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昌,劉邦老鄉(xiāng),西漢初期著名大臣,以剛直敢諫聞名于世。
他早年追隨劉邦起兵反秦,歷經(jīng)楚漢戰(zhàn)爭,官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其一生跌宕起伏,既有輔佐劉邦定鼎天下的功績,也有力保太子、守護趙王的忠義之舉,最終卻因政治斗爭的殘酷而郁郁而終。
周昌的故事,不僅展現(xiàn)了西漢初年復雜的權力博弈,更折射出忠臣在歷史洪流中的堅守與無奈。
01、從泗水小吏到開國功臣
秦朝末年,周昌與堂兄周苛一同擔任泗水郡的卒史,負責地方文書管理。
公元前209年,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攻占泗水郡后,周昌兄弟以卒史身份投奔劉邦,開啟從龍之路。
劉邦最初任命周昌為“職志”,掌管軍中旗幟,周苛則暫居幕僚之位。這一時期的周昌雖未顯赫,但其忠誠與才干逐漸被劉邦注意。
楚漢戰(zhàn)爭中,周昌兄弟的忠誠經(jīng)受了生死考驗。公元前203年,劉邦被項羽圍困于滎陽,突圍前命周苛守城。
面對楚軍攻勢,周苛以“反國之臣,難與共守”為由斬殺魏豹,堅守孤城。城破后,他痛斥項羽,拒絕投降,最終被項羽烹殺。劉邦感其忠烈,擢升周昌為御史大夫,接替兄長之職。
至此,周昌正式躋身漢初權力核心,與蕭何、曹參等功臣并列,并于高祖六年(前201年)受封汾陰侯,食邑2800戶。周苛的兒子周成因父親為國捐軀的原因,也被封為高景侯。
02、直言敢諫,力阻廢太子
在制度層面,周昌作為早期的御史大夫,為漢代監(jiān)察體系奠定基礎。
周昌剛直的性格在漢初朝堂上獨樹一幟,“木強人”(班固語)的作風令蕭何、曹參等重臣亦心存敬畏。
史載,一次周昌入宮奏事,劉邦卻不避他,繼續(xù)和戚夫人親昵,他轉身便走。劉邦竟追上前強行騎在他脖子上笑問:“你看我是什么樣的君主?”
周昌昂首答道:“陛下即桀紂之主也!”
劉邦雖大笑,卻自此對其愈發(fā)敬重。
這種不畏皇權的耿介,成為周昌政治生涯的標志。
廢立太子的風波將周昌的直言推向高潮。
因呂氏強大,而劉盈軟弱,劉邦晚年欲廢呂后所生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
群臣反對無效之際,周昌挺身而出。他因口吃激動而言:“我的口才雖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陛下您雖然想廢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堅決不能接受您的詔令!”
這一場景被躲在東廂的呂后聽聞,事后她向周昌跪謝說:“若不是您據(jù)理力爭的話,太子幾乎就被廢掉了?!?/p>
成語“期期艾艾”亦由此典故衍生,成為中國文化中口吃者直言敢諫的象征。

03、劉邦托孤與呂后權謀
公元前197年,劉邦封幼子劉如意為趙王,深恐自己死后呂后加害。御史趙堯獻策,提議派一位“呂后、太子及群臣皆憚”的重臣輔佐趙王,并說御史大夫周昌耿直忠厚,又有恩于太子,是最適合的人選。
劉邦遂召周昌,強令其出任趙相。
周昌泣訴:“臣初起從陛下,奈何中道棄之諸侯?”
劉邦坦言此舉實為“降職”,但“非公無可任者”。
周昌無奈赴任。不久,趙堯就接任他擔任了御史大夫,朝廷權力格局悄然變化。
劉邦駕崩后,呂后三次遣使召趙王入京,周昌皆以“王病”拒之。
呂后轉而先召周昌至長安,厲聲質問:“難道你還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嗎?而你卻不讓趙王進京,為什么?”
遂將周昌軟禁于朝中,然后又派使者召劉如意入京。結果劉如意到長安一個多月,就被迫喝下毒藥死去了。
周昌自認辜負了劉邦托付,稱病不朝,三年后憂憤而終,謚號“悼”。
周昌的子孫襲爵亦命運多舛:子周開方、孫周意相繼因罪失侯,至景帝時孫周左車雖復封安陽侯,終再遭廢黜。
04、剛直背后的政治困境
周昌的悲劇性人生結局,引發(fā)后世廣泛討論。班固評其“木強人也”,贊其“相趙距呂,志安君身”。唐代薛稷將其比作“犯顏無隱”的直臣典范,而清人蔡東藩稱其“力持正道,漢之良臣”。
這些評價,都凸顯了周昌作為傳統(tǒng)忠臣符號的文化意義。
然而,周昌的困境亦折射出漢初政治的復雜性。他雖以剛直贏得劉邦信任,卻無法破解趙堯的權謀——后者借推薦周昌離朝,成功躋身權力中樞。
而在與呂后的對抗中,他試圖以個人威信保護劉如意,卻低估了宮廷斗爭的殘酷性。這種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的沖突,最終使其成為權力更迭的犧牲品。
雖然他保護趙王失敗了,但他的錚錚鐵骨,卻成為后世君主托孤鏡鑒,諸葛亮《出師表》中“親賢臣,遠小人”的諫言,未嘗不暗含對周昌遭遇的反思。
明代徐鈞詩云:“廷爭廢嫡見操持,故仗剛強托愛兒。三召歸來竟無語,此時何不更期期?!币晕膶W筆法再現(xiàn)其政治抗爭的無奈。
可以說,周昌的一生,是西漢開國群臣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頁。他以寒微之身憑忠勇躋身顯貴,又以耿介之性卷入權力漩渦,最終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夾縫中郁郁而終。
他的故事不僅是個體命運的悲歌,更映射出漢初政治從武功向文治轉型中的陣痛。班固所謂“肅肅御史,以武以文”,恰是對這位兼具軍功與風骨的漢臣的最佳注腳。
千年之下,周昌“期期知其不可”的鏗鏘之語,仍在歷史長河中回響,警示后人:剛直雖可敬,然于權力場中,惟有權謀與理想兼具者,方得善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