍋滾燙的湯水,又把圓筒形的蜂窩煤灶搬到屋子中央,一場家庭火鍋宴就此開場。如今,這般用土灶煮火鍋的場景已難覓蹤跡,可在過去,不少小吃攤子都是這般煙火模樣。

在那個年代,在家做火鍋的人家并不多。有人是苦于不會做,有人嫌麻煩,也有人覺得燙火鍋充滿樂趣。我本不喜熱鬧,卻獨獨覺得吃火鍋需得人多些才好。而且吃火鍋倒可以稍作遲到,畢竟這美食,要等上半小時,味道才會慢慢濃郁起來。當然,無論是請客還是赴約,遲到總歸是說不過去的,這也只是我心里不切實際的想法罷了。
那時,吃火鍋還是件稀罕事。像午餐肉這樣如今普通的食材,在當時卻頗為暢銷。毛肚、黃喉都是火鍋里的???,可如今,愛吃黃喉的人已少了許多。再者,現(xiàn)在火鍋不能用回油,但它依舊是四川主流的聚會用餐模式,大概是因為一鍋之中,萬物皆可燙煮。

那頓火鍋令我記憶猶新,原因有二。其一,家里空間狹小,接連吃了兩三頓火鍋后,家中整整一周都彌漫著火鍋味,連衣服上都難以幸免。也正因如此,如今我不太愛吃火鍋,部分原因就是它總愛將濃烈的氣息附著在人身上。雖說現(xiàn)在也有一些火鍋味道清淡,卻總少了幾分火鍋的“靈魂”。

其二,吃火鍋著實容易上火。記得第一次吃完火鍋后的第二天清晨,我的眼睛幾乎睜不開,眼屎糊住了雙眼。后來,吃多了辛辣食物,受影響最大的便是腸胃,偶爾還會長痘。再到后來,身體連表面的“抗議”都不再有,腸胃默默承受著一切,這其實并非好事。也正因為如此,如今才出現(xiàn)了清油火鍋、鴛鴦火鍋、養(yǎng)生火鍋等多種選擇。

至于瀘州從何時開始流行火鍋店,我已記不太清了。作為八零后,小時候下館子本就是件稀罕事,在八九十年代,父輩們下館子都算得上是件“洋氣”的事兒,而吃火鍋,消費恐怕也不算低。只記得那時有南極火鍋、三家巷火鍋、麻師娘火鍋等,其他的便記不太真切了。改革開放前,就算有火鍋店,數(shù)量想必也不多。
至于五味軒在前面這幾位還是牛市的時候,也只是小打小鬧,更別說后來的麻辣空間,當然風水輪流轉(zhuǎn),未來的發(fā)展無法預(yù)計,畢竟那時敢做生意的人少,能消費得起火鍋的人更是寥寥。所以最近瀘州有個火鍋店,在宣傳時候說沒有吃過他們家的火鍋,就不算地道的老瀘州的,我個人對此表示遺憾,你可以說你是瀘州的一段味道記憶,但是沒有吃過就否定了是不是瀘州人,過于激進和強勢了,要在不關(guān)事幾十年前還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火鍋都不便宜,當然不富裕的情況下,聽過倒是多,吃過就未必了。

而民國時期關(guān)于火鍋的記載就更少了,相比之下,重慶、成都或許留存了更多相關(guān)資料,而瀘州的相關(guān)記載則屈指可數(shù)。
一直以來,我心中都有個疑問:火鍋與川菜,似乎背道而馳。川菜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可火鍋不論何種食材,經(jīng)滾燙的鍋底一燙,味道似乎都趨于相同,全都融入了那又麻又辣的湯底之中。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畢竟美食喜好因人而異,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能強求他人拒絕。所以在我看來,火鍋不應(yīng)算是一道菜,更不能簡單歸為川菜,它更像是一種烹飪技巧,與油煎、烹炸、煮蒸等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

四川人愛吃火鍋,我覺得主要在于它“撇脫”(方便)又實惠。雖說如今的火鍋價格已不再親民,一頓下來消費頗高,但在過去,火鍋能將一些不太美味的食材變得可口,既不浪費又能下飯。就如同韓國的整容技術(shù),火鍋賦予了食材全新的味道,也因此廣受歡迎。不過,若去詢問不同的四川人,大家給出的理由或許各不相同。我在此僅分享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地域看法。
如今提起四川火鍋,最出名的當屬重慶火鍋。盡管我個人認為從未吃過地道的重慶火鍋,瀘州街頭雖有不少打著重慶招牌的火鍋店,可其是否正宗,我也不得而知。但重慶火鍋名聲在外,這是不爭的事實。加之我本就對火鍋興趣缺缺,自然也沒興致去考證它是否“天下無雙”。而且自重慶脫離四川成為直轄市后,四川火鍋未來的發(fā)展,恐怕又有了新的變數(shù)。

除了對火鍋與川菜關(guān)系的疑惑,我心中還有另一個疑問:四川火鍋起源于瀘州嗎?這里我要說明,我探討的并非火鍋的起源,畢竟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火鍋文化,追溯起源難以考證。我關(guān)注的是四川火鍋的起源。
作為瀘州人,我也不會盲目認定一切都源于瀘州。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確切答案。不少人跟我說,瀘州高壩小米灘是四川火鍋的起源地,可自貢、重慶等地肯定不會認同,各地都有自己的說法。在我看來,爭論這樣難以考證的問題意義不大,倒不如多花些心思打造具有品牌價值的火鍋店,無論是地方性的、全川性的,還是全國性的,都比爭論起源更有實際意義。

有時候,四川人的格局和眼界不妨再開闊些、野心再大些。我們太習(xí)慣安逸的生活,以至于在一些事情上的爭奪顯得小打小鬧,難以掀起波瀾。
火鍋,在川味文化中獨樹一幟,食材在滾燙的鍋中翻滾幾下便熟了。它承載著四川人的生活記憶,也蘊含著獨特的飲食文化。關(guān)于火鍋,你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和看法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