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隨著解放軍一路向南推進,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蔣介石眼看大勢已去,開始琢磨退路。

最終,他選定了臺灣島,帶著一批嫡系部隊渡海東去。這一撤,便是70多年的兩岸分離,也留下了至今仍未完全解決的臺灣問題。

當時,到底有多少國軍部隊跑到了臺灣?這些部隊的軍長們都是些什么人物?他們到了臺灣后,又經(jīng)歷了怎樣的起伏命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計劃撤退:國軍是怎么跑到臺灣去的?

很多人以為國民黨的撤臺是場慌不擇路的潰逃,其實不然,這事兒背后有著周密的計劃和準備。

早在1948年10月,遼沈戰(zhàn)役正打得激烈的時候,蔣介石就已經(jīng)把心腹召到一起,開始商量退路了。

這時候,他的老鄉(xiāng)、浙江大學教授張其昀給他出了個主意:"撤到臺灣。"因為臺灣四面環(huán)海,解放軍沒有海軍,一時半會兒過不去;而且臺灣物產(chǎn)豐富,日本人還留下了不少工廠,作為臨時據(jù)點再合適不過。

蔣介石聽完連連點頭,立馬行動起來。

1948年12月,他派陳誠當臺灣省主席,為接下來的大撤退鋪路;1949年1月,又趕緊把國家的黃金家底運到臺灣和廈門,以備不時之需。

當時運到臺北的黃金有260萬兩,存廈門的有90萬兩,還有38萬兩放在了美國。

這筆財富,成了蔣介石日后在臺灣重建政權的重要資本。

日本學者松田康博在《蔣介石與"反攻大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的撤退并不是慌不擇路的逃亡,而是有戰(zhàn)略目的的撤退,是為了將來反攻而做的準備。"

比如,空軍的撤退計劃甚至早在1948年5月就擬好了,實際撤退從11月開始,一直持續(xù)到1949年前半年;海軍則在1949年5月集體撤出,保存了相當完整的實力。

這種提前布局,讓國民黨在臺灣依然擁有不小的軍事力量,也為日后的臺海局勢埋下了伏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究竟有多少部隊跑到了臺灣?

臺灣歷史學者林桶法在《一九四九大撤退》里考證過,1945-1953年間撤往臺灣的國民黨軍人數(shù)量說法不一,從50萬到100萬都有人提過。

綜合各種資料看,1945-1949年間大約有50萬國軍到了臺灣,之后又陸續(xù)有不少部隊撤過去,比如1950年從舟山群島撤退的7萬余人,還有從海南島、越南富國島等地撤過去的部隊,總共約60余萬軍人。

這支隊伍,成為了蔣介石在臺灣立足的重要基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軍隊改造:蔣介石如何重組這支雜牌軍?

撤到臺灣后,蔣介石面臨一個大難題:這些從大江南北撤過來的雜牌軍,怎么才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畢竟在大陸時期,軍閥割據(jù)一直是國民黨的心頭痛。蔣介石的改革手段,既狠辣又高明。

首先,蔣介石下了一道命令:撤銷所有地方部隊番號,只保留中央軍的嫡系部隊。

那些地方部隊的官兵被拆散,分配到各個嫡系部隊中重新訓練。這一招,不僅加強了蔣介石的權力,還一舉解決了長期困擾國民黨的軍閥割據(jù)問題。

日本學者松田康博的觀察很有意思:"蔣介石請各地軍閥來談話,客氣地說:'您對國家有貢獻,這是給您的勛章!'然后就讓他們退役,回家享清福了。就這樣,他輕松地消滅了地方軍閥。"

松田還幽默地評論說:"國民黨敗退到臺灣后反而'統(tǒng)一'了。以前大家說我是廣東人、我是浙江人,現(xiàn)在都變成'外省人'了。"

諷刺的是,蔣介石在大陸幾十年都沒解決的軍閥問題,在臺灣這塊彈丸之地上反而迎刃而解了。這何嘗不是歷史的一個玩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整編軍隊外,蔣介石還加強了對軍隊的思想控制。

每個部隊都設立了政治部,專門負責監(jiān)督官兵的政治立場。

所有軍官必須定期參加政治學習,宣誓效忠蔣介石和三民主義。這種做法,其實有點像他在大陸時期看到的共產(chǎn)黨的政工制度。

在這種高壓政策下,臺灣軍隊逐漸變成了高度政治化的組織。一位曾在臺灣服役的老兵回憶說:"那會兒,部隊里每天都要喊'總統(tǒng)蔣公萬歲',要是誰表現(xiàn)得不夠熱情,馬上就會被視為政治可疑分子,后果很嚴重。"

從這一點看,臺灣軍隊更像是蔣家王朝的私人衛(wèi)隊,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軍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攻大陸":從口號到幻滅

經(jīng)過整編的軍隊,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使命——"反攻大陸"。蔣介石專門制定了一個代號為"國光計劃"的秘密行動方案,計劃從臺灣出發(fā),重新奪回大陸。

但說實話,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不太現(xiàn)實。

正如松田康博所說:"'反攻大陸'從軍事角度看根本不可能實現(xiàn)。國民黨軍沒有足夠的制海權,沒有可靠的海上運輸線,怎么可能成功反攻?"

