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這些年,越來越明白一件事,孩子的安全感不是靠物質堆出來的,而是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常里。

雖說它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孩子缺了它,整個人會蔫兒吧唧的。

我們說話做事大多數(shù)都是被無意識驅動的,若在人生最初的幾年里,家長能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我是被愛的”,就能給到他無窮的力量,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挺直腰桿向前走。

那么這份安全感,到底從哪兒來?其實就藏在這3件小事里:

1.你的情緒穩(wěn)了,孩子的世界穩(wěn)了

我見過一位媽媽,平時對孩子溫柔耐心,但只要一接工作電話,聲音立馬拔高八度,語速飛快,眉頭緊鎖。

每遇到這種情況,她3歲的兒子就會默默放下玩具,躲到沙發(fā)里,直到媽媽掛掉電話才敢回來。

娃的大腦中,有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特殊細胞,能本能地感受和模仿父母的情緒狀態(tà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且小朋友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沒有“這是媽咪的工作情緒,與我無關”的認知能力,會天然地把所有變化都與自己聯(lián)系起來。

當媽媽接到工作電話突然變臉那一刻,焦慮、煩躁這些情緒就蔓延開來了,感覺不對勁的他,就會立即啟動“防御機制”,將自己保護起來,直到確保自己是安全的,才敢解除“警報”。

2.說一百遍“我愛你”,不如一句“我在”

喜歡把“寶貝,我愛你”掛嘴邊,當然沒錯。但對孩子來說,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甜言蜜語,而是“我需要你的時候,你都在”。比如:

孩子摔倒了,你第一時間不是喊“別哭”,而是蹲下來問,“疼不疼?媽媽看看。”

做噩夢驚醒了,你不說“沒事,夢是假的”,而是摟住他,“害怕啦?媽媽在這兒呢?!?/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踢球輸了,你摟住他,“挺難過的,對吧?媽媽小時候輸了也這樣。”接著你指著他膝蓋上的泥,“摔了這么多次都沒放棄,你堅持不懈的樣子最帥氣了。”

孩子哭鬧時,你的平靜就是他的安全感;孩子害怕時,你的存在就是他的避風港。

當我們可以像容器一樣接住孩子的情緒,好的壞的都兜著,給予足夠的理解和關懷,那他就有底氣抵擋學習和生活上的所有風風雨雨。

3.允許孩子慢一點,讓他找到自己的節(jié)奏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越是催孩子“快點”、“趕緊做”,他反而越磨蹭。他不是故意跟你作對,而是催促會觸發(fā)壓力反應,大腦一緊張,動作就更慢了。

我家小子以前穿鞋特別慢,我急得直跳腳。后來才曉得,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以學走路例,有的寶寶9個月就會走了,有的18個月了還走不穩(wěn)。但最后,他們都能跑能跳。

慢,是最快的成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拿學穿衣這件事來說,盡管你教過他幾次了,他也有一點眉目,但并沒有完全掌握這項技能,每次穿的時候都要想一想,理清頭緒才能做好。

如果你能保存耐心,經常對娃說,“不急,媽媽等你”、“需要幫忙嗎?”,他就能慢慢摸清做事的規(guī)律:原來這樣穿會比較快,那樣穿手很難弄出來……

要是你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催催催,正在思考的大腦以為發(fā)生什么威脅到生存的事情,把所有的腦資源都拿去應對“危險”了,結果讓孩子失去了探索和思考的機會。

最后美媽想說:

孩子的安全感,藏在千百個平凡瞬間里,不在某一次某驚天動地的陪伴。

榮格所說的“自性化”,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期待的模樣。

這份底氣,來自日復一日的允許:允許他慢,允許他哭,允許他和你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