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最近是不是吃雞吃得有點頻繁?
香噴噴的鹽酥雞、低脂高蛋白的水煮雞胸、嫩滑多汁的黃燜雞米飯,還有那減脂人群的靈魂伴侶——雞肉沙拉……

可你絕對想不到,有一項最新研究突然站出來給我們敲了警鐘:
一周吃四次雞,有可能讓你患消化道癌癥的風險翻倍!
等等,這不是說紅肉才是“癌癥搭子”嗎?雞肉不是一直是“低風險高營養(yǎng)”的代餐小天使嗎?這項研究,是不是搞錯了對象?
別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拆解這項令人“大跌雞眼”的研究,一起看看吃雞這件事,真有我們想的那么“安全”嗎?
這項研究來自意大利,發(fā)表在權威營養(yǎng)期刊《Nutrients》之上。研究團隊分析了將近5000名成年人的飲食和健康數據,跟蹤長達將近20年。

結果發(fā)現(xiàn):
每周吃超過300克雞肉(大概四份)的人,死于消化道癌癥的風險是每周吃不到一份雞肉者的兩倍。
不僅如此,這群高頻吃雞者,整體死亡風險也提高了27%。
此處需要一個小科普;消化道癌癥包括哪些?
家人們,這可不是小范圍哦:胃癌、結腸癌、直腸癌、肝癌、膽囊癌、胰腺癌、小腸癌、肛門癌、膽道癌、腹膜軟組織癌……簡直是一整個“腹部打包套餐”。
研究團隊還特別指出,這種風險在男性中更明顯。但別急著慶幸,女生雖然目前風險看起來稍低,可誰說“雞運”不會輪到我們頭上呢?

這項研究真不是空口胡說八道,但它也沒有直接宣判“雞肉有毒”,只是認真提出了幾個可能導致患癌風險上升的原因:
高溫烹飪會產生有害物質
是的,雞肉在高溫煎炸、炙烤、烤箱烤等烹調方式中,可能會生成一些叫做雜環(huán)胺(HCA)或多環(huán)芳烴(PAH)的致癌物,這類物質會破壞細胞DNA,可能誘發(fā)癌變。
別說炸雞了,連你家空氣炸鍋做的“健康雞翅”,可能也逃不掉這鍋。

飼料和激素殘留的可能
研究提到,雞在飼養(yǎng)過程中接觸的激素、抗生素或其他添加物,可能會間接影響人體。
雖然歐盟早就禁止雞肉使用促生長激素,但全球供應鏈你我無法100%掌控,我們平時吃的雞肉來源也不可能全都清楚透明。
“吃多”效應:量的問題
科學家還提出一個很“性別敏感”的解釋:男性吃得多,所以暴露風險更高。
這……聽起來好像也不能反駁。想想辦公室健身男同事那碗大份雞胸飯,再想想我們小碗雞絲涼面,是不是某種意義上“自帶風險系數調節(jié)器”?

過去我們一直聽說“紅肉吃多了不好”,確實沒錯。
研究也提到:每周吃超過350克紅肉(大概兩塊牛排),癌癥風險就會明顯上升,類型不限。
所以,不論你是“紅燒牛腩黨”還是“鹵牛肉生存者”,控制攝入量都很關鍵。
但重點是,雞肉以前被認為是“低風險替代品”,如今似乎也不是完全無害。
這就像你一直以為避開了“壞男人”,結果好人也可能背后藏刀。

當然,任何科學研究都不是“圣旨”,這項意大利科學家的研究也存在幾個限制:
并未記錄烹飪方式,也就是說,他們沒區(qū)分是水煮雞、炸雞,還是香辣雞丁和黃燜雞,總之,影響大得很。
雖然研究者考慮了參與者的吸煙狀況和體重等因素,但卻缺乏運動數據:參與者有沒有運動?沒統(tǒng)計。久坐和吃雞哪個更傷人?說不清。
人群樣本偏集中:研究中多為50歲左右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未必一致。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項研究就扔掉冰箱里的雞腿。但,它確實提醒我們:雞肉不是“吃不胖吃不病”的萬能標簽”。

不過,咱們也不能從此“戒雞”,而是要“懂吃”。
首先,要控制頻率和份量,一周吃1-2次就好,每次不超過75克。
其次,多用蒸、煮、燉,少煎、炸、烤。空氣炸鍋別當萬能鍋,真的高溫依然產生致癌物。
當然了,買有認證的散養(yǎng)雞、有機雞肉,不吃來路不明的廉價冷凍雞塊,從源頭上保護自己。
記得葷素搭配,多樣飲食,才是“免疫力”的護身符。
那么問題來了,你一周吃雞幾次?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4646863/chicken-Eating-poultry-double-risk-cancer-death-study.html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