盡管如此,"反攻大陸"的口號在臺灣喊了幾十年,成了維系蔣家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直到1962年后,蔣介石才不得不將"反攻大陸"降格為"消極反攻"或"待機反攻"。到了1979年中美建交后,這個曾經(jīng)響亮的口號終于徹底成為歷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支主力部隊及其軍長的命運全景

說了這么多,現(xiàn)在是時候揭開這20支撤臺部隊及其軍長們的真實面目了:

  1. 第七軍:軍長劉雨卿,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抗戰(zhàn)時期表現(xiàn)不錯。撤臺后被任命為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副司令,在臺灣軍中雖然有職,但權力有限,始終未能躋身最高決策層。
  2. 第八軍:軍長宋心濂,原為東北軍將領,抗戰(zhàn)后期投靠中央軍,深得蔣介石信任。撤臺后一路高升,先后任臺灣防衛(wèi)總司令部參謀長、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成為蔣介石最信任的軍事顧問之一。
  3. 第九軍:軍長桂永清,黃埔一期生,抗戰(zhàn)期間參加過淞滬會戰(zhàn)等重要戰(zhàn)役。撤臺后歷任臺灣警備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等重要職務,在軍中地位僅次于蔣介石父子。
  4. 第十二軍:軍長胡璉,綽號"鐵軍",抗戰(zhàn)時期在衡陽抵抗日軍76天成名。撤臺后擔任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司令,在1958年"九三炮戰(zhàn)"中因指揮有方而聲名大噪,成為臺灣軍中的傳奇人物。
  5. 第十三軍:軍長李彌,云南人,善于山地作戰(zhàn)。撤臺后負責滇緬邊區(qū)的特務工作,后來組建"云南反共救國軍"試圖從緬甸進攻云南,但行動失敗,軍隊最終撤往臺灣。
  6. 第十六軍:軍長鄭位三,抗戰(zhàn)時曾率部參加過多次戰(zhàn)役。撤臺后任陸軍總司令部情報署署長,負責情報工作,但后來因政治立場問題被調(diào)離要職,逐漸淡出權力中心。
  7. 第十八軍:軍長吳石,抗戰(zhàn)名將,曾參與臺兒莊戰(zhàn)役。撤臺后擔任"國防部"人事署署長,負責軍隊人事安排,但因與蔣介石主流派理念不合,逐漸被邊緣化。
  8. 第二十一軍:軍長劉安琪,黃埔一期生,抗戰(zhàn)時期曾任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撤臺時已年事已高,被安排在軍事顧問委員會擔任閑職,實際權力微乎其微。
  9. 第二十六軍:軍長孫立人,黃埔八期生,曾留學美國,抗戰(zhàn)時率部在緬甸戰(zhàn)場擊敗日軍,被稱為"戰(zhàn)神"。撤臺初期擔任"國防部"參謀總長,后因"
  10. 第五十二軍:軍長胡宗南,黃埔一期生,蔣介石的得力干將,曾負責圍剿陜甘寧邊區(qū)。撤臺后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成為蔣介石在臺灣的重要支柱,但晚年政治影響力逐漸下降。
  11. 新編第一軍:軍長孫元良,黃埔一期生,抗戰(zhàn)時期戰(zhàn)功卓著。撤臺后曾任"國防部"次長,但后來因政治立場問題被邊緣化,逐漸淡出權力核心。
  12. 新編第五軍:軍長杜聿明,黃埔一期生,曾任淮海戰(zhàn)役的總指揮。在戰(zhàn)役中被解放軍俘虜,未能撤往臺灣,后在大陸參加政協(xié),融入新中國建設。
  13. 新編第八軍:軍長陳明仁,湖南人,曾參與湘西會戰(zhàn)。1949年9月率部起義投向共產(chǎn)黨,后來在湖南省擔任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留在大陸度過余生。
  14. 新編第十二軍:軍長黃維,在淮海戰(zhàn)役中與杜聿明一起被俘,未能撤往臺灣,后來也在大陸生活。
  15. 青年軍:總司令顧祝同,原國民政府軍政部長。撤臺后擔任"國防部長",是蔣介石在臺灣的重要支持者,但晚年因健康問題逐漸淡出政壇。
  16.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司令唐生智,曾參與北伐戰(zhàn)爭。因政治立場問題與蔣介石不合,未能撤往臺灣,后留在大陸。
  17. 軍統(tǒng)特種部隊:原負責人戴笠,1946年在空難中喪生,其部隊由鄭介民接管后撤往臺灣,成為特務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18. 中央警衛(wèi)團:團長鄭介民,撤臺后擔任"國防部"情報局局長,負責特務工作,是蔣介石在臺灣的"刀把子"。
  19. 空軍:司令王叔銘,成功將大部分空軍力量轉移至臺灣,撤臺后繼續(xù)擔任空軍總司令,為臺灣空軍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20. 海軍:司令桂永清(兼),成功組織海軍主力撤往臺灣,保存了大部分艦艇,為臺灣海軍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來,撤到臺灣的國軍主要有20支部隊,他們的軍長命運各異。有的飛黃騰達,平步青云;有的卻郁郁不得志,甚至遭遇軟禁。這些人的起伏,也正好反映了臺灣政治的復雜多變。

