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不到,
曹雪芹不光寫了《紅樓夢》,
他還是“曹氏風箏”這項國家級非遺技藝的鼻祖。
“曹氏風箏”,
就是風箏里的“愛馬仕”。
其扎燕形象,是北京冬奧會奧運特許商品設計原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曹雪芹和風箏的故事。

抄家時有多富?
曹雪芹出生名門,祖母是康熙皇帝的保母,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wèi)。
曹家上下三代,主政江寧織造長達五十八年,康熙六下江南,曹家接駕了四次。
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十三歲時,曹家因騷擾驛站、織造虧空、轉移財產等獲罪。
新任織造隋赫德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折里,寫到曹家的家產為:“細查其房屋及家人住房十三處,共計四百八十三間。地八處,共計十九頃零六十七畝。家人大小男女一百十四口。”
由此可見,當時的曹家,算得上富甲一方的”頂級豪門“。據(jù)史料記載,曹家鼎盛時,光是家中的藏書,就有3200多種。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曹家這樣的豪門。雍正六年,曹家舉家遷回北京時,還有“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仆三對,給予曹寅之妻孀婦度命”。
也正是這樣的門第,給了曹雪芹豐厚的文學藝術滋養(yǎng)。他不僅飽讀詩詞歌賦,還精通戲曲、醫(yī)藥、茶道、織造等百工技藝。
這個為他日后總結各類風箏技藝、撰寫《南鷂北鳶考工志》打下了寶貴基礎。
特別是曹雪芹舉家回京以后的住所——崇文門外,位于北京南中軸線旁,是北京傳統(tǒng)手工藝的集聚之地,可謂“百工百技”。
他在《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中,詳細總結了風箏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繪畫要領等,是如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氏風箏”的鼻祖。

為救人而做風箏
關于曹雪芹和風箏,還有一個故事。
曹雪芹有一個朋友,叫于景廉。乾隆十九年(1754年),曹雪芹在香山白家疃隱居時,
寒冬臘月時,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于景廉,到曹雪芹家里借錢,以還債務。
但此時的曹雪芹,同樣手中拮據(jù)。正不知如何相助時,于景廉無意中說道,見到京城一公子哥花數(shù)十金買了一只風箏。
他連夜用家里的竹紙做了32只風箏,讓于景廉拿去市場上賣。沒想到,曹雪芹扎的風箏,全部被高價買下,“得銀十兩解決生計”。

32只風箏賣了十兩,這相當于現(xiàn)在多少人民幣呢?
根據(jù)公開的史料,乾隆時期七品知縣年俸是45兩白銀,由此可見,這32只風箏等于是知縣三個月的俸祿。
從市場的追捧程度看,“曹氏風箏”算得上是風箏界的“愛馬仕”。
這件事給了曹雪芹很大的啟發(fā),促使他花了兩年多時間,撰寫了一部風箏專著《南鷂北鳶考工志》。他在序中特別闡述了自己寫書的初衷:“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yǎng)之道也。”
這部《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介紹了43種風箏的“扎、糊、繪、放”四藝,還在書中繪制了彩色的圖譜,并配有歌訣。
如今,“曹氏風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所記載的技藝,仍在京津冀地區(qū)風箏匠人中傳承。

從日本商人手中“搶”回來的佚著
《南鷂北鳶考工志》的失而復得,也是一個傳奇故事。
“曹氏風箏”的第一代匠人孔祥澤(1920—2020),是一個風箏專家。1944年,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日本商人金田在中國收購到了曹雪芹的佚著《廢藝齋集稿》,其中的第二冊《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本專門講述風箏扎繪的書籍。
為了搶救這寶貴的文化遺產,孔祥澤以手抄的方式,摹抄了書中的16首風箏畫訣、扎糊訣及序文、附錄殘文等資料。
1963年春,同為風箏愛好者的費保齡(別名費葆齡,1928—2021),在天安門廣場放風箏時,認識了孔祥澤。
兩人一見如故。特別是孔祥澤談到他所保存的曹雪芹的風箏著作《南鷂北鳶考工志》,引起了費保齡的極大興趣。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兩人反復考證、親密合作,繪制了完整的“曹氏風箏”扎燕風箏圖譜。

1973年,紅學家吳恩裕根據(jù)孔祥澤提供的資料,發(fā)表《曹雪芹的佚著和傳記材料的發(fā)現(xiàn)》一文,肯定《廢藝齋集稿》為曹雪芹佚著。

如今,如果你想看到正宗的“曹氏風箏”,已不是難事。
山東省濰坊市有“世界風箏之都”的美譽。每年的4月初,一年一度的風箏盛會“濰坊國家風箏會”都會如期舉行。到如今,已連續(xù)舉辦42屆。
假期臨近,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現(xiàn)場走走看看,親眼目睹一下“曹氏風箏”的魅力!#2025年濰坊風箏節(jié)#
如果風有形狀,那一定是風箏的模樣。愿你的生活,永遠有追逐春風的熱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