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天津市文聯與市書協(xié)聯合舉辦的“承古彌新 風清道遠”——紀念孫伯翔先生書法學術研討會在孫伯翔藝術館舉辦。會上,書法界專家學者與孫伯翔弟子齊聚一堂,深情緬懷孫伯翔的藝術成就與人格風范,深入研討其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實踐,著力挖掘孫伯翔書法藝術的當代價值,推動天津乃至全國書法藝術在新時代繁榮發(fā)展。

五臺山書畫院院長、五臺山碑學研究院院長周如璧在會上發(fā)言。
永遠的恩師——在紀念孫伯翔先生逝世一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4月16日,對我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一年前的這一天,一代魏碑大師、我敬愛的恩師孫伯翔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今天,當我再次踏上赴津的路途,來到先生的故地,走進先生的藝術館,恩師的親切教誨猶在耳畔,舊景歷歷、恩師難晤的傷感不時涌上心頭,深有一種千言萬語如鯁在喉之感。在這里,我想從情誼、仰望、傳承三個方面,來追憶先生,表達對先生的深切緬懷。

先說“情誼”。
十幾年前,我有幸成為先生弟子,從此便懷著激動、渴慕、喜悅的心情,經常向先生求教,參加先生書展,每年為先生祝壽。
每一次,我總是迫切地想見到先生,看他揮毫時愜意快活、從心所欲的神態(tài),聽他談笑間不時迸發(fā)的真知灼見。而先生,總是備好熱茶等著我。他那從容的氣度、爽朗的笑聲、溫暖而有穿透力的眼神、慈愛關心的語氣,都讓我感受到父兄般的可敬又可親。前些年,我和先生約定,等他百歲壽誕時,我倆共同搞個聯展,現在,永遠無法實現這個共同愿望了!想到這些,我不禁心里感慨萬千。

記得初見先生,我曾帶著愧疚表示,自己書法功底較薄,擔心先生收我這樣的弟子,會有辱他“北碑巨擘”的盛名。沒想到先生卻對我說:“你見得多,立足點高,視野必定開闊,由此及彼,觸類旁通,這是你的優(yōu)勢”。
先生的鼓勵,激發(fā)了我研習書法的巨大勇氣和決心。先生親和平易的人格魅力,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懷,使我打消了心中的顧慮和不安,燒旺了學書的信心之火。讓我深深感覺到,我們的師徒關系,不僅是技藝上的授受,更是精神上的契合。
真正的教育總是發(fā)生在兩個靈魂的相遇時刻。站在教育史的維度看,從孔子的杏壇講學,到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動人的教育圖景,始終由老師的人格光芒照亮,老師的人格魅力,也是文明傳承中最珍貴的密碼。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師恩。師恩如山,師澤如海,我永世難忘。

再說“仰望”。
先生是無數人仰望的書法巨匠,當我走近他的身邊,這種仰望變得更加具體而真切。先生循循善誘的引導方式,會將我百思不解的困惑,頓時化為心領神會的欣然。

每當我拿著習作請先生賜教,他總是先勉勵再點撥。什么是“鐵畫銀鉤”?“要有鋼筋那樣堅硬的質感,還要有螺紋鋼那樣的立體感,甚至像生銹的鋼鐵那樣的滄桑感。”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讓我茅塞頓開。

我曾問先生,什么筆才能寫出方雄渾穆的感覺?先生微笑著送我?guī)字P,硬毫軟毫長鋒短鋒皆有,都是他用過的筆,其中一支還有點開裂,用透明膠帶纏了起來。當我雙手接過這些筆時,瞬間明白了一個道理:英雄之所以讓人仰望,并不是因為他手中擁有多么特殊的武器,而是他擁有化庸常為神奇的優(yōu)秀稟賦和非凡技藝。
令人驚訝的是,先生家里的創(chuàng)作場所極其簡陋,并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闊大書案。由于腿腳不便,他總是坐在餐桌邊寫字,直到耄耋之年也從無懈怠。桌上那塊已經墨漬洇潤的小毛氈上,傾注了先生無數日夜堅持的心血,誕生了先生眾多驚世駭俗的作品。

還記得,2013年夏天在五臺山,當人們用輪椅抬著先生,經過萬佛閣廣場時,一位僧人正蘸水在地上寫字,先生執(zhí)意下來與他駐足切磋。這是菩薩的化身?還是魏碑與禪意的對話?當時我并沒有多想。
現在我才知道,先生與五臺山的緣分遠不止于此。他畢生追求的清涼境界,正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臺山的清涼境界。先生孤峰自立,以筆為禪,一直在修行,他的每一次揮毫皆是禪心的印證,每一筆勾勒皆為心性的流露。先生的大智、大勇、大仁,才是他藝術成就的強大基座。他這種精神海拔的高度,讓我輩永遠仰望。

三說“傳承”。
先生90年風華絕世,融碑帖,通古今,自成高格,作為一種精神氣象,如山河磅礴,如蒼松傲雪,必將匯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譜系。
眼下,數字技術解構了書法藝術的物質形態(tài),卻從未觸及精神內核的傳承困境。光譜分析可以還原《祭侄文稿》的墨色層次,卻無法量化顏真卿“孤城圍逼”的悲憤氣節(jié);人工智能可以復現《蘭亭序》的筆勢軌跡,卻難以參透“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生命哲思。

今天,我們以這樣的形式紀念孫伯翔先生,不僅是情感上、儀式上的緬懷,更是精神上的傳承和文化上的接力。碑帖、書畫、古今……都需要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出新,乃至不斷超越。
我們更要傳承先生做人的超然,做學問的嚴謹,還有自覺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使命擔當。先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育人情懷,實現了文化命脈的延續(xù)。他重視師德修養(yǎng)、人文教化的為師之道,今后仍將為書法傳承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yǎng)。
在忻州,先生曾親自擔任名譽院長的五臺山碑學研究院、五臺山書畫院,就是一個很好的傳承載體,我們要矢志不移,秉持先生的遺訓,以虔敬之心守護傳統(tǒng),以開拓之志勇攀高峰,把它打造成弘揚碑學文化、傳承先生精神的重要平臺,不負先生,不負時代。
星河長明,彼岸花開。恩師永念,大師永恒。
來源:忻州市五臺山書畫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