最風光的當屬蔣介石的幾位心腹。

胡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位"鐵軍"之稱的硬漢,抗戰(zhàn)時期曾在衡陽抗擊日軍76天,創(chuàng)下了一段軍事傳奇。撤臺后,蔣介石立即器重他,讓他擔任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司令。在后來的"九三炮戰(zhàn)"中,胡璉指揮防御有功,一時聲名大噪,成了臺灣軍中的傳奇人物。

宋心濂的命運同樣精彩。

他原本是張學良的部下,后來識時務地投靠了蔣介石。此人能說會道,很懂得如何討長官歡心。撤臺后,他先是當了臺灣防衛(wèi)總司令部參謀長,后來又升任總政治作戰(zhàn)部主任,成為蔣介石的智囊團核心成員。據(jù)說有一次,宋心濂在軍事會議上的發(fā)言讓蔣介石大為賞識,拍著桌子說:"就是需要這樣的人才!"從此更加受到重用。

桂永清也是個有意思的角色。

這位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生,抗戰(zhàn)期間參與了淞滬會戰(zhàn),軍事才能出眾。撤臺后,他歷任臺灣警備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等要職,甚至一度被視為蔣經(jīng)國的競爭對手。桂永清治軍風格強硬,作風嚴厲,部下們私下稱他為"桂大炮",既有敬意也有畏懼。

這三位,都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在臺灣軍政系統(tǒng)里可謂呼風喚雨,過著令人羨慕的榮華生活??梢哉f,跟對人是他們最大的成功之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撤臺軍長中,命運最為悲情的要數(shù)孫立人了。

要說孫立人可不是一般人物??箲?zhàn)時期,他率部在緬甸戰(zhàn)場上打敗了日軍,被譽為"戰(zhàn)神"。作為黃埔軍校第八期畢業(yè)生,他還在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留過學,軍事思想開明,指揮才能突出,在軍中很有威望。

剛撤到臺灣時,孫立人的仕途一片光明。

蔣介石任命他為"國防部"參謀總長,權勢顯赫,前途似錦。可天有不測風云,1955年突然爆發(fā)了"孫立人事件"——蔣介石懷疑他有"謀反"意圖,一紙命令將他軟禁起來。

這一關,就是33年!直到1988年蔣經(jīng)國去世后,孫立人才重獲自由,但此時他已是87歲高齡了,只能在臺北的一棟小樓里度過余生。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悲?。空f白了,還是權力斗爭惹的禍。

孫立人軍事才能太過出眾,在美式訓練部隊中影響力太大,多疑的蔣介石擔心他成為威脅。臺灣作家李敖在《臺灣政治百態(tài)》中透露:"蔣介石曾對心腹說過,'孫立人太受美國人歡迎了,這很危險。'"

孫立人的遭遇,折射出臺灣早期政治的專制本質(zhì)和內(nèi)部斗爭的殘酷。一個曾經(jīng)的抗日英雄,卻因為權力斗爭被軟禁大半輩子,這種遭遇著實令人唏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1949年那場大撤退,某種程度上成了兩岸命運的分叉點。從那以后,大陸和臺灣走上了不同的發(fā)展道路,形成了各自的政治體系和社會形態(tài)。

那些隨國民黨撤往臺灣的軍隊將領們,有的風生水起,有的郁郁不得志;有的長期居于要職,有的卻遭遇不幸。他們的個人命運,映照著那個特殊年代的復雜變遷,也體現(xiàn)了歷史選擇的偶然與必然性。

如今,兩岸關系經(jīng)歷了從對抗到交流、從隔絕到融合的漫長歷程。伴隨著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兩岸關系也在不斷演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能夠摒棄歷史恩怨,攜手共創(chuàng)屬于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參考資料:

  1. 林桶法.《一九四九大撤退》.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9.
  2. 松田康博.《蔣介石與"反攻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 李敖.《臺灣政治百態(tài)》.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5.
  4. 齊錫生.《最后的士紳:張其昀與國民黨保守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