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大理的蒼山洱海間,流傳著一種鐫刻著古老密碼的民間藝術——白族甲馬紙。這些印滿神秘圖案的木刻版畫,既是白族先民與神靈對話的“通訊錄”,更是穿越千年的民俗活化石”。

神靈的“傳真機”:甲馬紙的文化基因

甲馬紙,白語稱“紙符”,起源于南詔時期的原始巫術信仰。不同于藏族的經幡或漢族的門神,甲馬以獨特的“一神一版”形式存在,至今保留著300余種圖案體系,涵蓋本主崇拜、自然神靈、生活守護等主題。

匠人用梨木雕刻神像,以松煙墨拓印于土紙上,祭祀后焚燒傳遞祈愿,形成“刻-印-祭-焚”的完整儀式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化密碼解析

1

非遺傳承

本主信仰載體

每幅甲馬對應特定神靈,如“雪山太子”守護蒼山,“水府龍王”司職降雨,折射白族“萬物有靈”的宇宙觀;

2

非遺傳承

生活美學結晶

粗獷的刀法中藏著細膩隱喻——波浪紋象征生生不息,火焰紋代表祛穢凈心,幾何符號暗合白族建筑中的風水智慧;

3

非遺傳承

民族融合見證

甲馬中既有白族創(chuàng)世神話《九隆神話》元素,又融合佛教觀音、道教八卦符號,成為茶馬古道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地圖”。

從祭祀到藝術:甲馬紙的當代蛻變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甲馬的傳統功能逐漸弱化,但一群非遺守護者正用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生:

1

數字技術激活古老符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借鑒甘肅白馬文化通過3D投影、AR技術打造沉浸式演藝的經驗,大理非遺館推出“甲馬AR互動展”。手機掃描甲馬圖案,屏幕中即刻躍出三維神像演繹傳說故事,讓靜態(tài)版畫變成可對話的“數字神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

文創(chuàng)設計重構傳統美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年輕設計師將甲馬元素解構重組:提取“青龍白虎”紋樣制作茶器浮雕,轉化“招財童子”圖案為盲盒IP,甚至與電競品牌聯名推出“戰(zhàn)神甲馬”皮膚,讓Z世代在游戲中感知傳統文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生態(tài)村落的活態(tài)傳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周城村建立“甲馬合作社”,村民白天務農,夜晚化身非遺講師。游客可體驗從選木、雕刻到拓印的全過程,制成的甲馬不再局限于焚燒祭祀,更可作為藝術裝置點綴民宿,形成“非遺+研學+旅游”的產業(yè)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超越邊界的對話:甲馬文化的現代啟示

對比甘肅白馬藏族通過《白馬盛典》實景劇實現文化破圈,白族甲馬的轉型之路同樣充滿啟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技術賦能≠文化失真:白馬人堅持“數字外衣包裹傳統內核”,甲馬的創(chuàng)新始終以本主信仰為精神錨點;

社區(qū)參與創(chuàng)造可持續(xù)性:仿效白馬青年返鄉(xiāng)參與文化傳播的模式,大理建立“甲馬創(chuàng)客空間”,吸引95后匠人用短視頻記錄雕刻過程,單條播放量超200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國際表達的在地化參考白馬民歌登陸新西蘭的經驗,甲馬藝術展走進巴黎設計周,西方觀眾通過交互裝置理解“東方符咒”背后的生態(tài)哲學。

結語

當甲馬紙從祭祀臺走向美術館,從山村火塘躍入數字云端,這場傳統與創(chuàng)新的對話啟示我們:非遺的永生,不在于凝固成博物館的標本,而在于成為流動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下次遇見甲馬,不妨細品那些凹凸的刻痕——那里藏著白族人對天地的敬畏,也鐫刻著文明傳承的智慧密碼。

來源:拾遺山海澗

編輯:陳絲華

值周:胡亞玲 楊丹妮

主編: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