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道德經》第12章,我們不是第一次解讀,也應該不是最后一次。
真正的經典,都具有常讀常新的特征。
隨著我們眼界的擴大,心智的提升,對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將逐漸深化。
老莊,作為悟道者,其思想之深邃,或許超出我們常規(guī)的理解。
因此,他們的著作,是值得我們一輩子研讀的經典。
帛本版12章有這樣一句:
【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有些人一聽“圣人”二字,就覺得:
哦,這好像跟我沒啥關系嘛!
古代的圣人,要么指品德學識達到極高境界的圣賢;
要么就是指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
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去了解呢?
哈哈,統(tǒng)治者的事,固然跟我們常人無關;
不過,一切賢圣,無不是普通人經由艱苦的學習和修煉得來,世間哪有天生的圣賢呢?
哪怕成不了圣賢,但每個人的一生,最大的意義,不就是盡可能發(fā)揮自己的天賦特長,成為更好的自己么?!
因此,盡可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養(yǎng),這是每個追求成長之人無法逃避的人生課題!
所以怎能說這問題與我們無關呢?
當然,一個人要自甘墮落,活成一灘爛泥,也自然不在我們探討之范圍。
這里的“圣人之治”,我們便可以理解為:
一位有著較高精神追求的人,其治身和治心的方法。
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為腹”不“為目”。
什么叫“為腹”?
是填飽肚子的意思么?
老子在前面的篇幅里,曾提到過: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p>
也正是這句話,讓老子背了個千年的黑鍋:愚民。
其實讀書,尤其讀古人的書,千萬不能脫離上下文,更不要單純作字面理解。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揭示了統(tǒng)治者自身重視名利欲望,激發(fā)了民眾貪欲的事實;
與其說老子是在教統(tǒng)治者治理民眾,不如說是在諷喻統(tǒng)治者:
請你們收斂自己的行為,莫要擾亂民眾的心性!
說白了,封建時代的底層,那是上天無路,遁地無門;
你讓他們想那么多有的沒的,除了讓他們心靈倍受折磨,有何意義呢?
再來看12章的前半部分,重點講什么是“為目”。
若懂了什么是“為目”,也就理解了什么是“為腹”。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p>
這句話我們已經解釋過很多次,沒必要反復翻譯,搞得跟湊字數似的。
聰明的讀者應該能理解,為目,其實是一個籠統(tǒng)概括的說法,主要指人心的各種欲望;
那么為腹呢?
我們要了解老子,首先要懂得他的辯證法。
老子說任何事,都不會孤立、片面的表達,而是會同時列舉事物的兩個面來說明。
因此,這里的“為腹”、“為目”;
可以理解為:為目——欲望的追求、感官的滿足;
為腹——內在(心靈、精神)的充實。
實際二者是一體之兩面,有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屬性。
我們該怎樣正確地應用它們呢?
三自觀點:
為腹與為目,首先,我們要明白,二者一內一外,有主有次。
為目,是追求名利財富地位的滿足,這是外求,是人生的次要部分;
因它需通過無限地向外抓取、殫精竭慮來實現,對內在清凈本性會造成傷害,需要節(jié)制;
為腹,是心靈的豐富、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內求;
這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意義之所在。
而實現“為腹”,做法跟前者剛好相反,需要持守內在之虛靜,這也是保身全生之道,須時時謹記。
人,不能沒有“目”,更不能失去“腹”。
- 我們一方面需要欲望作為人生的基本動力;
- 另一方面,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和目標!
- 外求是手段,內求才是根本。
- 無論表象多么繁華的人生,最終都要回歸生命寂靜之本質;
- 基本生理欲望的滿足,不過是為了最終實現精神的升華。
所以,要懂得分清主次,“去彼取此”。
更多精彩見個人主頁。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長,貫穿一生。
我們的成長目標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專注終身成長領域的董三自。
熱門跟貼