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詩
曠野一日
文/西川
完整的曠野上只有冬天
我們畏懼的豺狼蹤跡杳然
大風呼嘯而過,如同繞過兩塊人形石頭
擁向一次沒有主人的盛宴
跟隨我,否則你會感到孤單
與我一同高喊,
讓寒冷逼入我們體內(nèi)最黑暗的部位
為黑暗帶去應有的尊嚴
在這飛鳥遺落的一天,跟隨我走向大地的講壇
在濃縮的太陽底下,清除我們?nèi)唛L而嘈雜的懷戀
你必須懂得服從后來者的安排
大地的沉默中包含著非理性的沉淀
看那些灌木,與曠野保持著默契
而一個人卻需要為此付出
超出一個人所能擁有的全部熱情
才能安身在這曠野:單調(diào)又無限
我腳踩單調(diào)和無限——
萬物衰老,我加入其中,我也許在其中最黯淡
草籽中的黎明你無法叩問;一個人意味著一個困難
而你將對此慢慢習慣
你將看到我讓出我自己
是為了在曠野上與冬天相遇
是為了彌補頭腦的損失
是為了在大地空闊的講壇上 沉默無言
賞析
就在12月14日,著名詩人西川榮獲第十五屆“聞一多詩歌獎”,在此祝賀詩人獲此殊榮。而今天分享的是他的詩《曠野一日》,這首詩寫得沉穩(wěn)大氣,詩人的視野是開闊的,格局是無限的,在這首詩中,能感受到詩的一顆敬畏之心。詩人將身心放置在曠野之中,感受到一個被自我放逐的靈魂在曠野扎根。詩歌充滿了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熱情,這首對冬天書寫的詩,所展現(xiàn)的是充滿困境和挑戰(zhàn)的一面,也許,詩人是在通過文字磨煉心性,通過書寫讓身心高度統(tǒng)一。詩歌的內(nèi)容可謂氣象萬千,所書寫的對象變幻無窮,充分展現(xiàn)了曠野的生存狀態(tài),無論是詩人的親身體驗,還是幻想的加碼,都讓我們體會到曠野的兇險與挑戰(zhàn)。而在詩歌結(jié)尾,詩人說“你將看到我讓出我自己/是為了在曠野上與冬天相遇……”,詩人出讓自己,讓身體處于曠野之中,讓靈魂與自然親近,以沉默無言的方式感受自然的饋贈,詩人的這種歷險,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而正是這樣的歷險,才能讓詩人真正蛻變。接下來,從詩歌文本來具體感受詩人呈現(xiàn)的世界。
在第一節(jié)中,詩人說“完整的曠野上只有冬天”,曠野處在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對萬物的生存都是一種挑戰(zhàn)。而曠野的這種空或許正是詩人所需要的,正是因為有這種空的體驗,詩人才能夠感受無限。接著,詩人聯(lián)想到讓人畏懼的豺狼之類的動物都消失了,只有大風呼嘯而過,這諾大的天地,再沒有了嘈雜,只有了孤獨和寒冷。風是自由的,人是孤立的,在人與風的糾纏中,詩人的另一個世界正在悄悄萌芽,接著看下文。
第二節(jié),詩人具有了向?qū)У淖饔?,讓人們跟隨自己,讓人們和自己一同發(fā)聲。詩人仿佛受到了神秘力量的驅(qū)使,以尊者的狀態(tài)出現(xiàn)。沒有詩人,人們會感到孤單,與詩人一同高喊,黑暗仿佛能獲得應有的光明。這節(jié)后兩行,仿佛在暗示著尊嚴的喪失,只有發(fā)聲,只有讓那些黑暗的部分被聽見被看到,尊嚴才能挽回。這里仿佛是詩人領導的一次運動,為尊嚴而吶喊。不再沉默,不再讓黑暗永無光明。詩人以智者的形象發(fā)聲,是為了讓所有人擺脫黑暗的籠罩,獲得靈魂的解放。
第三節(jié),詩人將飛鳥隱蔽,讓眾人隨自己向大地進發(fā),仿佛是要見一個全新的天地一樣。冬天的曠野太陽濃縮,一切沉寂下來,包括詩人所說的冗長而嘈雜的懷戀。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的身心靈會達到高度統(tǒng)一,詩人就是眾人的引領者,仿佛在帶領人們找回自己。最后這兩句“你必須懂得服從后來者的安排/大地的沉默中包含著非理性的沉淀”,詩人寫出了境界和對大地的深刻認識。所以,在詩人眼中,后來者或許更有智慧,更先進,值得去服從。而大地的沉默被賦予了人的情感,所以才有了非理性的沉淀,而自然的大地就是純粹理性的代表。在這理性與非理性之間,人充滿發(fā)揮了作用?;蛟S,詩人需要的就是喚醒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博弈。
