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孫桂蘭,今年60歲,初中沒畢業(yè),是個土生土長的小縣城人。年輕的時候家里窮,沒念多少書就跟著母親下地干活了。

結婚早,20歲那年嫁給了同村的老張,他是木匠,手藝不錯,后來在縣城攬點活,日子也算過得去。

我和老張有一個兒子,叫張寧。因為我們夫妻倆吃了沒文化的虧,省吃儉用也要供他上學。張寧爭氣,考上了省城的大學,還在那里找了工作,結了婚,媳婦是省城人,叫李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老張幾年前得了腦梗,走得早。

我一個人守著老房子,靠著打零工和社區(qū)保潔的工作,每個月掙個五千塊錢,也不容易。

可我舍不得花,大部分都貼補給了張寧一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媳婦不上班,說要在家?guī)Ш⒆?,張?a class="keyword-search" >工資也不高,日子緊巴巴的,我這個當媽的,不幫他們誰幫?

我一直覺得,兒子是我一輩子的希望。只要他過得好,我吃點苦都不算什么。

02

我每個月都會按時把五千塊錢轉給張寧,有時候他們孩子生病、買奶粉,我再添點,心甘情愿??蓾u漸地,我也開始有些疑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次,我問:“寧啊,媽這錢你們夠用嗎?要不要我再找點活干?”

張寧語氣有點煩躁:“媽,別總操心我們,你那點錢也不多,夠就行了?!?/p>

我心里咯噔一下。他越來越少打電話給我,也不讓我去他們家,說房子小,孩子鬧騰。我懂,可能是媳婦不愿意。但我沒生氣,我想,只要他們過得好,我能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事情的轉折,發(fā)生在李倩的朋友圈。

那天,我在老街上遇見了李倩她媽,也就是我的親家母。她穿得挺體面,還跟我說:“你孫子在學鋼琴呢,聽說下個月還要報個英語班。”

我愣住了,鋼琴?英語班?張寧不是說錢緊嗎?我回家后偷偷注冊了個微信小號,加上了李倩,果然,她朋友圈全是曬孩子上興趣班、全家外出旅游、買新家具的照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一張照片,是他們全家去海邊玩,住的是五星級酒店,配文寫著:“感謝老公的寵愛,帶我和寶寶度假解壓?!?/p>

我盯著那張照片好久。照片里李倩穿著新裙子,張寧笑得合不攏嘴,孩子在沙灘上堆沙堡??伤麄儚膩頉]帶我出去過哪怕一次。

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可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天,我打電話給張寧,說我生病了,錢暫時轉不過去。他沉默了幾秒,說:“行吧,那你先休息?!币痪潢P心都沒有。

掛了電話,我坐在床邊,眼淚止不住地流。 我不是心疼錢,我是心疼這份冷漠。

這一生,我為這個家,為這個兒子,付出了所有。年輕時省吃儉用供他讀書,老了還不舍得吃穿,把每一分錢都給了他。他卻從來沒問過我一句:“媽,你過得怎么樣?”

我想起那年他結婚,我在廚房忙前忙后,李倩的媽在客廳里喝茶聊天。婚禮上,她是“貴賓”,我是“傭人”。

我也想起,孫子出生那天,我趕了五個小時的車去醫(yī)院,剛進病房,李倩就說:“媽在這邊照顧我就行,您還是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p>

我轉身出去,在醫(yī)院走廊坐了半天,才慢慢走回車站。

那時候我安慰自己:“她剛生完孩子,情緒不穩(wěn),別往心里去?!?/p>

可后來,每一次他們需要錢,電話打得勤;我想去看看孫子,他們總有理由推辭。

我有時候會問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我太依賴兒子了?可想來想去,我只是一個想看孫子、想參與家庭的母親而已。

我也有尊嚴,我也有感情。

那天晚上,我打開了李倩的朋友圈,看到她發(fā)了一條動態(tài):“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個好老公和明事理的婆婆?!?/p>

我心里一陣苦笑。 我明事理?是因為我從來不多嘴,從來不去打擾他們的生活。

可這“明事理”三個字,像是一道枷鎖,把我困在一個永遠只能付出的位置上。

我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我收拾了東西,坐上了早班車,打算去省城看看他們。

到了樓下,我沒打電話,想給他們一個“驚喜”。

可當我走到他們小區(qū)門口,正巧碰上了李倩的媽媽。她正牽著孫子,穿得漂漂亮亮,笑得一臉驕傲。

她看到我,愣了一下,然后說:“你怎么來了?你兒子還上班呢,李倩也不在?!?/p>

我笑笑:“我就是來看看?!?/p>

她訕訕地說:“其實你啊,年紀大了也該歇歇,別總想著幫他們,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方式?!?/p>

我點點頭,沒再說話。

就在她低頭看手機的時候,我無意間看到了她朋友圈的界面——她剛剛發(fā)了一張照片,是她和孫子在商場吃西餐的合照,配文是:“外婆帶寶貝吃大餐,幸福時光?!?/p>

我突然明白了: 在他們眼里,我只是一個提款機,一個“明事理”的老人,不需要參與他們的生活,也不需要得到感恩。

我轉身走出了小區(qū),沒再回頭。

03

回家后,我把微信里的轉賬記錄都刪了,也拉黑了張寧。

我沒有沖動,也沒有報復的想法,只是覺得, 我要開始為自己活一回了。

我報名參加了社區(qū)的老年舞蹈班,還跟幾個老姐妹一起去周邊旅游。我的生活雖然簡單,但每天都有笑聲。

張寧后來給我打過幾次電話,我沒接。他發(fā)了條微信:“媽,你怎么了?”我看了一眼,沒回。

我不是不再愛他,我只是學會了愛自己。

人生六十年,我用一半的時間付出,現(xiàn)在,我想把剩下的時間,留給自己。

我不知道他們會不會明白,也不在乎了。

我只是希望,下一次在朋友圈看到“明事理的婆婆”這幾個字時,那真的是一句真心的贊美,而不是對一個老母親沉默忍讓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