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巖》封面 宋廣訓 版畫 41×27cm 1961年
黑色的巖石、傲然挺立的青松和紅色的曙光……這可能是億萬國人最為熟悉的一本書的封面——長篇小說《紅巖》。
但可能很多讀者都未必清楚的是,這張享譽全國的封面圖原作是一張版畫作品。即日起,大家只要走進正在重慶美術館展出的“歲華凝珍——重慶美術館新典藏成果展”就能近距離領略到這幅原作的魅力。

展覽開幕式現(xiàn)場
本次展覽一共薈萃了重慶美術館2024年以來收藏的78位藝術家的140件(套)作品,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工藝美術、書法、綜合材料等畫種。創(chuàng)作年代從抗戰(zhàn)時期延續(xù)至今,作品主題涉及抗戰(zhàn)版畫、紅巖版畫、全國名家捐贈、重慶畫院藝術家捐贈、工藝美術等,以多元視角展示重慶美術館最新收藏成果,呈現(xiàn)巴渝大地豐富的文化肌理,助力重慶文化強市和藝術生態(tài)建設。

展覽現(xiàn)場
“我們選擇以‘歲華凝珍’為題,是為了致敬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艱辛歷程?!睋?jù)策展人劉前鳳介紹,按照藏品來源,本次展覽共分為典藏經(jīng)緯、丹心寄懷、紙上星辰、內生力量和展場共生五大板塊,以作品展示、作品簡介、藝術家感言和收藏故事等多維敘事闡釋藏品價值。
劉前鳳表示,通過不同板塊中的這些作品,觀眾可以看到“歷史與當下”“本土與他鄉(xiāng)”“非遺傳承與創(chuàng)新”三個層次的對話。“比如,從晉綏抗日烽火到紅巖革命先烈,經(jīng)典的木刻作品共同詮釋的是永恒的革命信仰;從重慶的大三峽到江南的小橋流水、內蒙的大草原,各地藝術家用畫筆盡情描繪家鄉(xiāng),不僅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還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呼應重慶開放包容的文化基因等?!?/p>
革命烈士詩抄——江竹筠烈士 徐匡 版畫 18×22cm 1978年
自2024年以來,重慶美術館通過多元渠道征集藏品,以系統(tǒng)性購藏、展覽捐贈、重慶畫院藝術家捐贈、藝術家及家屬無償捐贈、《重慶美術》雜志及畫冊出版資源互換五大渠道,構建起“政策引導、社會參與、市場協(xié)同”的藏品征集生態(tài)鏈。

陋室銘詩意圖 盧禹舜 中國畫 69×138cm 2024年
如徐匡、宋廣訓、吳強年等知名老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紅巖系列版畫,牛文的抗戰(zhàn)版畫,以及馬振聲、龐茂琨、孫闖等藝術名家的重要作品,就是通過專題征集購藏而來。
其中就包含了本文一開篇就提到的,出自著名版畫家宋廣訓之手的小說《紅巖》封面原作。它也是《紅巖》小說插圖版畫中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小說《紅巖》正式出版于1961年。為了配合小說凝重、悲壯的氣氛,當時的中國美協(xié)四川分會的八位畫家李少言、牛文、吳凡、李煥民、宋廣訓、正威、徐匡和吳強年集體創(chuàng)作了《紅巖》小說插圖版畫。
那后來影響了幾代國人的《紅巖》封面圖是如何誕生的呢?
1961年,小說《紅巖》初版籌備時,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借住在四川美協(xié)(南華村48號院)修改小說,與美協(xié)團隊深度合作。經(jīng)集體討論決定封面不畫人物,而以象征性元素表達革命精神。宋廣訓就從紅巖精神的誕生地重慶虎頭巖,以及嘉陵江畔的壯麗自然景觀中汲取靈感,將巖石、青松、曙光三大元素提煉成了視覺符號,傳遞“烈士精神與天地共存”的史詩感。

此外,在本次展覽中,觀眾還能看到著名版畫家徐匡帶來的《革命烈士詩抄——江竹筠烈士》、著名國畫家盧禹舜新近創(chuàng)作的《陋室銘詩意圖》、著名油畫家龐茂琨帶來的《凝思的女孩》等作品。
本次展覽將一直持續(xù)到5月5日,有興趣的市民、游客可前往重慶美術館免費觀展。
上游新聞記者 裘晉奕 重慶美術館供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