接著看第四節(jié),灌木和曠野能保持默契是因為它們處于同一環(huán)境中,而人可以說是曠野的入侵者,曠野對人的生存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為這里充滿的未知。詩人之所以說人要投入所能擁有的全部熱情,才有可能與曠野保持默契,是因為在曠野扎根是極具挑戰(zhàn)的事情,如果沒有強烈的愿望,在困境中,很可能就離開曠野了。所以,曠野對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考驗。而且,詩人定義曠野是單調(diào)又無限,如果這正是你所追求的,那么你和曠野就契合了,就能在此安身立命。
第五節(jié),詩人擁有堅定的信念,仿佛誓要與曠野契合。義無反顧的踏入曠野的單調(diào)和無限之中,與萬物一同興衰。詩人說“我也許在其中最黯淡”,說明詩人有自知之明,能夠準備的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在曠野安身。接著,詩人提到草籽中的黎明無法叩問,這就是詩人面臨的困境之一,而詩人也顯得很從容,對此慢慢習慣就好了。這如同一個人的經(jīng)驗之談,習慣意味著適應,從未知慢慢到已知。
最后是第六節(jié),詩人說將讓出自己,意思是將自己獻給曠野,這樣就能與曠野的冬天相遇,這可看出詩人對曠野和冬天的執(zhí)著。接著說“是為了彌補頭腦的損失/是為了在大地空闊的講壇上 沉默無言”,這里彌補頭腦的損失,或是暗示著智慧的缺乏,身處曠野之中,就是最佳的鍛煉,也是開發(fā)智慧的好時機。而為了大地空闊的講壇上,沉默無言,空闊是因為所面對的只有自己,沉默是對自我的內(nèi)觀。因此,在曠野,是詩人的修行之旅,是對自我的觀照。
可以說,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對曠野的深刻認識,以及對自我的完善。詩人以修行者和向?qū)У淖藨B(tài)出現(xiàn)在詩中,不僅為自己,也幫他人脫離困境。詩人對自然,對人性無限接近,以獲得生存的終極經(jīng)驗,即智慧。所以,詩人主動將自己放置于困境當中,用以激發(fā)生命的潛能,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鍛煉方式,很顯然,詩人已經(jīng)取得了進展。整首詩如同詩人體驗過程的總結(jié),而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在詩人的帶領下,踏入了曠野之中。
拋磚引玉,就詩論詩,以寫代學,至此,就結(jié)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區(qū)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薦的詩歌,歡迎留言告訴我,一同欣賞,共同進步。我是詩者格命草,歡迎關注,下期詩評見!
詩人簡介

西川,1963年出生于江蘇徐州,198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英文系。美國艾奧瓦大學2002年訪問學者。曾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任副院長、圖書館館長?,F(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書作《唐詩的讀法》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國性的青年詩歌運動。他和海子、駱一禾被譽為北大三詩人。曾獲魯迅文學獎(2001)、莊重文文學獎(2003)、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阿齊伯格獎修金(1997)、德國魏瑪全球論文競賽十佳(1999)等。
往期詩評
格命草

格命草,自稱詩者,讀睡詩社創(chuàng)辦人,《讀睡詩選》主編,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主編出版詩集《讀睡詩選之春暖花開》《讀睡詩選之草長鶯飛》,目前選評經(jīng)典詩歌,名人名詩400余首,《格命草詩評(一)(二)(三)(四)》已完成,詩評系列叢書正在持續(xù)創(chuàng)作中。付費評詩,付費寫詩評集,付費推廣詩歌,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 詳談)。
關注格命草,一起讀經(jīng)典
格命草主編出版詩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