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烏崠山的采茶人踩著露水摘下了今年第一茬金貴芽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百公里外的汕頭茶館里,老陳盯著賬單上“宋種單叢8800/斤”的紅戳直嘬牙花子。
潮汕年輕人開始用保溫杯泡茶包替代祖?zhèn)鞯墓し虿杈摺?/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入門級大烏葉每斤180元的價格牌下壓著張皺巴巴的工資條。
蜜蘭香基礎款茶湯里倒映著主婦反復核對家庭開支的愁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鴨屎香特級茶在電商平臺秒殺時總顯示“庫存不足”。
茶農老王捧著三十年老叢水仙的茶青在收購站前徘徊了整上午。 “這價格喝的是茶還是金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排檔老板把平價茶渣反復沖泡七遍。 深圳打工的潮汕小伙往老家寄了箱立頓紅茶引發(fā)家族群嘲。
高端茶禮盒在春節(jié)檔銷量暴漲300%的報表刺痛著普通茶客的眼睛。 茶商老林悄悄把“古樹單叢”標簽貼在了臺地茶包裝上。 非遺傳承人用抖音直播教網(wǎng)友識別真假鳳凰香時突然下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茶山腳下新開的奶茶店用香精勾兌的“潮汕單叢”日銷五百杯。 我個人認為,當茶米貴過真米時,某些文化傳承正在變異。
某品牌直播間里,199元包郵的“烏崠單叢”已累計賣出十萬單。
老茶客們蹲在巷口分喝一泡真正的宋種時像在進行某種地下交易。 茶具店老板說紫砂壺銷量去年跌了四成,“都改玻璃杯了”。 那些標價四位數(shù)的茶餅最終去了哪里?
答案在送禮清單和保險柜里。 文化傳承不該是道算不起的數(shù)學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